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参赛一线选手的亲自经历,后半部分为编辑精选部分户外专业人士的评论,供参考。
下面为参赛选手亲历自述:
下午就有朋友向我约稿,下撤回来后我也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点什么,想来想去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为还有那么多选手在山上,未知安危……
但在哈尔滨的一个跑步群,知道我去了黄河石林参加比赛,有朋友看到转发的失温选手视频问我什么情况,我说了一些。那个群里大多数不熟,聊天记录被转发出去,很快在几个我在的跑步群都看到了。有跑步公众号编辑加我表示要采访选手,我明确拒绝。
这让我不再犹豫了,与其被片面乱转,就现在,着手记录一下。
这篇文章,是我的亲历,无图无视频,只有文字记录。各种图片视频已经被转的满天飞了,出于对图片中当事人的尊重,以及他们后续是否平安无恙完全不了解,本文不发这些东西。
这是一篇作为参赛选手的亲历。
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比赛地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风景区,大致可以理解为是景区为了宣传自身而操办的一个赛事,主办单位是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是白银市体育局、中共景泰县委、景泰县人民政府,执行单位是黄河石林大景区管理委员会、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这个比赛已办四届。前面几届,赛事组织工作一般般,但完赛即发1600元补助,让选手们仍旧趋之若鹜。毕竟,除掉1000元报名费,完赛可净赚600元,一般地域的选手参赛费用基本就覆盖掉了。
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赛道,有人说是国内最简单的百公里越野赛,这话大概基于两点,一是整体爬升不大,约3000米以内的累计爬升,和其他百公里越野赛相比确实较低;二是赛道难度低,属于基本都能跑起来的高速赛道。
但我看来,它又不算简单的百公里,也是基于两点,一是赛道海拔不低,整体在2000海拔上下,对于平原生活的选手,这算高海拔了且出了景区之后赛道绝大部分都处于无人区;二是门槛,关门时间20小时,这基本上意味着,热衷于网红赛事的跑渣小白们是没办法报名的,这部分人20小时完赛可能性不大。
今年的比赛,赛事公司没有变,但21日晚技术会,发现讲解赛道的赛事总监换人了,一些组委会工作人员也是新面孔。技术会上,我就跟身边朋友说了句,感觉这批人还是蛮靠谱的。
如上所述,该赛事当地介入很深,当然,这和比赛组织工作好不好关系不大,并不是官方参与度高,赛事就一定是好赛事,这个,有过比赛经验的朋友都了解。
黄河石林这个比赛,即便赛事组织达不到一百分的标准,几届搞下来,也算是一个成熟赛事了,赛道几年没变过,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相关人员都了然于胸,且往年的比赛没有出现过一单哪怕是极小极小的问题,有也只是未完赛选手因为前半段关门时间设置的比较苛刻而引起的吐槽,认为组委会是故意如此,把一部分选手关门,以达到节省费用的目的。毕竟关掉10个人就少支出一万六。
然而今年,肉眼可见一些细节,比如赛道布标,感觉黄河石林这个比赛槽点变少了,组织工作更细腻了。但偏偏就是今年的比赛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问题出在天气上,极端天气。
甚至521这天的天气预报,都没有预报出来第二天的这种极端天气。
522比赛日,早上,风和日丽,阳光甚好,坐摆渡车去起点之前甚至还有一丝暖意。
下摆渡车那一刻,天色转阴,随即起风,风力有四五级的样子。体感温度瞬间降低,参加百公里越野赛,开枪前我跑了两公里来热身,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更麻烦的是,跑完这两公里,身上也没有热起来。
五月底,白银已经入夏,基于前几届的经验,冲锋衣并没有被列入强制装备,而是做为建议装备写进了赛事手册。关于这一点,没有人提出异议,我的冲锋衣装进了转运包,存放到赛道62公里处的CP6换装点,正常情况天黑前能赶到这里。
哦,还有一点是,组委会收集转运包的时间是在赛前一晚,如果是比赛当天早上,可能很多人就会把冲锋衣穿在身上了。
这个比赛因为前十名的高奖金,即便拿不到名次奖金,也还有1600元补助兜底,所以每年高手参赛的比重都不低。比赛开始,大神们很多都穿着短袖短裤,等待起跑的时候都哆哆嗦嗦的,枪一响,都箭一般冲了出去。
开跑就是几公里的盘山路陡下坡,大家都是想借助下坡迅速让身体热起来,起码我是这么想的。
问题是,9点整比赛开始,风力有增无减,这个长下坡,不知道有多少人帽子直接被吹飞,又停下来返回捡帽子。
起点到CP1,这段基本在景区内跑,在石林的夹缝中跑,高大的石林挡住了风。过了CP1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的戈壁,但到CP2之前大部分赛道是顺风,也还好。
我到CP2之前,就开始下雨了,从零星的雨点,到比零星更密一些的雨点。这时候大概是10点半前后。
过了CP2之后,才是真正的麻烦来临。
首先是逆风,风力已经加大到七八级,雨更密了,风裹挟着雨点打到脸的,像密集的子弹打过来一样,真疼。眼镜被雨水糊住,眼睛在强风密雨下也睁不开,只能眯着缝儿,视线受到严重影响。
原本黄河石林的赛道,最难的部分就在这一段,从CP2到CP3,8公里距离,爬升1000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山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很多段都非常陡。
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要坚持到CP4。
但522这一天,问题N倍放大,越往上爬,风越大、雨越大、温度越低,体感温度更低。
我在往上爬的时候,看到第一个从上面往下走的选手,说上面太冷了,受不了,退赛。第一时间我在想什么:就这样放弃一千六了吗?后来每念及,我都想抽自己。
继续往上爬,陆续又有几名选手下来。包括很大神的选手。
而我的情况,越来越不好。全身都已经湿透,包括鞋子袜子全部都湿了,风吹的站不住,非常担心被吹倒,冷的愈发受不了,找了一个相对避风的地方掏出保温毯,裹在身上,瞬间就被风吹散开,什么用都没有。还有选手的保温毯,直接被大风给撕碎了。
我戴一副无指手套,用登山杖,手冻的受不了,就把登山杖夹在腋下,慢慢往山上走。
很快,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这是在除东北的冬天外从未发生过的情况。把手指放嘴里含着,感觉含了很久,但手指仍然无感觉,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
这个瞬间,我果断决定退赛,下山。
既然下山,就肯定想尽快下去,尽快回到暖和的地方,但,不可能。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种很陡的地形尤甚。岩石是湿滑的,视线是模糊的,而身体,也开始不由自主地发抖,抖得没办法停下来那种。
一小步一小步地往下挪,而我觉得已经有迷迷糊糊的感觉了,越抖,这种迷糊的感觉越强,我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坚持到山下,即便要倒,也要倒在山下。
我想我是幸运的,在最后时刻及时做了决定。做决定那一刻,应该是在失温的边缘徘徊,处在临界点上,毫厘之间,下山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失温的症状。
这样讲,如果我没及时下撤,接下来可能就是在我毫无提防的情况下,忽然倒下。
失温,太可怕了。何苦是这一天极端天气之下在最难的赛道路段选手们大面积失温。
我撤到山腰,蓝天救援队的人员指引到一个小木屋,屋内已经有十位左右先撤下来的选手了。在小木屋等待救援的一个多小时时间,小木屋里选手的人数已经达到接近五十人。
我下山的时候,还没有见到躺在山上没有知觉的人,我下山的时候还有大部队选手们在上山。后面撤回到小木屋的选手们带回来的消息,都是一路上看到倒下来若干位选手,躺在路边一动不动的、已经口吐白沫的(各跑步群群已经都有视频),一位选手说,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年选手,“已经不行了”,求蓝天救援队队员尽快上去施救,最终我们在小木屋里等到了这位老人,好消息是,他被扶进来时,嘴唇红润,应无大事。而面对选手们说的山上其他选手的情况,这个点位仅有的几名蓝天救援队队员也无能为力,一直在用对讲机和组委会联系。
这个路段,比赛难,救援更难。
撤下来的选手们说,看到路边躺着的人,有心无力,没办法帮助他们,自己都保不住自己。说这话时,他们眼圈都是红的。而我,联想到自己下山时那个情况,感同身受。
一个多小时后,山下上来一位救援人员,对小木屋里的下撤选手们说,车开不到这个位置,能动的,返回到CP2坐车回终点,不能动的,得继续等救援上来。
我和已经缓过来的一批人一起下山,回到CP2,20人坐进一辆中巴,我们这些,成为了山上第一批安全撤回到终点的选手。回到位于景区内的比赛终点,大概是不到16时。
返程的路上,有些人在一边刷比赛群一边流眼泪。
回到酒店后,我就不停地在刷选手们的位置,刷比赛群内的消息,到此刻,已经午夜。
下午的时候,大家都惦念着,要在天黑前把选手们都救下来啊,而现在,已经午夜。一批一批的消防、武警,从下午开始就陆续上山,救援力量一直在增加。
道听途说的、无法证实的、未经确认的信息很多,本文不谈。罗列一些了解到的事实部分——
有多位选手摔伤流血,伤情各异。
有多位选手滞留山上,他们情况各异。有失温的,有失温导致了更严重情况的,有几个人找到了一隅稍避风的地方抱团取暖等救援的,有个别一两个人具备超能力一直在赛道上前进到夜色降临后的。
国内多位越野顶级选手基本全部退赛,GPS位置数小时未移动过,且部分人电话无信号,无法取得联系。
还有一个事实是,我很亲近的一位朋友,女生,在快到山顶的地方失温。她告诉我,她失温了,坐下来,后来是被另外一位女选手叫醒的,之后她发现她的腿摔破了流血,但她完全不记得腿是怎么摔破的。说明她在那段时间失去意识了,我告诉她:你要好好感谢叫醒你的小姐姐,你今天可能差点人就没了……
写在后面——
在傍晚组委会终止比赛前,基本全部的选手均无法继续进行比赛,绝大部分选手退赛这一幕,在国内众多以艰难著称的越野赛中,这是首次。
突发的极端天气,猜测可能与两地地震有关,只是猜测。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意味着组委会要承担什么责任,不证明比赛本身很糟糕。但后续的救援,就是对组委会的考验了。事实上,这是对白银市甚至更高层面的一场应急大考。
我对朋友说:以后参加类似的高海拔地区的比赛,一是带足救命的装备,二是在平时就要能做到正确认知自己的身体状况,三是面对比赛中的突发情况,及时果断做决定。
回到家才算抵达终点,安全永远第一。不是安全完赛,而是安全,安全。
本文写就于5月22日24时整,发布要到23日零点后了,此时,救援仍在进行中。
唯愿:所有的选手都能够平安下山。
拜托各方救援力量。
作为选手之一,泪谢。
上面为参赛选手流落南方亲历文字,下面本号编辑选编微博2位户外专业人士的评论,以供参考:
微博@徐可意Shirky
因我有过做十余场越野跑比赛的经验,可以尝试分析下这个大灾难的前因后果,以及责任所在。
1.
山地越野赛,和普通马拉松不同,距离很长,路线很难,比如甘肃这个山地马拉松不在城市,跑去无人区了,遇到问题就会严重很多。上山后也就很难退赛,cp2-cp4之间没有避难点,你到了cp3,前进也不是,退赛也不行,因为这些特殊性,就应该有很多的安全保障!
2.
这次事故关键是,这个地方可能根本不适合做比赛,虽然有过过去几年的经验,但都可能是运气好,做这种比赛必须参考极端天气而不是平均天气!现在总有旅游区希望用运动带旅游,一场比赛给很多钱,这是不对的;
3.
天气不好没有预警我可以保留意见,高原天气变化快是事实,但是有没有预案?我自己之前做越野跑,气象局,应急,蓝天救援队等,都要齐备,急救车,直升机也要提前打好招呼,这些都是成本,但是要花;
4.
最最关键的,在甘肃比赛,冲锋衣竟然不是强制装备!!!!!!穿个短袖就让上山,这就是主办方的最大问题!!!我举个例子,我们以前办重庆的比赛,四月底,25度的温度。我们要求百公里选手全程带冲锋衣,带定位仪,为啥?就是山区气候变化大。2018年有个选手中途强制装备给别人背了,后来她拿了冠军,我们就取消了她的冠军资格!因为这不仅是为了公平比赛,也是为了选手自己的生命安全。
最后
想说,办赛公司和景区都是主要责任,负刑责。但作为选手,也要对赛事路线详细研究,不是能跑马拉松就能应对户外的,100公里3000爬升20小时关门,能参加的都不是跑步小白,但是不是户外经验就足够?命是自己的啊!
微博@ChefGian
最近工作繁忙,所以非常简单的聊一下这个越野跑的惨痛事故。
首先表示对遇难者的哀悼和同情,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这些人不应该死去。
我个人对越野跑并没有深入的研究,观点纯属从一个野外作业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看,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我虚心接受。
首先简单的说一下在野外人有多脆弱。
人经过几万年的进化,加上近几千年来的科技发展,如果没有各种科技加持(哪怕是件兽皮)我们的躯体结构,代谢能力和防护能力在自然环境中的防护能力基本就是战五渣。
人类身体对阳光,雨水,风,寒冷,热浪等一切外界伤害的抵御能力比起动物连1%的能力都不如,阿拉斯加雪橇犬可以在体感温度零下60度的环境中窝在雪堆里睡觉,可以超过两天不摄取食物而继续生存,人类在同样环境下五分钟暴露在空气中的手脚就会失去知觉。
越野跑,马拉松跑,柔道,搏击,篮球,足球这类竞技和对抗类的运动员的户外耐寒能力远低于肥宅,体脂率太低,每公斤体重的基础代谢又过高。耐力型运动员的运动代谢远低于普通人,但是每公斤体重的基础代谢率要更高,在野外每公斤体重的基础代谢更影响生存,好比一个200斤的死胖子(比如我本人)基础代谢可能是2500卡,一个体重100斤的体操运动员(肌肉纤细,耗氧量底)她的基础代谢可能只有1500卡,但是单位体重的基础代谢依然是我更低,在野外也更能抗。
再说一次,这些越野跑的参赛选手,虽然他们的运动能力很强,但是对户外环境的抵抗能力有一个算一个远远低于中关村社畜。
给大家一个比较,我个人一年有十个月在猎区和加拿大北部的无人区工作,工作内容全部都属于野外作业专业范畴(导钓,导猎,伐木,保育,野外营地修建维护,协助科考,协助探矿,野外救援和追踪盗渔盗猎)我身高172,冬季体重96公斤,最近工作比较忙,体重掉到了92公斤,常年体脂水平维持在25%以上,猎季开始之前一般把自己体脂吃到30%。
下面说一下我看到的国内外“户外运动”的各种花样作死。
这些年长距离越野跑国内外出事的很多,这个跟是不是在中国没关系,跟人种也没关系,白人各种花样作死的也很多,我认为主要问题是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是观念和概念问题,无论国内外,这些年总把越野跑宣传成一种“户外运动”,我个人非常不认同这点,我认为越野跑更多的是一种在“户外进行的竞技体育”,原因前面说过了,所有的长距离越野跑,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把一群具有强大的单项运动能力但是在野外无比脆弱的人群,聚集起来进行一个单一目的的运动竞赛。去把这个运动竞赛宣传成一种户外运动,具有很强的误导性,会让这项竞技运动的组织者和参赛者包括观看者从主观意识上忽略了”参赛人群在野外低于一般人的脆弱性”这一关键的安全讯息,从而导致各种悲剧的产生。
第二
是专业性的问题,所有的体育赛事,第一重要的永远都是安全而不是成绩。作为赛事的主办方,最起码的要有具备户外医学知识的人把关,据目前我在微博看到的内容,强制装备的把关没有,最困难最容易出事的赛段没有设站,所有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以赛事当天的气温和条件,但凡有一个有基本户外医学知识的人在起跑点看见选手们穿着短袖短裤,就应该果断的叫停了。这种大量皮肤暴露在外的穿着,在大风下哪怕气温是20度,半个小时也一定会失温。在当时的气候情况下,起跑线上发出一帮半裸着的选手去跑步,赛事的举办方已经不是业余的问题了,是属于缺乏基本常识。
第三
个问题是选手自身的问题,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外出活动,无论是参加竞技赛事,还是穿越,还是外出游玩,永远要记住,自己的命是最重要的,不过是一个越野跑而已,又不是要跟美国人拼刺刀,感觉不对了该放弃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