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牌街区「三坊七巷」和新晋网红
「烟台山
」相比,上下杭自修缮改造以来,一直不温不火。
这里不似商业街区,更像是一座人文公园。大庙山畔,闽江水在一旁缓缓流淌,步入其中,迎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
与生活的轻盈。
2012年,上下
杭历史文
化街区开启了保护性改造,
此后
,便有了「江南水乡
」的美景和
「金银里
」
步行街的人来人往
。
修旧如旧的建
筑无声地矗
立两旁,三通河的游船古色古香,阳光透过枝桠照在了石板路上……往事已然在前尘中消弭,成为了过往行人的谈笑风生。
时间的车轮昼夜不停地向前运转,
而
上下杭却像是个倔强的孩子,
承载着历
史的
记忆和人们的生活情感,让改造的进程变得缓慢。
最近,随着
采峰别墅的再次对外
开放,寂寥的
上杭路
又多了几分人气。
推开眼前这扇往日紧闭着的小门,沿着
一条长约60米、宽约5米的「马道」
缓缓上坡,
穿过一面照壁,
一座二层高、
中西合璧
的
「洋楼厝」
出现在眼前。
这座建于1920年的
采峰别墅
便是
福州近代富商、马来西亚侨领杨鸿斌的故居。
「
采峰
」
之名,是取
「
采五峰之灵气
」的寓意
。
「
五峰
」则
是因为这座别墅坐落于彩气山,左依鼓山,右傍旗山,背靠乌山,面对藤山。
别墅面前,一位大爷正清扫着
满是落叶的大理石台阶,似乎在以他的方式
「
唤醒
」采峰。
步入大厅,
中式砖墙与南洋风情融合在一起,细腻而繁复的木雕窗棂显得精美而又自由。
抬头望去,可以看到
外面的现代高楼住宅,又是
一道独特的风景。
午后的阳光透过门窗,洒
在了铺满花砖的地板上,柔和的光线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温柔。
墙垣上藤蔓缠绕
,
各种植物分布其中,让别墅的后院绿意盎然。
欧式栏杆与中式的月洞门错落有致,
半圆形的观景阳台视野开阔,置身其中,仿佛能够看到百年前的场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
曾经,这里是杨家三代人的居所,
如今陪伴采峰别墅的,只剩下无声的绿植和记忆的尘埃。
同样位于上杭路旁的龙岭顶,也曾是
富商巨贾的聚居地,
在今年上半年对外开放
之后
,如今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造之中。
上杭路上
,还有许多建筑在紧锣密鼓地修缮中,留在木缝之间的是岁月的痕迹,是过去的记忆。
围挡之内,挖机铿锵作响,将岁月的泥土掘起又推平,也将人们留在这里的回忆敲碎又拼接。
这里是旧时福州的商业中心,自明代中叶发轫,至民国臻于鼎盛。
据《福州双杭志》记载,北宋以前,上下杭一带还是闽江的水域,大庙山则是浮岛一座。潮水在大庙山南麓冲积成两个大沙痕,可供人行走或供来往船只靠泊、装卸货物。涨潮时,人们走上痕,称为「上航」;退潮时,人们走下痕,称为「下航」。
上下杭因河道相通,码头便利,自古
便商贾云集,名店林立。
建郡会馆、福州商会、
第八塑料
厂……这些
门面保存尚完好的会馆、商会、工厂,便是当时商业繁荣的见证。
三通河上,星安桥的台阶印着疏漏的光。沿着桥边,
走进其中的街巷,仿佛一瞬间走进光阴的皱褶,走进百年来的风雨沧桑里。
在这里可以看得见历史,也能触摸到故纸堆外的日常生活。
当
晚风吹进狭窄的巷子,抚过斑驳的老墙,古厝的木门吱呀作响,我仿佛看到了
匆匆归家的人们
走了进去,叫上街坊邻居聚到了一起,
喝几口酒,就着虾油味的菜,满屋烟火气。
△上下杭旧影
漫步上下杭,穿梭于砖楼木屋之间,望着眼前的新旧交织,如梦方醒。
在上杭路的前半段,各色店铺交错在居民楼之间,路旁的台阶上,是
复返咖啡店
。
窗外绿树的枝桠,和店中的主色调连成一片,一杯咖啡一本书,就能度过一个悠闲的午后。
上下杭另一侧的南园路,落在古时候苍霞洲的地界,路上偶见一个字眼,福州人更为熟悉,便是「轮工」。
临近台江码头,轮工多聚集轮船工人,大约地名也来源于此吧。
轮工壹号煎包
,早上七点开张,一叠煎包,配一碗猪腰汤,腰片处理得很好,切得极薄,一烫就熟了,送入口中,几乎没有臊味。
紧挨着上下杭的学军路,是老台江人最熟悉的道路之一。
福州解放后,这里建起了福州市的工人文化宫,
罗马柱、白墙、弧形顶、雨露台,随处可见的欧式建筑元素,一度让文化宫成为学军路上最亮眼的风景。
既然到了学军路,去尝尝
学军盛记炖品
吧,在福州,敢用路名当作店铺名,生意一定不差。
这家店,在学军路上已经营了十多年。凭借着一碗蟳饭、一份炖罐汤、一碗小炒,成为本地最负盛名的餐馆之一。
洋中路就在文化宫旁,如一棵大榕树般,纵横在时代的变迁之中,根与叶深植于老台江人的生活中。
这里的
柴火锅边
,一定要赶早,过了早餐时间,就遍寻不着。
延平路与
学军路连着,古时候就是一条出名的商业街。
这里的
木炭光饼
值得一尝,店里的两口炉子,烤虾干饼、葱肉饼,有芝麻或没芝麻的光饼。
往前数二十来年,小店几乎都一个样。
久久元宵
,营生已经历三代。如今,在延平新村,隔着店外的车流和喧嚣,它还在用一碗碗或甜或咸的糯米小点心,延续着它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