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作为台下观众,我们欣赏到了三场精彩的头脑风暴和唇枪舌剑。跳脱这个辩题本身,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同学们对于真理的渴求和独立思辩能力的展示,这就是辩论这项竞技活动的魅力所在,一个辩题并不只有一个答案,但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我们也许能找到一个最优解。
回到这个辩题本身,我想同学们应该都已经找到了一个最优解。我今天想说的是比是否要还施彼身更远一点的话题。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高速发展,校园中这一“隐秘的角落”刺痛着社会公众的神经。热播电影《第二十条》中有一句台词:“被霸凌的孩子不愿意承认,看见的孩子不敢站出来指认。”这恐怕就是校园欺凌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不愿承认的受害者,还是不敢指认的旁观者,其行为背后都是对校园欺凌的深深恐惧。事实上,校园欺凌的外延并不仅限于这四个字,欺凌可能发生在校园,也可能发生在校外,有时候欺凌的结果在校内,而原因却在校外,了解了外延,方便我们更好地找到欺凌发生的原因。
《全球通史》有一段文字写到,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为方式。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在“真空”中长大的。家庭教育的失管、网络的不良侵蚀、社会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们误入歧途,引发校园欺凌。正因如此,《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多部法律明确要求进一步落实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学校和社会的保护,从多个层面和维度去预防、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当然,当校园欺凌已然发生,恶行已无法挽回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想,作为一名少年司法工作者,我们一直向这些犯错的孩子强调,法律是“宽容而不纵容”,年龄并非逃避法律责任的理由,为了错误而付出的青春和时间的代价太大。对于被欺凌和敢于反抗欺凌的孩子,我想说,你不必做青春的孤勇者,更无需当沉默的羔羊,法律一直是你可以依靠和信赖的坚强后盾。对于家长、学校乃至社会而言,帮孩子们摆脱“沉默的噩梦”,守护校园这片净土,没有人是局外人,我们能做的,比想象中更多。
最后,祝福每一位同学在思辩中逐梦青春、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