专栏名称: Tiny4Voice
一天一条来自 Tinyfool 的语音鸡汤,暖胃暖心,让我们一起在漫漫长夜里面默默前行,在死之前,没有终点,不会停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锦州警方  ·  64号,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期待您的支持! ·  6 小时前  
锦州警方  ·  64号,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期待您的支持! ·  6 小时前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明晚19:00直播!揭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昨天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明晚19:00直播!揭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昨天  
AIbase基地  ·  有人把 DeepSeek-R1 和 ... ·  2 天前  
AIbase基地  ·  有人把 DeepSeek-R1 和 ... ·  2 天前  
甘肃省广播电视局  ·  DeepSeek对广电视听的启示 ·  2 天前  
甘肃省广播电视局  ·  DeepSeek对广电视听的启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Tiny4Voice

为什么你应该摒弃文科生、理科生这种标签和思维模式

Tiny4Voice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8-07-17 18:02

正文

在互联网上,微博上争论的时候,有一个很常见的争论模式,叫做文科生理科生模式。基本上这是一种互为鄙视链的模式。比如自诩为理科生的人喜欢嘲笑文科生不懂科学,叫别人文傻。


比如挺有名的北京厨子,就喜欢用这种口气说法。



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大飞机这个问题,反对者里面,或者说那些并不是山呼万岁,强烈支持的人里面,成分组成还颇为复杂。有一些可能是文科出身,同时也对科技并不了解的人,这不稀奇。但是,理科出身的所有人,都强烈支持大飞机么?不见得。至少有两种理科出身的人不支持大飞机的模式:第一种,认为目前的经济条件下,中国还没有条件或者必要研究大飞机。第二种,也许可以搞,但是对目前搞的这拨人和这拨具体实施的细节有一些了解,有一些非议的。比如我,就辗转听到了一些跟商飞有合作的公司传出来的一些信息,感觉并不是甚为靠谱。但是,北京厨子这一条,就一竿子把复杂的人群分布变成了文科生。言下之意你们文科生不懂这个话题,只有我厨子懂。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有,有时候比如社会问题,你认真的分析里面的经济因素,或者比如这次药神事件,你理性的分析事件如何发生运转的细节。有人则可能会过来说,你这是理科生思维。本质上,理科生思维与否确实谈不上褒贬。但是有点脑子,大概也明白,他的意思就是你只懂数字,只懂逻辑不懂人性。这跟厨子的说法听起来完全相反,但是其实是一种恶心的、诡辩的贴便签的辩论方法。


当然,如果这种标签和思维只被用于网络骂战,那我根本不会在乎,论骂战,如果我真的想玩,国内还真不是对手很多。问题在于,很多人把这种思维又用于自嘲或者自我标榜。比如,也是一个颇有名和粉丝数量的家伙,奥卡姆剃刀就特别自豪自己是一个理科生,然后发展出来对文科生的种种歧视和偏见。注意,这并非啥争吵,目的也不是用来压制对方观点,他的言论只是一种愚蠢的自豪感的爆棚而已:



当然这种脑子有包的人粉丝这么多,也说明他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少数人有的。国内确实存在不少这样的人。


1、文理分科并不是必然,而且并不是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


全世界实行文理分科的国家并不多,主要只有中日,而中国大陆地区,香港和台湾都是文理分科的(具体划分形式并不同)。


中国搞文理分科的原因学习前苏联,而前苏联是因为在二战中人才损失巨大,急需快速培养一些用于重建的专业人才,才搞文理分科的。事实上你去看中国的教育的很多问题和缘起,跟这个原因也很类似。新中国创立以后,各方面人才匮乏,百废待兴,而急切的工业化需求,超英赶美的野心等等,才有各种“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这样的思路倾斜不仅仅发生在教育领域,也发生在政策的一切领域,比如工农业户口划分机制的目的就是区别对待人口,在粮食紧张的时候,宁可饿死农民也要保证工业发展;以及区别对待人口,以便在国内产生可控的剪刀差,用来把资源倾斜到工业化部门。


在教科书和课程设计上这些思路也看得出来。比如,我们事实上教育体系很不完备,早期大量的抄袭了一些国外的教科书,但是,新鲜有趣的部分被大量的删改了,讲述原理启发思维的部分被大幅度的去掉,而背公式做习题的部分被大大的加强了。这样的一种迅速培养技术人才的方法,其实跟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并不相同。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国内的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可以被理解成某种高级的技校。


你要说在中国刚建国,或者文革刚结束那种百废待兴的时期这种急切的,功利的教育理念是不是完全不对呢,也可以讨论。但是目前中国的现状来看,其实教育应该往前发展了,我们需要更多的不是技工型的人才,而是有创造力的、有良好思维模式人才。当然建国这么久,我们的教育已经有了不少的进步。不过我工作了10多年,带过的年轻人不计其数,没有上过大学的,专科的本科的,研究生博士,名校非名校的都有。整体来看,教育的任务仍旧任重道远。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不管文理毕业,文学素养都不够,在工作中写一些文档,做一些沟通的能力普遍不足。描述问题的能力和描述清楚问题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都严重不足。或者说难听点,把文字写通顺了都难。有时候,在微博上,你也经常看到这种问题,有人留言,你看了半天你都不知道他在夸你还是骂你。或者夸人都夸不到点子上,就更不要说那种找领导咨询问题,说自己是来不耻下问的那些笑话了。


国内据说上海、浙江高中不再文理分科,期待全国高中,大学全面的把这个问题早日解决。


2、即使有文理分科这种现实存在,它也仅仅存在于你高中和大学:


文理分科对一些高中生来说,当然也是欢迎的,毕竟一旦分科,高考的科目就减少了,老师的教学压力也小了。但是,对学有余力的人来说,或者对文理两方面科目都有一定兴趣的人来说,就会变得比较难受。比如我,虽然有点偏科,但是高中的时候,文科科目成绩都很好,虽然目标是未来做程序员,肯定是会选理科的,但是,我并不想中断,历史、地理的学习。


那时候我的同桌选了文科,我们就变成了不同的班级,但是每天午休的时候,要么他来我们班玩,要么我去文科班玩,我们两个玩的是啥呢,就是用各种书上的,卷子上的文科的题目互相考,对他来说是一种复习方式,对我来说则纯粹是一种娱乐。


到了大学以后,我高考分数并不理想,上了机械专业,也算是理工科。学校里面,一些公共课,文理科生也没办法选在一起,交流也比较少。


刚才说了,文理分科不是全世界高中和大学教育的主流。但是,即使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假设你学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学校,你从来不自学,那么文理分科真正跟你有影响的年份也只有几年。


难道你大学毕业了,作为一个理科生,你去了图书馆,你想借阅文史类的书籍,地理类的书籍,图书馆会根据你大学的专业拒绝你么?(当然在大学里都不会,何况社会上)或者,如果你是一个理科生你想发表一个文章到某文学刊物,编辑会完全不看内容,只问你的专业么?


反之亦然。


鲁迅弃医从文之前也是理科生啊,干嘛不坚持一个理科生的梦想,干嘛要去写文章呢?


高中大学你可能学业沉重,你非要说,学校让你学啥你就学啥,没有余力做别的,那么大学毕业以后呢?你为什么还要背着这个身份不放呢?


17年3月我随朋友搞的活动一起去美国玩。我去了一直想去的计算机博物馆,在里面拍下了无数的照片。比如,大量的早期辅助计算机器:




后来的机械计算机,


还有就是我这次去计算机历史博物馆,最想看到的,IBM制表机。后来的一次演讲里面,我还大谈特谈了这个IBM制表机。(点击查看原文,可以在B站看我的演讲《硅谷创新和中国式创新》,IBM制表机出现在20分50秒前后。)


因为我对计算机的历史和计算机同样痴迷,所以我可以给同去的朋友顺便做讲解员,解释那些展品是干啥的,有一些一目了然,有一些则会令对计算机历史不够了解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而我这次去硅谷,不仅去了计算机历史博物馆,还特意去了两次在三藩市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为啥呢?因为我对艺术,古代文化同样很有兴趣。我同样拍到了无数的照片。


比如,这一副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山水画,如果不事先提示,我想大多数人会想当然的觉得这是中国山水画。


而下面这幅,其实是朝鲜古代的画作,如果不提示也很难想象到吧。


虽然我们都知道古代日本和朝鲜受中国文化影响非常严重,但是看到这种文物,仍旧会有非常大的震撼,这简直都不是一般文化认同了,这简直可以说,快成同一文化了。


而下面这幅日本江户的钟馗像也非常有趣,完全不像国内的钟馗,这个钟馗倒像是个高鼻梁大眼睛的老外。我回来特意查了历史,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已经接触到了西方人,而且印象貌似不佳,也许这就是这幅画形象的由来。


如果恪守理科生,文科生的思维,我的学习范围就会收窄很多,自然出去玩的时候,与人交流的时候,乐趣也少了很多。


而正是因为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单纯的理科生,一切学问,不管文理,只要我想学,我都可以学,所以我才大量的去看历史、文化的书,从而培养了很多情趣。


那次去亚洲艺术博物馆,我也可以跟同行的朋友讲解,为什么某些佛像看起来面目与我们中国的佛像明显与区别,这是健陀罗文化影响的结果,有佛教造像的特点,也有希腊雕塑的特点,还有很多希腊人的面目特征。再比如,为什么会有欢喜佛的造型,等等。


事实上,我觉得一旦大学毕业了,每个人就应该回到天性,你对世界哪里好奇,就学习什么,不应该被一个标签阻挡你。


拿这个公众号说,我写出过几篇十万+,15-16年度,打赏收入 15万左右,广告收入5万,出书6万,等等,里外里,给我挣了小三十万。那么我大学机械系的,有没有教过我写作呢?没有,我怎么学会写作的呢?无非就是这些年一直在写而已。


再比如说,前两天我发了 我的梦想房屋设计图 ,马上有人问tiny叔,你咋还会搞设计啊,这些设计软件哪里学的啊?哦,业余学着玩学的。


我还会木工、厨师、视频剪辑,我是微博的大V,等等等等,我并不能被一个简单被一个标签所定义,我也不会被一个简单的标签所定义。


3、思维模型和学习的关系:


那天我聊起这种标签化思维,有人在微博回复说,


只打标签考虑问题的,脑袋里经过的思考还不如tenserflow的三层神经网络多。


我觉得他说的很有启发,不过可能要更准确的描述应该说,


只用单一标签考虑问题的,脑袋里经过的思考还不如tenserflow的三层神经网络多。


会使用多重标签思考的,可能有100层以上才行。


明白很多问题不能用标签概括,随时对新概念,新理念,开放的,估计要1000层以上才够。


这话什么意思呢?


其实打标签,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智慧,但是已经近乎于本能了(本能其实就是比较低级的智能)。快速的打标签,可以提高我们对一些事物的处理和理解速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甘肃省广播电视局  ·  DeepSeek对广电视听的启示
2 天前
甘肃省广播电视局  ·  DeepSeek对广电视听的启示
2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