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明:
2001年秋,在河北省社科院第二轮竞聘中,我被选聘为《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对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办刊规律和发展态势有了一些认知。从2004年8月份开始,不断应邀在一些报刊或研讨会发表感言、畅谈体会,二十余年下来,陆续积攒了十七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其中的八篇没有公开发表过。
如今,闲来无事,
对全部文章按写作时间顺序简单整理后,
存放于微信公众号中,供感兴趣者浏览、交流
,也算是对自己担任学术期刊总编辑二十多年的一个交代吧!
特作解释的有三点:
一是,
中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千差万别,而站在个人视角撰写的文章必然是一孔之见、充满理想主义,难免以偏概全,存在讹误,如果言语中有过激、冒犯同行之处,敬请谅解海涵。
二是,
对学术期刊的思考和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递进的过程。这就导致,甲文章与乙文章之间,乙
文章与丙文章之间,
可能存在段落或语义的重复。好在这些文章从未参与评职称、评奖,也未计入单位的量化考核,在此只是展示思考该问题的进程而已。
三是,
国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员。因此,我的成果也吸收了他们成果中的精华。由于不是直接引用,没有按照学术规范在文中标注。
今天,推出
第十五篇(上)
。此文原是应
《天津社会科学》
主编时世平之邀,为参加该刊举办的“庆贺创刊40周年研讨会”而撰写,部分内容曾在会议上宣读。承蒙
《中国社会科学报》
郭飞编辑喜欢,截取了宣读稿第四部分的核心内容,刊发于该报2022年1月25日
“期刊版”
。为了使读者了解作者所思所想,特将修改、补充后的文章全貌呈现,于今、明两天分两次推出
。
如果仅从题目看,可能会有读者产生误解:是不是针对现在一些文章中的滥情、情绪化有感而发?我要申明,不是的。因为,我只关注学术期刊中的纯学术类文章,不关注其他类文章,所以,此文是针对纯学术类文章中的无情、寡情、薄情而言的,这是接下来所要探讨的重点话题。
一、问题之缘起
之所以会想到这么一个话题,是有感于近年来人们对“学术规范”不断提及、重视。但是,
从探讨内容看,或者是从
宏观方面
,关注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
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管理规范;或者是从
微观方面
,
关注学术论文的内容规范、文字规范、技术规范、道德/伦理规范,
而
很少从
“情感”角度
,
探讨学术
研究、学术
论文的心理规范
。
就学术论文而言,站在读者视角观察,虽然文章是作者撰写的,但能否发表,则是由学术期刊的编辑决定的,这两端都涉及了“人”。
而人是有“情感”的高
级
动物,会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作出某种形式的心理反应,所以,这种情感因素往往在论文发表中发挥了不可
低估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
作者投寄出一篇论文,能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出来、被读者看到,那一定是作者的情感与编辑的情感碰撞后,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才会被编辑欣赏、被编辑推出。
如果借用心理学上一个专有名词来表述的话,可称之为论文发表前的“共
情”作用。
对于作者来说,无论论文是用笔写在纸上,还是敲击键盘输入文档,不外乎有
四个动机:
一是,
出于自身的研究兴趣;
二是,
想宣泄胸中的学术冲动;
三是,
受外界名和利的诱惑;
四是,
单位工作考核、职称晋升的压力。
当然,也有属于这四者的综合。
但无论出于哪一种动机,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在收到论文后,评判的标准只能遵循一个尺度,即只需要观察、体悟该论文是否体现出内在的“真情实感”来;
或者说,是否体现出“真”“善”“美”“爱”“仁”这五要素来,而不应当受作者或他人的外在情感,也就是“人情”“关系”的影
响和左右。
当然,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情感”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内心感受,不仅有正面、负面的区分,即使是“真”“善”“美”“爱”“仁”,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和纷争,我这里将“情感”限定为符合中国法律法规的
情感。
那么,
一篇论文所呈现的“真”“善”“美”“爱”“仁”这种“情感”,编者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呢?我认为,应当主要
从四个方面
——主副标题、作者、主题或主体、开头和结尾,来观察和评价
。
二、对主副标题蕴涵情感的评价
受自然科学论文的影响,近些年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形式,不断向自然科学论文靠拢,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注释这“新八股”似乎已成为论文的标配。在此情势下,评判一篇论文所蕴涵的“情感”,那就先从大标题(主标题、副标题)开始。
从笼统意义上说,一篇论文的主副标题,就是该论文的具体名称。但是,如果深入解析的话,
它
既不是一个随意组合、拼凑的文字游戏,也不单纯是一个区别于其他论文的字符排列,而是
内蕴着两方面的情感意涵。
一方面,
它映现着文化的情感意涵。
由于作者所研究的话题,大多是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特定文化背景中发现和生成的,所以,论文的冠名——主副标题的搭配,自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这种文化情感来。这种文化情感,能通过标题对阅读者产生心理上的某种暗示和诱导作用。它诱导读者,关注、接受、认同或者欣赏作者这种带有文化烙印的所思所想。
另一方面,
它统领着作者的情感意涵。
作为一篇论文情感的出发点和支撑点,论题的主旨无论是想支持、赞美,还是想反思、批判,或者是想强调、呼吁,都需要构思上的新颖、巧妙,既能将全篇内容的情感聚合、集中,起到统领、指向论题本身的职能,从而提示性地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作者的微言大义,又能起到一种感官审美上的点拨,给阅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对作者情感的评价
学术论文的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借助文字编排来阐发学术见解、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形式,类似于作曲家通过七个音符的巧妙混搭来谱写出悠扬的乐曲。所以,作者如何调动自身的学术积累,“意在笔先”“情在笔先”地从整体上构思论文的内容与形式的方方面面,不仅关联到作者的研究方法、写作风格,而且也关联到作者的学术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