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期公众号推送机制改变,欢迎您在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将保观设为🌟“星标”🌟,及时跟踪行业最新资讯
如今,汽车行业与保险行业联系日益紧密,两大市场融合程度已经越来越深入。
在传统燃油车上,无论是新单保险,还是将保险作为增值业务,这对于新车的销售极为重要,而且在车企售后产值、确保自身稳定性和盈利性方面,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为之前汽车处于增量时代,在整个新车销售有足够利润的情况下,保险无论是充当增值业务还是售后业务,对车企的利润贡献并没有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现在,行业变了天,汽车市场的价格战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新车利润越来越稀薄,甚至还出现了价格倒挂的情况。
渐渐地,保险在汽车增值业务和售后方向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多被凸显出来。
同样,对造车新势力车企们而言,大多都出身于互联网公司,也就没有传统汽车行业的历史包袱。如今纷纷躬身入局保险市场,整个创新度是比传统燃油车企要更加深刻。比如,以特斯拉、比亚迪为典型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均涉足了保险业务,且越走越深。在此背景下,特斯拉做保险并不是只考虑了这一项业务,背后其实有一个闭环的业务逻辑,这也是很多车企进军保险行业可以借鉴、探索的方向。
近日,我们在直播中连线了《汽车业保险经营创新》作者杨志勇、唐俊,两位老师从汽车生态的角度为我们重新解读车险经营,同时对于车企做保险如何更好与自身业务协同,以及车企开展保险业务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等问题上,也给出了比较中肯的看法,本文的主要内容皆来自该场直播。
一众车企纷纷跨界,汽车行业为什么要亲自做保险
我们由近及远,先来看近段时间几家发生过重大人事变动的大型保司,其中几大央企保险公司的核心高管变动市场尤为关注。
近年来,汽车制造商入局保险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理想、蔚来等新能源车企均纷纷通过设立或收购保险中介牌照等方式。那么,为何一众车企要自己做保险?这将有助于解决当下车险所面临的哪些问题?
第一,车险行业市场足够大,其份额几乎占据了整个财险市场的60%以上,整个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大,这就吸引了不少车企躬身入局,分享一波红利。
第二,从用户角度来看,当下汽车行业已经从增量市场进入到了存量市场,甚至还有声音认为如今已经是减量市场了,不再是微增长,而是出现了下滑趋势。
在如此现实境遇下,各大车企都渐渐意识到客户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如果换个角度涉足保险领域,其实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去增加客户粘性。
第三,随着传统新能源车企和新势力造车品牌的持续发力,他们所创新开发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同时也拥有非常明显的数据收集及技术优势,这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他们可以直接从车上去采集一些相应的数据,来帮助自身更加便利地进入到保险行业。
第四,
站在整个经营角度来看,车企自己从事保险业务,其本身就拥有运营成本较低和效率较高的两大优势。
不难想象到,一般保险公司开展车险业务,要组建自己的团队,还会涉及到售后理赔端建设,这是一笔巨大的费用。但是这对于车企和主机厂而言,所有的经销商都是他们的一个触点,可以完成从前端销售到后端理赔的功能,直接促使自身成本降低,而且凭借着品牌体系优势,展业效率就会变得非常高。
第五,如今新车销售越来越卷,而为了更好的应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车企、主机厂商,还是汽车经销商,他们都急需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而彼时保险行业就提供了一个契机,成为他们开辟新增长路径一个不错的选择方向。
对车企进军保险行业将有助于解决当下车险所面临的哪些难题这一问题上,唐俊老师则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在产品定价机制方面,因为车险是非常依赖于数据的,传统保险公司是利用收集的大量数据,再加上精算模型来进行定价,但无论其精算模型是多么的完美,却都是基于二手数据。而汽车主机厂则不同,他们直接掌握着车辆的使用状态一手数据,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更好的优化保险产品定价机制。
汽车厂商渠道环节比较短,成本也较低,可以将更多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层面上,来更好的解决客户满意度的问题。
正如以上我们提及到的,车企技术上存在很大优势,可以为自身打造创新保险产品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为解决车险产品创新难题给出了一条思路。
其四,汽车和保险两大领域都是比较大的行业,汽车行业中的主要参与主体去涉足保险行业,其实有助于这两大行业更好的去相互融合,为解决两者发展道路上各自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而共同出谋划策。
车企跨界做保险,将会遇到哪些现实挑战
任何事物从初期发展到不断壮大,都会面临着种种难关待闯。尤其是对于那些跨界做保险的车企而言,更是如此,那么,车企做保险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到底有哪些?
首先,
做实体行业和做金融行业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汽车行业的盈利模式是经销差,
简而言之就是车企借助生产规模来最大批量的去销售产品,然后再通过降本增效来获取更大毛利空间,而这其中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有库存。对汽车行业而言,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点就是库存风险,一旦汽车卖不出去,库存积压,汽车厂商就要降价销售,盈利就会变差,进而导致现金流一步一步承压,这其实是制造行业的一个思维逻辑。
如果实体汽车企业转向做保险,尤其是其高层领导,就会面临极为不适应的难题。
因为保险行业的经历、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皆与实体行业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要求他们需要进行左右脑切换。
比如,在车辆定价方面,车企可以将自身成本核算、毛利空间和与竞品定价对比等维度来综合分析,最终得到定价。但是保险的定价却完全没有成本的概念,只能利用精算模型进行预估,也就存在着亏损的风险。
两个行业完全不同的思维逻辑,这会是车企进入到保险行业需要打通的壁垒。
当然这个问题对于保险公司也同样存在,他们也并不太了解实体企业的商业逻辑。
其次,车企做保险要考虑清楚自身的定位和价值,一方面要知道自己进入到保险行业该如何利用主营业务来赋能;另一方面也需要深知自身该如何发挥内部信息和效率优势,来大大降低成本。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果车企卖车不挣钱,而靠卖保险能够赚到钱,那么战略定位该如何进行有效调整。
牌照虽然说很稀缺,但车企只要愿意下本钱还是有可能拿到。只不过当拿下以后,商业模式和战略定位该如何进行布局,这是非常大的挑战。一众车企,无论是在产品、定价,还是在两核、承保等等方面,都可以从保险市场挖人搞定,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领导层该如何对业务进行全面布局,却是一大难点。
最后,车企是一个很大的主体跨界做保险,意味着不同内部板块之间的利益博弈和资源共享,远比外部更加艰难。
虽然市场认为同一个投资人和主体,关系可能较为和谐,但是也不可否认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考核标准。比如在售后端出现理赔严重,导致业务亏损的情况,对于不同投资人来说由于看问题角度不一样,那么分析亏损原因的想法也大不相同,内部很难协调一致,存在一些博弈,这是横亘在很多大平台主体之间的一个挑战。
掌握数据就能降低成本?
特斯拉又会带来哪些启示录?
众所周知,特斯拉作为车企直接进入保险行业开创了先河,虽然可能申请保险牌照不是最早的,但是从实操来看,特斯拉应该算是最早成规模茁壮发展起来跨界做保险的车企。不过,特斯拉的保费其实比传统保险公司所提供的报价要高出不少。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且既然说车企拿到数据就能降低成本并且获得价格优势,但就特斯拉来看,显然并不符合预期,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特斯拉会实施奖励安全驾驶,而这主要依赖于用户驾驶数据进行安全评分,核心目的并不像传统保险公司那样根据用户驾驶出险记录和违章记录来评判,而是会使用算法和智能驾驶数据以奖励安全驾驶的名义作为评判结果,来决定用户下个月的保费,更加凸显其智能驾驶的FSD内容。
另一方面,虽然用户使用自动驾驶功能可以使得事故率大大降低,但是需要付费,商业模式会更加立体,
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给用户售卖保险,而是强调使用该功能可以提供保障,保险这时候就起到了一个延展产品的作用。
此外,在美国车险市场上,不同保险公司对每一辆车的保费报价都不一样,我们很难去评价对错,归根结底是所处的市场存在明显差异,如果整个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那么也就是代表了整个车险的模型就不一样了,意味着我们不能拿两个不同的模型去算价格。
不可否认,特斯拉入局保险能够做到今天的位置,实属不易,其到底有哪些经验模式和思路是值得我们国内公司来借鉴学习的呢?
第一,特斯拉近几年能快速拿到保险经纪牌照,融合速度与力度非常大,而且也勇于创新尝试,值得我们国内车企学习。
第二,如今特斯拉具备强大的数据积累和技术优势,而且运用的也非常好,
比如,其保费是根据用户的驾驶习惯来进行评分做全面调整,而驾驶习惯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是否使用了它的FSD,而这是需要付费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完美的闭环,意味着用户使用FSD不一定能降低事故率,但是一定可以降低保费。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其实鼓励用户去做这样的事情,只要开启了FSD,用户评分会相对较高,相当于左手倒右手,把数据和技术优势隐藏在这样一个商业行为里面,非常值得借鉴。
第三,特斯拉的保险服务和车辆的销售、维修等业务结合的非常紧密,
他并不像我们简单理解成的一家保险公司,因为保险是其唯一的业务,必须要挣钱,但是对于像特斯拉这样有志于打造汽车保险生态的车企而言,保险只是众多业务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这个环节不一定要挣钱,但是一定要和其他的销售、维修等业务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一站式的服务体系。第四,特斯拉拥有个性化定价策略,非常直观的基于用户驾驶习惯来提供每月定价模式,而目前国内车企跨界做保险并没有太多开发出这样根据用户驾驶行为的个性化定价策略,而是依旧延续比较传统的保险模式,比如按照出险次数来进行定价,不会像特斯拉这样拥有一个明确的动态定价调整机制。
最后,特斯拉的战略一定是基于长期规划的行为,
也许入局保险并不是在短期内可实现盈利,但目前所开发的业务是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长期发展,对于自身整体战略起到一个支持作用。也就是说,特斯拉进入车险市场,目的不仅仅是盈利,更多的则是支持自身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这是一种非常长远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