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国学术
《南国学术》(季刊)是一本以“大人文、跨学科、超界域”为发稿理念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前沿聚焦”“东西文明对话”“时代问题论争”“中国历史文化论坛”“思想者沙龙” “域外传真”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当代  ·  中坚 / ... ·  2 天前  
文汇学人  ·  张巍 | 史家修昔底德的“艺术散文” ·  5 天前  
文汇学人  ·  乔姆斯基的帝国批判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国学术

田卫平 ‖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15·上篇) “情感”规范:学术论文评价中的缺失

南国学术  · 公众号  ·  · 2025-02-21 09:00

正文


点击上方“平眼观世”可订阅哦!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15·上篇)·

作者说明: 2001年秋,在河北省社科院第二轮竞聘中,我被选聘为《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对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办刊规律和发展态势有了一些认知。从2004年8月份开始,不断应邀在一些报刊或研讨会发表感言、畅谈体会,二十余年下来,陆续积攒了十七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其中的八篇没有公开发表过。

如今,闲来无事, 对全部文章按写作时间顺序简单整理后, 存放于微信公众号中,供感兴趣者浏览、交流 ,也算是对自己担任学术期刊总编辑二十多年的一个交代吧!

特作解释的有三点: 一是, 中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千差万别,而站在个人视角撰写的文章必然是一孔之见、充满理想主义,难免以偏概全,存在讹误,如果言语中有过激、冒犯同行之处,敬请谅解海涵。

二是, 对学术期刊的思考和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递进的过程。这就导致,甲文章与乙文章之间,乙 文章与丙文章之间, 可能存在段落或语义的重复。好在这些文章从未参与评职称、评奖,也未计入单位的量化考核,在此只是展示思考该问题的进程而已。

三是, 国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员。因此,我的成果也吸收了他们成果中的精华。由于不是直接引用,没有按照学术规范在文中标注。


今天,推出 第十五篇(上) 。此文原是应 《天津社会科学》 主编时世平之邀,为参加该刊举办的“庆贺创刊40周年研讨会”而撰写,部分内容曾在会议上宣读。承蒙 《中国社会科学报》 郭飞编辑喜欢,截取了宣读稿第四部分的核心内容,刊发于该报2022年1月25日 “期刊版” 。为了使读者了解作者所思所想,特将修改、补充后的文章全貌呈现,于今、明两天分两次推出

“情感”规范:学术论文评价中的缺失 ( 上)
田卫平

如果仅从题目看,可能会有读者产生误解:是不是针对现在一些文章中的滥情、情绪化有感而发?我要申明,不是的。因为,我只关注学术期刊中的纯学术类文章,不关注其他类文章,所以,此文是针对纯学术类文章中的无情、寡情、薄情而言的,这是接下来所要探讨的重点话题。


一、问题之缘起

之所以会想到这么一个话题,是有感于近年来人们对“学术规范”不断提及、重视。但是, 从探讨内容看,或者是从 宏观方面 ,关注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 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管理规范;或者是从 微观方面 关注学术论文的内容规范、文字规范、技术规范、道德/伦理规范, 很少从 “情感”角度 探讨学术 研究、学术 论文的心理规范

就学术论文而言,站在读者视角观察,虽然文章是作者撰写的,但能否发表,则是由学术期刊的编辑决定的,这两端都涉及了“人”。 而人是有“情感”的高 动物,会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作出某种形式的心理反应,所以,这种情感因素往往在论文发表中发挥了不可 低估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 作者投寄出一篇论文,能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出来、被读者看到,那一定是作者的情感与编辑的情感碰撞后,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才会被编辑欣赏、被编辑推出。 如果借用心理学上一个专有名词来表述的话,可称之为论文发表前的“共 情”作用。

对于作者来说,无论论文是用笔写在纸上,还是敲击键盘输入文档,不外乎有 四个动机: 一是, 出于自身的研究兴趣; 二是, 想宣泄胸中的学术冲动; 三是, 受外界名和利的诱惑; 四是, 单位工作考核、职称晋升的压力。 当然,也有属于这四者的综合。

但无论出于哪一种动机,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在收到论文后,评判的标准只能遵循一个尺度,即只需要观察、体悟该论文是否体现出内在的“真情实感”来; 或者说,是否体现出“真”“善”“美”“爱”“仁”这五要素来,而不应当受作者或他人的外在情感,也就是“人情”“关系”的影 响和左右。

当然,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情感”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内心感受,不仅有正面、负面的区分,即使是“真”“善”“美”“爱”“仁”,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和纷争,我这里将“情感”限定为符合中国法律法规的 情感。

那么, 一篇论文所呈现的“真”“善”“美”“爱”“仁”这种“情感”,编者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呢?我认为,应当主要 从四个方面 ——主副标题、作者、主题或主体、开头和结尾,来观察和评价


二、对主副标题蕴涵情感的评价

受自然科学论文的影响,近些年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形式,不断向自然科学论文靠拢,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注释这“新八股”似乎已成为论文的标配。在此情势下,评判一篇论文所蕴涵的“情感”,那就先从大标题(主标题、副标题)开始。

从笼统意义上说,一篇论文的主副标题,就是该论文的具体名称。但是,如果深入解析的话, 既不是一个随意组合、拼凑的文字游戏,也不单纯是一个区别于其他论文的字符排列,而是 内蕴着两方面的情感意涵。

一方面, 它映现着文化的情感意涵。 由于作者所研究的话题,大多是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特定文化背景中发现和生成的,所以,论文的冠名——主副标题的搭配,自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这种文化情感来。这种文化情感,能通过标题对阅读者产生心理上的某种暗示和诱导作用。它诱导读者,关注、接受、认同或者欣赏作者这种带有文化烙印的所思所想。

另一方面, 它统领着作者的情感意涵。 作为一篇论文情感的出发点和支撑点,论题的主旨无论是想支持、赞美,还是想反思、批判,或者是想强调、呼吁,都需要构思上的新颖、巧妙,既能将全篇内容的情感聚合、集中,起到统领、指向论题本身的职能,从而提示性地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作者的微言大义,又能起到一种感官审美上的点拨,给阅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对作者情感的评价

学术论文的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借助文字编排来阐发学术见解、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形式,类似于作曲家通过七个音符的巧妙混搭来谱写出悠扬的乐曲。所以,作者如何调动自身的学术积累,“意在笔先”“情在笔先”地从整体上构思论文的内容与形式的方方面面,不仅关联到作者的研究方法、写作风格,而且也关联到作者的学术创造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