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播展示河南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领读者感受河南各地充满烟火气、焰火气的年俗文化活动,回味老家河南丰富多样的年俗风情,今豫网言联动河南省各地市级网信部门,策划推出以“老家年味儿”为主题的系列文章,让更多人领略老家河南的非遗之美,传递河南人对生活和节日的祝福与热爱,表达我们迎春接福的美好愿望。
年,一天天近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每一天都有特定的任务。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人们开始“把面发、贴窗花”。贴窗花,也就是贴年画、春联和窗花等。过年贴年画是我们的年俗,红红火火的春联、圆圆满满的福字、色彩艳丽的年画,这幅景象大概就是年的模样。
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名满天下,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闪烁我们中原的骄傲。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品木版年画的七重味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任鹤林正在制作朱仙镇木版年画 图源:中央广播电视台河南总站
辞旧迎新有“年味”。
何为年?年就是一岁的终章,更是在立春之前来迎接春天的典礼。在除夕即将来临时,熬好糨糊,喊上孩童,剥去历经风吹日晒的旧年画,再拿出新年画,小心翼翼地平整贴好。这样的年画,寄托着与旧年的告别,与新年的拥抱。木版年画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这和雕版技术的成熟、市民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过年要有仪式感,若想给自家门庭装饰一下,年画是一代代中国人辞旧迎新的最佳选择。
岁月祝福有“韵味”。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中国人对岁月变化非常敏感,并且乐于用浪漫手艺留下次第标识,年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木版年画为彩色套印,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黑、黄、红、丹、绿、紫六色,先淡后重,依次套印而成。颜色绚丽多彩,传递的是对生活的祝福与热爱;主题丰富多样,表达的是迎福纳祥、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属于中国人的独有气质,对未来永远期待、永远向往。
朱仙镇木版年画 图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南总站
谐音玩梗有“趣味”。
我们的祖先亦有幽默的一面,只是寓于含蓄之中,木版年画便是一种表现载体。比如,一只桃子加上五个蝙蝠,便是“五福捧寿”;养在鱼缸里的金鱼,寓意“金玉满堂”;若为背坐执花童子的雄鸡,又成了“大吉大利”的好彩头。开封博物馆藏有《抱花瓶》年画,画样主体是两个怀抱花瓶的盛装仙童,右侧花瓶插莲花、莲蓬,代表着连年平安;左侧瓶中插花传说为牡丹,代表着平安富贵。用“谐音梗”表达美好寓意,添加了赏读年画的趣味性。
开封博物馆藏万通年画店刻印《抱花瓶》 图源:人民日报文艺
人间烟火“市井”味。
按照传统讲究,不同的房门应贴不同的门神。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中年人房门贴“步步莲生”“加官进禄”,新婚夫妻的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等,少年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以期男女老幼皆各得所愿。有的老辈人还会在厨房张贴灶王爷、灶王奶奶年画,拜一拜,再说几句吉祥话。浓浓人情味,再加上氤氲扑面的饭菜烟气,就是生活的味道。
千秋守护“忠义”味。
中国人对待神明,推崇的是以德居之,这一点在年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最早的神荼、郁垒神话传说,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秦叔宝、尉迟恭、岳家将、杨家将等武将,以及钟馗、天师等神仙,他们都是一片丹心得到了百姓认可,才被“批准”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门神。而如今,我们也有着满满安全感的“守护神”,他们是人民解放军、公安民警、医生护士、消防救援等各行各业的“门神”,正因有他们的坚守,我们才能在节日里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