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给力消息,这两天还是在网上炸开了锅!
据媒体报道,今年北京市义务兵优待标准大幅度提高,较去年增加2.8万元,其中最高的本科生经济补助标准调整为不低于21.4万元。
提高经济补助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齐聚部队,提高入伍兵源素质,这是利用政策进行资源配置的一件好事。
但是,21.4万元,这个带点冲击力的数字,较之一个年薪不足10万的军官,会不自觉让人产生比较心理,会让一部分人感觉“炸痛”的失落。
这个到底应该如何读懂?
实际上,近年来,很多大中省份和城市每年都会提高义务兵经济补助。去年,北京市入伍义务兵补贴较之2015年增9000元。
今年这个21.4万元,是本科生的经济补助。这个经济补助包括两方面,即“政府发放的经济补助+部队津贴标准”,也就是说,如果只要你是从北京入伍的本科生,你两年的经济补助不会低于21.4万元。
相应的专科生不低于20.6万元,高中生(职高、中专、技校)不低于18.2万元。
经济补助看起来有两个方面,但实际上,一名普通义务兵一年的部队津贴大概1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经济补助都由地方补贴。如果单纯从年薪上计算,两年21.4元,平均每年超过10.7万,应该是高于年薪不足10万的军官的。
真的单纯从数字上来看,真的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入伍大学生士兵比军校毕业的军官要好。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议快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多多少少让很多人淡化了国防意识。尽管我国的《兵役法》实行兵役登记制度,但是很多地方征兵难、兵源下滑、兵员素质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去年宁夏吴忠市严肃处理了2名拒服兵役青年,包括一次性经济处罚3万元、5年内不得将其录用为国家公务员、3年内公安机关不得为其办理出国(境)手续等。
类似的报道有很多,但大家发现没有,这种处罚只是停留在行政处罚阶段。这就属于一个“违约代价”的命题。很多不愿意服兵役的人,能够接受这个相对较轻的行政处罚,这种处罚实际上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说,这种通过处罚以儆效尤的做法,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征兵难、兵源不足等问题。
所以很多省市逐渐采取政策倾斜来吸引兵员:比如:提高经济补贴、落户大城市、服役期视为本人工作经历。
还有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省份城市,大学生士兵退役后三年以内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初试加10分;专科(高职)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入伍以后,在部队荣获“优秀士兵”以上奖励的,退伍后可免试升本科。等等。
在这种大环境下,才会诞生21.4万元这个数字。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如果从级别和分工方面来说,义务兵得到经济分配大于军官,势必会让军官心里有想法。
有位战友曾亲自“控诉”,他所在家乡的民政部门差别对待军校生和义务兵。他和他的一个高中同学一起参军入伍,不同的是,他考上了军校,但他的同学高考没考上大学,名落孙山后选择当兵。
结果,当地民政部门每年给他的同学家中送去补助金和慰问品,而对他这个军校生不管不问,连个参军光荣的军属牌都没有。
他的老父亲不服这个理,去找相关工作人员理论,结果工作人员拿出当地相关政策依据,确实没有给予军校生经济补助一说。他们只能悻悻而归。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士兵Vs军官的比较,实质上是内耗!没有必要相比。
我们可以把义务兵提高经济补助当作一个“煽动翅膀的蝴蝶”,这种主动作为,率先发力提高福利的做法,肯定会波及和影响军官的福利待遇提高。这就是积极的“蝴蝶效应”。
我们去谈论这些事带给军官的心理影响,更多的应该看到积极影响。如果一味觉得这不公平,而阻止地方提高经济补助。这就容易导致“没穿鞋”的,要求“穿鞋”的脱下“鞋子”,是倒退和不作为了。
当真的义务兵的补助也不提高时,那么要求义务兵和军官平等的本质意义就失去了。
我们应该鼓励地方进一步提高入伍待遇和相关优待政策,因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军人地位不如大腹便便的商人,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我们希望通过义务兵的常态化、制度化地提高经济补助,刺激和带动整个国家和军队对军人待遇的重视和提高!
这种重视和提高,不仅仅是军人在职工资,更包括军人安置、军人的地位和荣誉感,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还是希望更多的地方,能够爆出待遇提高、补助提高的新闻。因为,当整个社会都期待军人待遇越来越好时,把军人这些“身外工作”做好,那么,打仗的事情就交给军人安心研究、安心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