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做题的中国人,这次被MBTI测试硬控了。
面试时被要求亮出人格类型,聚会时总被问是I人还是E人。40题、93题、200题的人格测试层出不穷;梗图、卡通形象、网红博主,各种解读眼花缭乱。有人沉迷其中,直呼有被准到;而有人则晕头转向,嗤之以鼻。不知从何时起,这4个神秘的字母组合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社交标签。
MBTI以一种职业面貌诞生,却以一种社交人设再度爆红。它让这个时代摸不着头脑的年轻人好像抓住了一些确定性,让宇宙中孤独的灵魂发现自己并不是异类。
为什么一个存在了近百年的测试,会在短短两三年内在国内获得现象级的传播?是什么变化让原本的生肖、星座到今天的MBTI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除此之外,作为一家活跃在一线的早期投资机构,什么类型的人适合创业是青山一直关心的问题。那么MBTI和创业有什么相关性?
带着诸多疑问和好奇,我们展开了本次研究。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男性劳动力参战,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广泛参与到社会工作中。由于这些家庭妇女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也没有工作经验和正式简历,所以难以匹配到合适的岗位。一对名为 Katharine Cook Briggs 和 Isabel Briggs Myers 的母女就想到了通过性格测试来进行工作分配的方法,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应运而生。基于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复修订,MBTI被广泛应用于性格测验和职业测评中。
荣格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基于大脑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判断,通俗来讲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依赖于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在感知维度上,有人倾向于依靠五种感官的实感(S),而有人倾向于依靠抽象的直觉(N)。在判断维度上,有人倾向于依靠逻辑思维进行判断(T),而有人倾向于依靠情感进行判断(F)。再根据我们对外界环境的一般态度,又可以分为内倾(I)和外倾(E)。
MBTI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加入了实践维度,即有人倾向于计划和有序(J),有人倾向于自发和灵活(P),这样便形成了衡量个体行为差异的四个维度。
如果你也被上面的字母和解释绕晕了,那么下面这组图,相信你可以直观感受到四个维度的差异。
作为一种人格测验工具,MBTI具备天然的流行基础。一方面,其采用分类的方法,很好地满足了大脑对于有序信息的需求,符合人的类别化认知加工天性,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另一方面,MBTI测试是一个没有人会受伤的积极测试。人们不喜欢被定义仅限于被定义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MBTI将描述重点放在每个性格的闪光点,回避了负面的信息并提供了一些积极引导。
总体来看,简单的二分类使得每个维度的描述都较为粗糙,而人们容易对模糊的描述产生认同,积极正面的东西也更容易被人接受。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应和波丽安娜效应。
从一开始就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在人群中反复试验和进行自圆其说的理论构建,使得MBTI自诞生起就带有民间科学的色彩。加之两位创始人都是非心理学专业出身,MBTI在心理学界并没有站稳脚跟。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人格测验”,其在“人格”和“测验”两个层面都饱受争议。在人格层面,心理学家质疑其将本身连续的人格强制两级分类,将发展的人格稳定标签化。在测验层面,MBTI被认为测量学质量表现不佳,同一个人反复测量会有不同结果,并且很难测出真实人格,即信度和效度较差。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相对于星座、生肖等不可更改的“出厂设置”,MBTI是一种通过测验描述性格偏好的工具。MBTI的流行让心理学走下学术殿堂,进入大众视野,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认识和探索自我的工具,引发了一股自我认识热潮。
MBTI流行史
MBTI自诞生起就在政府、学校和企业进行了大量推广。有数据显示全球500强公司中有超过80%都在使用MBTI测试。早在2012年,MBTI版权所属公司CPP就能依靠MBTI每年获得2000万美元的收入。
如果说MBTI的流行是一部商业史,那么MBTI的翻红就是一部娱乐史。早在2000年左右,MBTI就被心理学者引入中国,2015年人民日报曾在求职季微博中提到MBTI测试。然而,这些都没能让它被大众广泛知晓。直到2022年,MBTI才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爆火。
百度指数数据显示,MBTI的搜索量在22年快速增长。根据豆瓣小组「INFJ的奇幻之旅」的组长透露,2020年之前小组成员只有200-500的月增长,2020年月增长突破1000,在2022年4月迎来爆发增长,最高每月增长突破一万人。因此,MBTI在互联网上的爆红是在2022年初。
MBTI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诞生近百年的MBTI测试一直没能在中国社会大规模流行,直到2022年冬奥会期间,当时在互联网上爆火的谷爱凌在采访时公开提及自己的MBTI,加之媒体渲染和网友追随,对于I人E人的讨论迅速登上热搜,这才让MBTI在互联网上彻底走红,成为全民热点。
当谈论一个人的性格时,第一时间涌入脑海的词恐怕就是内向和外向。有人活泼开朗,爱交朋友;而有人安静沉稳,不爱说话。这都要归功于荣格在1921年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之后现代心理学在大五人格理论中又将外向性作为第一特质,指向人的心理能量投注和获取方式。时至今日,内向外向依然是我们描述性格最直观最通俗的词汇,具有广泛的使用场景。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无不是在与人的交互中进行的。在一个强调社交能力的环境中,内向的人在家庭、学校和工作中都会被传达“你性格不好”“你不够大方活泼”“你放不开”的暗示。这些处于性格鄙视链底端的人,需要在这种偏见中不断地怀疑、自证和调整,结果往往会陷入一种“做不了自己,也成为不了别人”的习得性无助中。
然而这些却在某一天突然发生了变化。内向的人打破了过去的社会语境,可以松弛地面对自己的性格。这个世界允许有人左右逢源,也允许有人偏安一隅,一山有一山的错落,而我也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平仄。或许,能让I人勇敢说出“我是I人”的原因,是这个社会整体的迎合度在变低,是我们的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使得个体的生存结构被调整,各项生存要素被进行了重新组合。
事业:从关系驱动到规则驱动
过去,八面玲珑才能在职场如鱼得水,而如今,专业能力才是立足之本。
市场竞争成为资源分配的主要方式,人情空间被压缩。
过去资源分配的权力集中于政府和少数管理者手中。不完全客观的标准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分配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有人好办事”成了生意场上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适当讨好迎合就能从别人的指缝中获得很多油水,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的人可以得到资源分配的优先权。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让竞争思维和平等意识深植人们内心,传统人情社会走向了契约社会。资源分配更多依赖市场优胜劣汰,大大压缩了人情空间。
工作流动性增加,长期稳定关系的维护动力减弱。
过去,分配的工作是“铁饭碗”,同事是长期稳定的,事事都讲究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稍不合群就会沦落到被领导嫌弃,被同事排挤的境地。而现在,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优胜劣汰导致行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的战略调整和业务发展也导致岗位不断变动,工作的流动性随之增加。数据显示,95后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仅7个月,远低于80后的平均43个月。频繁换工作让更多人对职场交往停留在即时的信息交换,而不再投入过多精力。“同事仅交流工作”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职场花名”的使用更让我离开公司连你的名字都记不住。
知识和技能成为了职场中最重要的资产,职场生态改变。
过去不会来事的人在职场中只能是承包各种脏活累活的老黄牛,领导眼里的受气包,同事乱开玩笑的对象。虽然现在职场中部分人情世故文化依然有遗留,但总体来看职场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
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法则下,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讲分工,拼效率,抓考核。新经济浪潮袭来,科技和互联网企业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高效的运作模式,引领着职场发展新趋势。一方面,工作变得日益专业化和模块化,各个行业都在不断细分岗位职能,使得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特定且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专业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追求效率的工作模式在各行各业蔓延。以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采用数据驱动的评估方式,大大减少了职场晋升中的主观性。大数据时代,考核和决策的沟通成本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不在人际关系上兜圈子,而是摆数据,讲事实,看成果。
办公工具简化了职场的人际交往,协同需求降低。
一方面,科技进步给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互联网让检索信息更加高效,遇到问题可以不必再小心翼翼地请教他人,而是转头问百度,海量信息应有尽有。如今,AI作图、AI画PPT、AI写作等智能工具更是让人如虎添翼,极大地延伸了我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化和信息化简化了过去繁琐的人工流程和沟通过程。请假审批不再需要拿着纸质申请表逐一找领导签字,线上系统一键提交,自动走流程;查看进度和项目信息不再需要逐一沟通,文档协同和文件共享让团队成员都可以随时跟进;飞书、企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能高效传达信息,不再需要面对面交流和时不时开会。
生活:从邻里互助到社会大分工协同
过去,我们信奉“远亲不如近邻”,而如今,关起门来也可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生活空间更广阔,社会流动性增强。
稳定的社会交往更容易产生人情和面子,过去大家的生活半径小,周围人多少都沾亲带故,“抬头不见低头见”总是需要寒暄和热络。而在一个相对松散开放的社会,很难产生这种情感交互需求。在租房和搬迁中循环,已经成为城市居住的一种新常态。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比重持续提高,已占据总人口的26%。我国目前租房人口近2.6亿人,预计25年将突破3亿大关。调查数据显示只有约一半的人可接受租房五年及以上。现在的年轻人更是流行极简租房,信奉“带不走就不买”,热衷于置办“最佳跑路房”。人口在不同省份、不同城市和不同社区之间流动,稳定的邻里关系在逐渐消失。
我们不再需要依赖身边的人来获得生存。
过去,独自生活是一件困难的事。头疼脑热、红白喜事都需要周围人帮忙,你来我往构成了生活本身。而现在,出门不需要问路,导航会给我们充足的安全感;扫码就可以点菜,甚至不需要主动招呼服务员;各种流程性的问题都可以线上完成,不再需要多次电话和现场咨询。洗衣服务、外卖服务和智能家居更是给了我们独居的底气和自由。除此以外,我们可以便捷地享受到医疗救助、消防救援、物业管理、老幼照料等专业的公共服务,邻居不再是我们遇到困难时“想得起”和“用得上”的唯一选项。对他人依赖度的降低让我们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置身人群。
我们不再需要通过打听来获取信息。
过去信息渠道有限,传播环境也比较闭塞。外边发生了什么事,身边又有什么八卦新闻。想知道这些往往都要靠和周围人打听,在攀谈中来换取信息。党同伐异是人性,不合群的人就会被孤立,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现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传播变得高效而便捷。随便打开社交平台,各种热门榜单让社会大事一目了然,动动手指划一划就能马上知道附近发生了什么,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口口相传不再是我们依赖的信息渠道。
我们不再需要迎合来换取陪伴。
现实世界里,我们不再需要稳定的社交关系来排遣孤独和寂寞。“饭搭子”“游戏搭子”“学习搭子”成为了亲密关系的平替版本,轻量化且无负担;宠物市场正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向了喵星人的怀抱;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让人形机器人离我们越来越近。虚拟世界里,情感寄托有了另一种方式。无论是直播、手游,还是一条视频里千千万万条的弹幕,都让我们感到不再孤独。而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努力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来换取,我们可以自主、随性地享受更加多样的陪伴。
低迎合性社会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进入了一种新的社会状态,我们把这个状态称作“低迎合性社会”。在短短几年内骤然进入低迎合性社会,使得内向的I人突然不再是弱势群体和少数派。
过去,陪领导喝酒,替领导挡酒,向领导敬酒,都是酒桌上向权力臣服、向上级表忠心的规定动作。如果不能通过酒桌上的服从性测试,就有坐冷板凳、被边缘化的风险。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加入“不喝酒”行列,能为团队创造价值的员工不需要在酒桌上刷存在感。游戏规则已经改变,酒桌文化悄然式微。而这,只是社会走向低迎合性的一个缩影。
过去,敢爱敢恨,为爱痴狂尚且是一种美好品质。而现在,将生活重心完全放在另一半身上,在感情中患得患失的恋爱脑成了21世纪的新型绝症,人人避之不及。现代社会在讨伐“恋爱脑”时,到底是在说什么?本质上我们是在远离亲密关系中无底线地迎合他人,因对方的评价和期待而丢失自我的状态。而这,也是社会走向低迎合性下的自我觉醒。
除此以外,《咬文嚼字》编辑部曾连续多年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汇聚了社会最新涌动的思潮。我们发现,从近十年的流行语中也可以追寻到低迎合性社会的踪迹。2015年“任性”成为年度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有颜就是任性”被高频率地使用,背后是大家对于天真率性、敢作敢为的认可。也许,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任性”的理由,可以不再迎合,冲破社会规训和周围评价。2017年,“尬”和“怼”成为年度流行语,“尬聊”“尬舞”代表了大家对一些不明所以但需要迎合的场合的戏谑。“怼天怼地”则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常态,这是他们对顺从和迎合的响亮回击。2018年的“佛系”和2021年的“躺平”,面对社会时钟和高度内卷,年轻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争不抢,看淡一切,随遇而安,专注自身,不再迎合社会期待。2023年,大家乐于打趣自己和他人是人群中的“显眼包”,实则是对个性化和多元化表达的认同,不做隐没人群和一直附和的大多数真的很酷。也是在这一年,“搭子”成为了年度流行语。在需要时聚合,在不需要时沉默,不迎合、无负担、轻量化的浅社交模式成为了大家的新选择。
当我们不再需要处处迎合,当自我意识逐步觉醒,那些曾经被质疑和鄙视的人终于打破了自我束缚的牢笼,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别人。传统的星座、生肖等都不具备内向外向维度的探讨,迫切寻找新武器的人们,放下了手里的星座罗盘,埋头答起了测试题。明星效应、网红博主、花样梗图,在互联网狂欢派对式的再生产下,MBTI就这样走到了我们面前。
青山长期与创业者为伍,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内向还是外向,理性还是感性,严格计划还是随机应变?我们可以试试用MTBI这种描述工具做个统计和分析。
样本分析
1990年,美国的学者曾做过相关的研究。他们将MBTI测试问卷发给了美国《Inc.》杂志评选的美国增长最快的500强私营企业,并回收了159位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的结果。
结果显示,NT型人格在这些创始人中占比更高,超过一半。美国增长最快的企业创始人主要集中在 INTP、ISTJ、ENTJ、ENTP 和 INTJ 这几个类别。
接着,研究者又将高增长企业的创始人和缓慢增长企业的创始人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在N和S维度有显著差异。高增长企业的创始人更直觉导向(N),更多地关注未来的可能性。该研究认为,N和S维度是与战略思维最为相关的维度,能看到未来的机会并提前布局是创业者非常需要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验证MBTI和创业的相关性,我们也选择了数百位优秀创业者作为样本调查,涉及人工智能、消费、企业服务、数字经济、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半导体等行业。为了排除创业者个人观点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两组问卷。问卷一的创业者知道问卷目的和用途,可能会主动靠拢心目中的创业者形象。问卷二的创业者完全不知道问卷的用途。最终回收结果差异不大,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干扰。
调查结果显示,创业者的类型在J和P维度差异最小,T和F维度差异最大,近八成的创业者为T人。NT型显著多于其他类型,与国外学者的结论基本一致。
理论解释
经过广泛的创业者样本分析,我们已经初步得出NT型更适合创业。那么,MBTI各个维度在创业层面应该怎么解释呢?
E 和 I :社会性
研究表明,内向和外向的人在生理层面有所不同,主要是神经递质的差异,通俗来讲就是负责在大脑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有所不同。大脑中有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更像是“油门”,多巴胺的释放让人感到兴奋和愉悦,促使人通过行动不断追逐外界的刺激和奖励。而乙酰胆碱更像是“刹车”,它让人感到放松和满足,帮助大脑和身体恢复冷静。外向的人更多使用多巴胺,而内向的人则更多使用乙酰胆碱。因此,外向的人在对外活动中感到兴奋,擅长社交和整合资源;而内向的人在平静中感到舒适,擅长深度思考。
I人的深度思考能力能让他们在一些以产品为核心的创业模式里获得优势。在一些技术驱动型的产品里,他们能静下心来攻克技术壁垒,完善产品逻辑,打造出高质量且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在产品优化时,I人能对产品功能的每一个细节,用户体验的每一个触点都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
E人性格外向、善于社交,他们的资源整合优势在创业中也不容小觑。在平台搭建等创业模式中,E 人可以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积极拓展人脉,快速结识各行各业的人,将资金、人才、渠道等各种资源汇聚到一起,为创业项目搭建起良好的发展框架,推动项目高效运转起来。
问卷结果显示创业者中I人占比更多,和传统认知似乎有差别。但从投资人视角看,I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和E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不同创业模式中各有优势。近十年,资本对I型创业者更加友好了,尤其在科技领域,很多科技巨头都是I型创业者在主导。
N 和 S :战略性
由于大脑无法同时处理所有感官输入的信息,所以注意力帮助我们将资源集中在重要信息上,注意力进行信息的过滤,决定了哪些信息被处理,哪些信息被遗忘。注意力资源分配的不同,导致了S人和N人信息接收和处理的不同。
从横向角度看,S人对具体的感受极为敏感,他们喜欢关注细节和琐碎的东西;而N人则对抽象的符号、概念以及自己无意识形成的东西感兴趣,关注天马行空的东西。注意力分配的不同,导致了S人可能更容易对周围环境进行过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