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豆瓣一周新书精选上榜了10本新书:
《穆旦传》《有待核实》《黄色墙纸》《战俘日记》《王尔德、叶芝、乔伊斯与他们的父亲》《将过去抛在身后》《美国路人》《是与有》《群魔》《一种法兰西生活》
作者: 邹汉明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新生的野力
出版年: 2025-2
本书是国内首部穆旦传记,兼为穆旦诗歌评传,全书以穆旦的生平经历为线索,结合他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完整叙写了穆旦作为一个诗人的一生,也写出了一个在铁与火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努力不懈、为现代汉语的成熟而建立的不朽功绩。同时,作者追踪勘测了他那些不朽诗歌的源头。
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
——王小波
作者: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贾云
出版年: 2025-1
尤瑟纳尔重要文学评论集,内含七篇文章。除一篇关注舍农索城堡及其历代居住者动荡不安的生活外,余者皆与文学紧密相关——《罗马君王传》、阿格里帕·多比涅的《惨景集》、皮拉内西的《想象的监狱》分别研究了作品诞生的复杂背景,其折射的作者特质、心理动机以及作品本身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另外三篇关注的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三位巨擘塞尔玛·拉格洛夫、康斯坦丁·卡瓦菲斯、托马斯·曼及其作品。如书名所示,作者希望不带成见地讨论过去的伟大作品和重要时刻,探讨我们所能抵达的最远之处,而无论有意与否,这都将使我们沉思当下和即刻将至的未来——它们也在被“睁大眼睛”观察着。
作者: [美] 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原作名: The Yellow Wallpaper
译者: 叶紫
出版年: 2025-2
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黄色墙纸》 等十二篇代表作。同名篇以其亲身经历为灵感,展演女性在压抑环境中的崩溃与反抗,挑战既定文学规范,成为百年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其他短篇同样通过深刻洞察与动人笔触,描绘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挣扎与觉醒,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注入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豆友@Portia
收录了作者的十二篇短篇小说,读到序就惊叹于生于1860年的作者的思维是如此前卫,她渴望自己不要虚弱苍白而要强壮健美的时候,我真实自叹弗如了,对身体的完全掌控让她得以说出“我掌握了主动权”,我却时常感到自己的虚弱。全书分为了四个部分,既有关注“疯癫妇女”内心的女性主义宣言,也有藏于生活细节中的女权行动,有对男人行为智慧诙谐的讽刺,也有自由的畅想;书中的男性角色大概大多来源于夏洛特本人的生活,他们表面爱妻而绅士,实则古板肤浅,常常被他们所不想知道的女性的另一面“惊吓”到,轻则直接晕倒或大发雷霆,重则只剩沉默、面目空白,仿佛女性主义的力量将他们推出了地球的边缘。实在是很妙的一本小书,好读且总能引起共鸣与笑声,百年过去许多男人依然是如此面目,但我们不同,女性主义被我们继承下来,且不再被污名为疯狂。
作者:[法]路易·阿尔都塞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副标题: 1940-1945
原作名: Journal de captivité 1940-1945
译者: 曹天羽 / 吴子枫
出版年: 2025-1
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的两部重要遗著之一。在本书中,可以最直接地看到那个年轻的、刚被巴黎高师录取就沦为德国战俘的路易·阿尔都塞亲笔记下的一切:遭遇、思考、与马克思主义者的交往、阅读、与亲友的通信、充满无奈或愤怒的牢骚……这些不仅展现着青年阿尔都塞的人生经历,也显现着日后成熟的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种种端倪。
豆友@Freelancer
无须多言,这是历史性的文本,没有必要阅读也仅凭出版便足够置评——同时我信任吴子枫作为译者的素养,这便够了——敬阿尔都塞
读毕续:在战俘营中的生活,活在一种恐怖的混乱的氛围中,大概是我们无法体会的——这给人带来剧烈的精神震荡,活下去,希望和理论逐渐萌发。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 群岛图书
原作名: Mad, Bad, Dangerous to Know: The Fathers of Wilde, Yeats and Joyce
译者: 张芸
出版年: 2025-1
2017年,科尔姆·托宾受邀至美国埃默里大学著名的“理查德·艾尔曼现代文学讲座”授课,本书为他的讲稿合集。托宾透过威廉·王尔德、约翰·巴特勒·叶芝和约翰·斯坦尼斯劳斯·乔伊斯的生活和作品,以及他们与儿子们之间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的关系,对爱尔兰文化、历史和文学做了近距离而充满启发的阐释性研究。
豆友@黑爪
对将这个父系三人组关联起来,又分隔开来的社交网的追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从中窥见维多利亚时期,这些杰出爱尔兰人对于文化、政治以及性,对于他们自己和所处阶级,以及他们与英格兰的关系等等方面的焦虑而又模糊的意识。“它依旧是一个个性洋溢的年代,有作家和艺术家从他们自身所处的混乱中,创造出一个寓意里的世界,将自己安放进去。”
作者: [英] 克莱尔·卡莱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无界
副标题: 乔治·爱略特传
原作名: The Marriage Question : George Eliot's Double Life
译者: 徐颖
出版年: 2025-1-1
英国女性作家乔治·爱略特首部传记。1854年7月20日,34岁的玛丽安·埃文斯选择与还未离婚的乔治·刘易斯私奔到了魏玛,相伴20多年的生活里作为“刘易斯夫人”的她声名狼藉;作为作家,她则隐姓埋名变成了乔治·爱略特,即使是得到狄更斯的赞美,也不敢承认身份。但正是这个被唾弃之人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亚当·比德》和《米德尔马契》。不过,名声越大,人们就对她私事的细节越津津乐道……对于这样一位女性,一段成功的婚姻从来不是简单地屈从于社会习俗,而是在危险地走钢丝。人们拭目以待,看她是否会轰然坠落还是成为永恒的经典。
豆友@heh
貌似是国内第一部乔治艾略特的传记译本。虽然是第一次读艾略特的传记,但我认为这本挺好“上手”的。译文语言非常流畅。全书聚焦艾略特和刘易斯的“婚姻”关系,探讨艾略特如何在这个神圣的二人世界中发光发热,又饱受折磨,“与生活中'想象的别种选择'过招”,呈现她从玛丽安·埃文斯到刘易斯夫人到George Eliot的身份转变和同时作为妻子和作家(等身份)的挣扎。文本方面重点分析了The Mill on the Floss, Romola, Middlemarch和Daniel Deronda,也穿插了艾略特所受到的来自维多利亚时期的影响(尤其是思想上、哲学上的)。艾略特如同她笔下的人物,面临着困境,需要做出moral choice。用Dodo的话结个尾吧,“你要和我一起感受,否则就无法理解。”
作者: 刘骁骞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25-2
本书是一部极近距离书写后特朗普时代美国的纪实文学。在驻外生涯的第二个十年,刘骁骞开启了特殊的走遍美国的行程。他踏足将近五十个州,深入人群和险地,穿梭城市和村庄,试图看清那些被笼罩的真相。当他不断往返于新闻和历史的现场之间时,他开始回望这十余载的异乡之路,审视内心的初衷。这本书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人收集的脚印。
豆友@节能
被作者身份吸引进来的,央视驻外记者的第一人称书写,新颖又稀缺的视角。特朗普2.0时代,这本的主题很应景,毕竟美国永远是大热点话题。很喜欢宣传语中的“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却也永远只是路人”这句。喜欢作者这种淡然的态度,就像他文字给人的感觉,简约、冷静又自持。书中还有不少照片,看得更有代入感(作者的狗狗好可爱
作者:[法]加布里埃尔·马赛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形上日记 第2卷
译者: 陆达诚
出版年: 2025
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第二本《形上日记》。在本书中,他分析了“是”与“有”两种存在的面向。在“有”当中,我们把人对象化,将人视为工具,而在“是”中,我们卸下社会面具,以自己的本质与他人的本质自在相处。因而马赛尔劝说人们重视“我是”,通过在主观经验中的与另一主体的爱的联结,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马赛尔认为,存有只在爱中实现,唯有启动“爱”,人才能跨越人我藩篱,从主客二元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的一元关系,这就是“互为主体性”,人只有在被视为不可客体化的主体时,才有自己的尊严。
豆友@非虛構
“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完整的抽象,以及任何我们靠抽象思维就可以爬上去并在那里永远休息的最后的台阶;分析到底,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状况,就是一个漫游者,一个巡游着的存在,他除了通过虚构以外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休息,而这种虚构就是哲学反省的责任所进行的全力反抗。”人作为一个“巡游着的存在”总是处在从一个具体状态到另一个具体状态的旅途中。他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摆脱他的境遇性并把他自已和世界的其他部分看作已完成的东西。不存在能把自己从难以捉摸的自我的具体境遇中分离出来并自称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特殊思想。正如克尔恺郭尔已经指出的一样,马塞尔也认为,这是一切种类的唯心主义的重大过失。唯心主义不承认一切人类思维所具有的境遇特征。作者提出的哲学反思是一种保持着与具体境遇的存在主义联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