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24个血清型肺炎球菌根据进化关系和荚膜多糖合成机制分为5类。第1类包括1、2、6A、6B、7F、17F、18C、19A、19F、22F和23F;第2类包括8、9N、9V、11A、14和15B;第3类包括10A、20和33F;第4类包括4、5和12F;第5类包括3型。本研究分别选取代表性的3、5、9N、19F和33F型肺炎球菌为试验研究对象。
肺炎球菌传代培养时,P6菌种由固体培养转为液体培养,其生长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且由于不同血清型适应能力不同,因此部分P6菌种生长的时长大于其他代次。不同血清型在P7—P15各个代次中,培养至相同菌浓度(
A
694 nm
在0.4~0.6)时,其培养时长在传代过程中都较为稳定。在检测方面,根据药典三部通则规定的形态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胆汁溶菌试验、奥普托欣试验、血清凝集试验及遗传稳定性研究等方法,分别对P15与P4(对照)菌种进行检定。药典三部中规定主种子批启开后至工作种子批,传代应不超过5代;工作种子批启开后至接种发酵罐培养,传代应不超过5代。通过上述实验和检测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各血清型肺炎球菌菌种在生物学特性、生化特性、血清凝集试验和分子遗传特性等方面均符合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各论要求,从而证实了肺炎球菌在使用代次内传代过程中能够稳定遗传。
在遗传稳定性方面,对肺炎球菌1个代次菌种经培养收获的菌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合成的靶位点基因序列进行对比,相似度均为100%。使用3代测序技术对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关键基因片段进行检测,P4与P15测序中暂未发现序列突变,通过比较不同传代水平菌种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确定了种子批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对基因组的测序结果分析可以在后续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更好地保存、管理、监测菌种。
通过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分别将P15与P4代次复苏后的3、5、9N、17F、33F型菌种进行发酵培养,同一血清型发酵生长曲线的迟缓期、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均无明显差异,且P15与P4菌种的发酵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均在800 μg/ml以上,从而证实了肺炎球菌在使用代次内的传代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