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苍龙生活号
「麻辣娱投」是微博签约财经自媒体、界面JMmedia联盟自媒体,由清华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教授与资深文娱商业记者团队共同创办,聚焦文化产业,纵深泛娱乐细分领域报道,更多的发掘与更远的探险,使我们得所遵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昨天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昨天  
拾榴询财  ·  AI+大行情来了——直播预告 ·  2 天前  
简七读财  ·  过去100年,这类资产更赚钱 ·  3 天前  
简七读财  ·  爸妈安心养老,多少钱才够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苍龙生活号

【长江商学院演讲】季薇:谁说文化产业不行了?从数字内容到消费升级

苍龙生活号  · 公众号  ·  · 2021-04-07 18:04

正文


“许多人问我: 李子柒品牌有生命力吗? 如果她不红了呢, 是不是 这个品牌 未来 就没有价值了? 我不能说她一定有价值,但是我说这个模式也不新奇: 一百年前有Coco Chanel,我们中国也有李宁——同样,李子柒代表了 个人IP→文化符号→品牌帝国的品牌路径。”

李子柒是文化赋能消费的一个缩影。

文化产业发展到哪一步了?内容、流量在新消费进化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文产企业/消费企业如何在其中抓住机会?


上周末,在长江商学院MBA文创行业实践课程上, 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 分享了对于文化产业和新消费的观察,解锁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向和品牌机遇。


指出,当下文化产业市场进入回暖阶段, 文化+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数据和算法 成为文化产业的“新生产 要素”和“新流水线”, 圈层消费模式 正在形成,文化产业各类互动形态兴起、交互体验升级。


消费场景的多元化、人群迭代,以及其他的人货场的新变化,加速了文化和消费的融合趋势。


内容和媒介对消费的赋能作用 来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化成为主旋律, 数字经济促进了媒介渠道融合, 推动营销方式日益丰富。 流量进入存量阶段, 平台变现压力促使渠道的多元化 ,激发了线上新品牌的崛起。


媒介多样化和平台商业化,共同助推 新国货时代 的到来, 品牌更加依赖内容的驱动力和创新力 ,品牌天花板不断拓展。



文化越来越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像春雨滋润万物般,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文化与消费,是水乳交融、共生共长的关系”。


从文化到泛文化,从传统品牌到新兴国货品牌,从数字内容到消费升级……季薇认为,文化对其他产业和领域的渗透和融合越来越明显。 当下新消费品牌的投资重点, 仍然是通过内容、流量,洞察人群需求的变化;同时借助消费的方式,辅以平台渠道进行营销推广,让消费的内容跟投资的生态结合起来。



以下为季薇演讲实录(经整理):


各位同学,下午好,感谢长江商学院的邀请。今天, 我想着重讲讲文化对其他产业的赋能作用。 在开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看和 李子柒 相关的三个数字: 150亿、1400万、670万。



这三个数字代表什么? 是李子柒从2017年到现在的发展过程中,几个里程碑式的成绩:


李子柒的原创视频在所有内容平台上累积播放量超过了 150亿次


李子柒在YouTube上有 1 400 粉丝 ,可以说是 YouTube上最具影响力的华人;


李子柒螺蛳粉成为 去年“双十一”的爆款单品之一, 卖了 670万袋 ,同比增长4倍多。


短短三四年时间,李子柒从短视频红人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方IP,成长如此迅速,证明了文化和内容的潜力。


我想以此为缩影,展开去讲讲文化和消费。如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文化像春雨滋润万物般,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文化与消费,是水乳交融、共生共长的关系。



在此视角上,首先,我想简单概括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我想回答 容、流量等具象的因素在新消费发展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怎样影响消费领域的发展,成为辅助的动能; 第三,通过一些案例,具体分析 文化和消费类的企业怎么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机会, 文化和内容 增进 对产品和品牌的理解。


文化产业走到哪了?

从经济到科技, 文化 产业发展的四大动力


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离不开四大动力。


第一,当 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的时候,精神需求才会被激发出来。如今,中国人均GDP 已经连续两年达到 一万美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里近10%是文化支出,可见 大众的精神需求非常旺盛。


第二, 化成为数字科技落地的重要场景 。比如这次春节出圈的唐宫夜宴,就结合了AR、VR相关技术,再比如火遍全球的teamlab数字艺术展,数字化对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 大众触网。 网络覆盖度变广,文化自然而然就能够触及每一个人, 流量带来了整个产业的扩张。


第四, 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线上化。 不仅是文化产业,疫情促使人们对线上化的接受度普遍提高,比如数字办公。当然,短期内疫情也对电影演出等细分领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展望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数据、人、模式


四大动力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与数字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数据、人和模式的角度,我们观察到以下趋势:


1、数据成为石油。 数据和算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渗透到文化产业全流程。 文化的内容形态越来越丰富,离不开数据的积累和应用。


2、圈层消费的兴起。 借助 平台私域流量和社交流量 ,互联网更容易触达目标人群。圈层的聚集越来越容易,所以 圈层消费、垂直平台和小众产品越来越兴盛。 这也是Z世代文化能够引领消费、文化和内容能够影响消费的重要原因。


3、互动/体验模式升级。 面向消费者的 交互体验越来越关键,特别是在文化和消费领域,线下业态更加需要互动。 科技加速内容和人之间的交互,重塑我们的感知模式。


一级市场: 纯文化增长乏力,「文化+」成为产业新增长点


一级市场的情况,通过分析近年在文化领域获得融资的企业可见一斑:


首先,泛文化产业兴起。 业内 拿到融资的公司很多都在 文教、文旅 等文化延伸领域。 文化 产业本身 还受到诸多限制 ,但在 文化和科技、旅游、消费等等其他领域的结合 中,文化的助推力越来越大。



第二,地域集中度高。 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精神生活需求才会非常重要,所以这些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上深杭。


第三,数字化趋势显著。 信息服务业一马当先,成为获投企业最多的细分领域,且头部的集中化很高。


我们经常看到投资人说人越来越重要, 头部的企业,就是以人为先 ,现在已经不是二八法则了,而是一九法则——头部玩家更加头部, 所谓强者恒强,数字化趋势很显著。


二级市场: 文化传媒跑输大盘,仍有很大提振空间


必须承认,从涨跌趋势来看,近年来二级市场中文化传媒板块基本上是跑输大势的。


文化领域的上市公司共70家,才占到A股上市公司总数量的1.7%、总市值的0.9%,而文化消费在人均可支配消费中占比已近10%——两者并不匹配。 在资本化这一点上,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元,但GDP占比不足5%。文化产业的收入在2020年明显下降,很多领域在疫情期间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与线下和体验相关的细分产业。


这就是文化产业的现状。 但是反过来说, 我对这个产业充满信心。 行业还有很多潜在机会, 这个机会不仅在于自身的发展,也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赋能与结合上。



内容与消费的融合趋势

消费快速发展,源于人货场关系的重构


说到对其他产业的赋能与结合, 最典型的就是文化+消费 ,这和华映近年来的投资主线也一致。


消费领域有什么机会? 为什么这么受关注? 为什么消费类企业发展得特别好? 原因有几个:


第一,规模红利。 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第二,中国消费升级仍有很大潜力。 中美两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是约50万亿元。 中国大多数消费品类的上市公司市值远低于美国,除了酒类;中国A股市场给到的PE值,又要比美国要大得多。在供给端,中国有跟美国比肩的整体消费能力,但细分品类里消费水准的增长还是有很大差别。


第三,人群的迭代已经成为了新消费的主要驱动力, 例如单身汪、Z世代、亲宠圈和银发一族。新的圈层在发展,我们要时刻意识到这样的变化。



第四,消费场景更加多元。 在文化内容领域,从2016年到2020年,短视频占据了41%的人均在线时长。中国电商的渗透率全球最高,其中近几年占比越来越高的细分领域,是社区团购、直播电商。


第五,内容的渠道和媒介日益融合。线上, 原来在内容平台种草,到淘宝拔草;而现在,哪里看到就在哪里买, 所见即所得,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线下 也是如此。 新的消费场景有 更强的互动性,增加体验感。 新业态吸引了年轻人,也给商圈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流量来源。


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消费在这几年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内容在消费领域起到的作用如此之大?这是 人货场的关系变化 导致的

人: 人均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圈层文化的兴盛,以及不同代际之间不同的需求,能触达每个群体。


货: 中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全的供应链体系。


场: 社交媒体即渠道,媒介和渠道的多样化激发了货的变化。



新消费品牌的兴起:势能品牌VS动能品牌


人货场的新变化催生了新的消费品牌,一是势能品牌,二是动能品牌。 前者从细分人群的需求切入,关注人与货的匹配关系;后者利用传播方式,借助流量红利助推品牌成长。


人找货有溢价的势能。 势能品牌 例如 李子柒 ,先认识她这个人、认识她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通过内容将品牌精神深植于内心,从而带动对相关产品的消费。


而动能品牌就是用规模来倒逼消费者的认知。 像元气森林,铺天盖地都有它的广告宣传,利用在传播和渠道上的优势带来业务的高增长,再复用到其他品类里。



内容和媒介如何赋能消费


内容和媒介如何赋能消费, 要从整个消费行业的发展脉络来理解。 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 数字经济促进了媒介渠道的融合,推进营销方式的多元化。

媒介渠道融合史: 传统媒介到移动互联


2000年之前, 媒介以图文为主,单一且垄断化; PC互联网时代, 数字营销开始快速增长,线上媒介有了一定价值 ,用户画像开始清晰; 移动互联网时代, 视频网站、社交平台兴起,营销开始转向移动端,更注重APP投放、广告视频化。


近年来,移动端资讯、短视频、直播等媒介的出现, 促进媒介和渠道进一步融合统一。 科技的发展,使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成为现实。 内容平台电商化,营销方式日益内容化和个性化,种草、吸粉、私域等等成了消费类企业的标配关键词。


品牌崛起动力: 平台变现压力+渠道多元化


如何增加平台收入?这里我们有一个基本公式: 用户数 x ARPU = 平台收入 。拆解其中的变量来看——


从用户群体来说 ,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增量已基本见顶,现在各平台都很踊跃地 用内容去获取流量,在站外去获取流量,或者破圈获取流量。



从ARPU值来说 ,原来的内容平台的变现模式是广告、游戏、直播等。 为什么要加入消费、卖货的环节? 我认为,一是希望增加用户贡献值, 寻求“收入增长”的新驱动力; 二是意识形态因素, 内容监管压力大 ,必须要对 冲,用别的方式来增加收入。


做内容生态比做消费生态容易的多。 搭建商业生态,既要有基础设施 ,也要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商,需要对接广告主、品牌方、MCN、供应链等等。 相对来说,内容生态建立起来可能只要2-3年,而消费生态建立所花费的时间更长。


品牌进化论: 从传统品牌到新国货品牌


媒介多样化和平台商业化,拓展了品牌天花板。


传统品牌时代 离不开在主流媒体上的重投放,比如广播电视,媒介是消费品牌非常重要的发展助力;到了 淘品牌时代 ,品牌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扩展营销渠道,不断推陈出新。但淘品牌的问题在于过分依赖淘宝,应该多渠道运营、多渠道发展,当前的发展趋势也应证了这一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