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陆家嘴金融
助您洞悉金融趋势,发现投资机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刘晓博说财经  ·  金钱不休假!券商、地产今天彻底疯了 ·  2 天前  
Wind万得  ·  2024年前三季度中资美元债承销排行榜 ·  2 天前  
Wind万得  ·  央行重磅“四连发”!持股or持币过节? ·  4 天前  
A股投资日历  ·  投资日历:️10月日历已更新 10件大事值得关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陆家嘴金融

为什么美国人学的数学比中国简单,却还能做出比我们牛的成就?

陆家嘴金融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10-29 18:15

正文

为什么美国人学的数学比中国简单,却还能做出比我们牛的成就?


来源:可妞儿爱学习


不知道在你的印象里,美国教育是不是这样一幅图景:


美国人提倡“快乐教育”,所以美国孩子都不学习,只需要疯玩


美国孩子连10以内的加减乘除都算不清楚


美国的基础教育比中国差远了


美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比中国孩子差多了

……


我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从小接受的是中国式教育,16年寒窗苦读沉迷题海打怪升级: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留学还考了GRE、TOEFL。


在来美国留学之前,我的心里也怀着一种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蜜汁自信:“美国同学肯定都弱爆了。”


然而真实的情况与我设想的完全不同,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真的很厉害!


斯坦福的美国学生们似乎各个身怀绝技:除了学习成绩好,还往往有很多实习和项目的经历,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经经历了很多创业项目,LinkedIn主页上获奖经历更是一摞一摞的。


斯坦福的本科生的社交和体育活动也是五花八门,据说不少斯坦福本科生都达到专业比赛级别的运动员的水平。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美国同学都比中国学生要积极得多,他们会随时打断教授问出自己的疑惑,在课下也积极去Office Hour问助教问题。


我在斯坦福上的计算机专业课大多都要做开放性选题的课程项目,不少同学做出的成果都达到了投稿顶尖学术会议的水平。他们的项目往往创新大胆而有趣,相比之下,我做的项目大多就属于四平八稳的“不会出错”的选题。


这一年来的见识让我由衷地佩服起美国优秀的大学生。同时我的内心也升起一个疑惑:美国基础教育粗浅,大学教育尖端,这中间的差距是如何填补上的?


于是我开始留意在,在一番调研和深入学习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答案,与你分享,希望对中国的家长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没有限制的教育


美国教育给了学有余力的孩子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只要你有能力,知识探索是没有边界的。


在美国,教育的主体是公立的K12教育,普通学生完成12年的公立学习,就算功德圆满。普通美国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有可能我们认为美国基础教育差的偏见就是来源于这里。


但是这绝不仅仅是美国教育的全部,美国教育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加餐”:只要你想学,你可以随时选修高年级的课程。即使是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的学生,正在学的课程可能相差很大。


在10年级的时候,高中学生甚至可以选修部分大学课程(包括微积分、宏观微观经济学、法语文学、西班牙文学等),孩子可以直接到附近的社区大学学习。一些申请名校的亚裔高中生,甚至能提供15门大学课程全满分的成绩。


美国公立教育的已然是非常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然而,事实上,很多有钱的美国人并不会把子女送进公立学校。


美国的顶尖私立学校的精英教育和公立学校相比是天差地别:公立学校的社会实践可能是去敬老院做义工,而硅谷某家顶尖私立学校则是在学校里建立了一个和正规银行一模一样的校内银行,而校内的学生都在银行里设立了账户。学生们通过“模拟股市”炒股,开“模拟公司”赚钱……


在这样的私立学校中,每个孩子都可以尽情钻研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拓展知识的疆界。sky is the limit


而在硅谷,针对孩子的课外班和兴趣班也是应有尽有:足球篮球、骑马射箭划船、演讲艺术、编程游戏……不过,和中国不一样的是,奥数类的学习班很少,即便涉及学习,也是有趣的实验课:乐高工程、机器人编程等。


美国的好中学里,学生也是非常辛苦的。凤凰卫视有一次采访一对在硅谷上高中的双胞胎女孩,他们最忙的时候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因为她们不仅读书,还有许多的”活动“。


我上学期选修了一门“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的课程,我们组课程项目选题是用神经网络做漫画的自动上色。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篇很好的技术论文作为参考,结果一查发现作者居然是斯坦福旁边一个著名私立高中的学生。


我不禁苦笑,自己苦读了16年才跨越了知识的壁垒,可算是达到了硅谷高中生的水平……



2

重视阅读与自学能力


美国教育的第二大特点是极其重视阅读。美国小学的作业虽然少,但每天却有规定时长的阅读量。


美国孩子的阅读真的是从兜着尿布的时候就开始了,爸爸妈妈会花很多时间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带着孩子到图书馆选书看书。


由于从小培养阅读,许多美国人保持随时阅读的习惯。我在谷歌的host是个白发苍苍的美国老头,他说他kindle里面有上千本书,每个周末就随机找出几本来看。


但美国的居民社区里,很多都配有图书馆。美国的书很贵,于是图书馆就成了美国民众最好的免费教育资源。与之相对的,中国的书几乎是白菜价,但又有多少人能够保持终身的阅读习惯呢?


我认为,一个人的自学能力与阅读能力是正相关的。


学习的“内驱力”来自于孩子对于新知识的渴求,读得越多,孩子的成就感和好奇心就越强。可以说,善于自学的孩子阅读能力一定不差。因为独立阅读,就是自学最好的工具。



3

重视运动与团队能力


美国人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超乎我的想象,美国的中产和精英阶层简直是“全民体育”。往往受是富有、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身材越是保持得越是健美。


在美国的学校里,最受欢迎的一定不是仅仅成绩好的学生,而往往是运动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们。学生运动员享有很多特权,甚至其他科目都要为校队训练让路。


在中国,体育老师的收入一般比不上主课老师。但在美国情况恰好相反。体育教练的收入往往能超过大学教授。


申请美国的常春藤名校的优秀高中生,至少都掌握一项拿手的专业级运动:橄榄球、篮球、跳舞等等。我在学校健身房锻炼的时候身边都是健硕的美国人,即使有亚洲面孔,我也往往能从口音辨别出他们应该是亚裔美国人。


美国之所以把教育和体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相信教育不仅仅是解题和背诵,必须涉及社交能力、社会意识、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运动更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健康、良性的竞争,帮助孩子培养“领导者”思维。此外,运动也能让孩子的身体更健康,注意力更强,反应更迅速,适量的运动对孩子大脑的发育也有很多好处。



4

倡导终生学习


在美国,学习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在《我与谷歌高管聊人生》一文中,我就提到了谷歌高管Michale Bachman在工作之后还一共修读了5个硕士学位的课程。他的这种“自我驱动”的求知欲绝不是个例。


上个学期期末,看到一个EE硕士的同学的朋友圈:


上CS107编程课的时候,有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我们一起上,是很优雅很精神的一个老人,上课提问不用转头就知道是她,因为声音很沙哑,真的很佩服。期末考试的时候发现还有另外一个大妈一起来考试,两个人考试之前相互竖大拇指鼓励,那一刻真的感觉帅爆了!!


这条朋友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当我白发苍苍的时候,也会有知道自己还想做什么,并努力地去做吗?真心希望如此!


在美国,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74%的美国人把自己定位为“终身学习”者。正在工作的人群中,有63%的人参加课程或是培训来提升工作技能。


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著名的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Udacity等都是起源于美国。美国人在不遗余力地打破一个又一个知识学习的边界。


5

向美国教育学什么?


经过上面的分析,或许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美国人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却还能做出超级牛的东西?”


美国教育相信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在满足基本教育要求之后就是“因材施教”。只要你肯学、想学,随时随地都能获取任何领域的高深知识,没有年级和年龄的限制。每个人的天赋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释放。


硅谷的精英阶层也会把孩子送去各种各样“好玩”的兴趣班,充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逻辑思维等等。


美国人推崇的好学生,一要看学术成绩;二要看“领导力”、“对社区的贡献”、“改变世界的愿望”;三要看运动能力。学习成绩并不是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美国学校更强调培养学术、体育、社交各方面素质全面的学生。


我们以前总觉得美国的教育很轻松,但其实美国的好学生们课业压力是很大的,但往往孩子们是乐在其中。借用《浪潮之巅》作者吴军的话说,“学习一定很辛苦,但是不应该痛苦”。


在我看来,中美教育各有所长。我作为接受中国应试教育长大的学生,解题能力一流,但在挑战和创新能力上却有所欠缺。咱们中国的学生,若能尽量学习美国素质教育的优点,与中国的基础教育优势相结合,岂不是完美?


这里列出文中总结的中国学生需要向美国学习的地方,供您参考:


培养学习的自我驱动力,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重视阅读与自学能力的培养

重视运动与社交能力

重视终身学习


让我们一起向那两位上编程课的白发老奶奶学习,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的疆界。




杨振宁: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是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


1、年轻人要对今天中国的成功有更深的历史的认识


我今年95岁了,亲身经过落后的状态,后来又了解到中国人怎么被外国人欺负、怎么被外国人看不起,这个经验都深深地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烙印。今天的年轻人没有这个经验,这一方面对他们来说是很幸运,可是从长远讲起来,使得他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不够深刻。


2、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是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


我觉得整个中国目前的家长也好,教育家也好,也可以说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觉得美国的中小学好。


我再三讲过,一个比较好的学生,比如80分的学生,如果能够考进中国一个比较好的大学,那么在这个学校念四年,得了学士学位,再可能的话送到美国去念研究生,这是一生最容易接近成功的。


我自己就是这样,我后来本科教育、两年硕士教育都是在西南联大,这个给我打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3、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美国整个的社会是一个放纵的社会,它的好处是他容易促进一个人个性的发展,可是走得太极端了。一个中学生到美国,不管他进哪一个中学,都会有很多吸毒的同学。


年轻人受了这些同学的影响,可能堕落,而且这个堕落是一下掉下去,就回不来的事情,这种危险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国父母没有想到的。


我认为对于多半的学生,比如90分以下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好的,他可以使得这些小孩成才,将来做一个有用处的人。


美国太放任,有没有好处呢?有,非常聪明的,90分以上的小孩在美国占便宜,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需要规规矩矩念书,他自己就都可以吸收进去,所以他就海阔天空,他的发展,尤其最聪明的人在美国容易发展。


4、中国今天特别需要拔尖的人


中国今天到了这个程度,特别需要拔尖的人。我想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政府的鼓励,也可能有一些措施,能够使得以后二十年中国在这方面教育体制做得更好一点。


5、我国高校职称评定制度要完善


高校的职称评比我想是必须要有的,怎么样一个评比制度,才使得(学术不端)这些错误,甚至滑稽的现象不再发生,这是需要整个社会研究的。



6、中国到2040年得诺贝尔奖的频率可能达到现在日本的频率


我们从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是汤川秀树得到的。从他开始工作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到21世纪开始,中间大概70年,这70年内日本在诺贝尔奖上屡屡有收获。


中国第一个有资格竞争诺贝尔奖的科技研究是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个是1970年后做出来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向后推70年是2040年,所以根据这个逻辑,中国到2040年得诺贝尔奖的频率可能达到现在日本得诺贝尔奖的频率。


7、屠呦呦得奖的历史值得写一本书


她所做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地方,不像很多西方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一个人突然搞出一个东西,她有一个巨大的团队。


换句话说,就是得诺贝尔奖的成功不是一条路,而是有不同的路径,有不同成功的方式,我想这个成功的方式与社会的背景,与教育背景都有密切的关系。要注意到,这一点对于促进中国将来的发展很有好处。


8、我不是反对中国做加速器,而是现在不要做


因为中国现在GDP非常高,达到11万亿美金,这个数目极大,可是中国人口多,中国的人均收入还比不上一些国家。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还有不少需要解决,要造这么大的机器,又没有立刻看得清楚的作用,这完全是不明智的。我的看法是,等中国收入达到美国的程度,那个时候再讨论这事情也不迟。


9、文科学生可以多看看科学家的传记


对于文科的学生,我有一个建议并想了很多年。我近年来喜欢看传记,尤其是科学家的传记,这些传记的写法是跟中国传统的写史记的办法是不一样的,因为从这个里头可以对于这个人的生平,对于他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可以多一些了解,中国这方面完全没发展出来。


10、我很高兴能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中国科学院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旗手,所以我很高兴,能够正式变成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当然可惜我现在已经不能做真正的前沿的工作了。不过我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关于我这一生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介绍给中国年轻的科学家,这个还是有点用处的。



延伸阅读


杨振宁:我不是反对中国做加速器,是现在不要做


5月11日的直播,杨振宁就中国该不该建大型对撞机之争再次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反对观点。


我认为我的看法是对的。我不是反对建大型加速器,是反对中国今天建加速器。因为虽然中国的GDP很高,但是中国人口多,拿人均收入的话还比不上马来西亚、巴西、墨西哥。他们从来不会说要建大型对撞机。他们的脑子没有发昏。


杨振宁说:


在中国经济问题这么多的时候,建大型对撞机,又没有立刻的看得清楚的作用,这完全是错误。所以我后来忍不住,去年9月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现在回想一下,我觉得7个理由都还是正确的。我想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程度的时候,那时候再讨论这个问题不迟。


我的印象,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在‘十三五’的时间之内,不搞这个事情(建造大型对撞机),我觉得是很明智的决定。


附:2016年9月,在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文章里,杨振宁提出了他的七条理由:


我绝不反对高能物理继续发展。我反对的是中国今天开始建造超大对撞机,原因如下:


(一)建造大对撞机美国有痛苦的经验: 1989 年美国开始建造当时世界最大对撞机,预算开始预估为30亿美元,后来数次增加,达到80亿美元,引起众多反对声音,以致1992 年国会痛苦地终止了此计划,白费了约30亿美元。这项经验使大家普遍认为造大对撞机是进无底洞。


目前世界最大对撞机是CERN 的LHC。2012 年6000 位物理学家用此对撞机发现了Higgs 粒子,是粒子物理学的大贡献,验证了“标准模型”。LHC 的建造前后用了许多年,建造费加上探测器费等等加起来一共不少于100亿美元。高能所建议的超大对撞机预算不可能少于200亿美元。


(二)高能所倡议在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由许多国家分摊。可是其中中国的份额必极可观。今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可是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奇大,对解决这些燃眉问题不利,我认为目前不宜考虑。


(三)建造超大对撞机必将大大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的经费,包括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天文物理,等等。


(四)为什么有不少高能物理学家积极赞成建造超大对撞机呢?原因如下:


A.高能物理学是二战后的一个新兴领域,此领域七十年来有了辉煌的成就,验证了“标准模型”,使人类对物质世界中三种基本力量有了深入了解。可是还有两项大问题没有解决:


甲)对剩下的第四种基本力量,引力,的深入了解还有基本困难。


乙) 还没有能了解如何统一力量与质量。希望解决此二问题当然是所有物理学家的愿望。


B.有些高能物理学家希望用超大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从而为人类指出解决此二问题的方向。


但是找超对称粒子已经有很多年了,完全落空。今天希望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份高能物理学家的一个猜想。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我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希望用极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五)七十年来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没有。假如高能所建议的超大对撞机能实现,而且真能成功地将高能物理学更推进一大步,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我认为短中期内不会有,三十年,五十年内不会有。而且我知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同意我的这个说法。


(六)中国建立高能所到今天已有三十多年。如何评价这三十多年的成就?今天世界重要高能物理学家中,中国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二。建造超大对撞机,其设计,以及建成后的运转与分析,必将由90%的非中国人来主导。如果能得到诺贝尔奖,获奖者会是中国人吗?


(七)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就完全没有前途了吗?不然。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向值得探索:A. 寻找新加速器原理。B.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如弦理论所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不那么费钱,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陆家嘴金融(FinanceL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