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节课
三节课是一所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这里有成体系的线上产品+运营课程,有线下的3.3计划精英训练营,以及有深度的产品观察评论和运营复盘案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播报  ·  刚刚!大S已“平安到家” ·  昨天  
新播报  ·  刚刚!大S已“平安到家” ·  昨天  
温州都市报  ·  突发!大S离世 ·  4 天前  
温州都市报  ·  突发!大S离世 ·  4 天前  
北京青年报  ·  家人证实:大S徐熙媛因病离世 ·  4 天前  
北京青年报  ·  家人证实:大S徐熙媛因病离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节课

关于《就算老公一分钱股份都没拿到……》刷屏的思考

三节课  · 公众号  · 娱乐  · 2017-02-23 14:38

正文

本文作者黄有璨,三节课联合创始人。


昨晚到今天,一篇名为《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有拿到,在我心里,他仍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的热文刷屏,你们想必都知道了。


本来我没想要聊这个事,但今天在三节课的各种学员群里,看到大家围绕此事聊得不亦乐乎,加上办公室里也有不少同事在谈论之,所以还是没忍住,来说两句吧。


一般来说,这种大众级热点事件的发展过程,往往都是这样的——

1)事件爆出;

2)引来同情+舆论刷屏;

3)各种不同解读出现,甚至另一方当事人现身引出剧情翻转;

4)然后大家吵得不可开交,一地鸡毛。


我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个事情后面会不会有所谓“反转”,我也觉得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真相”。所以我不准备聊事件本身,我聊聊一些其他有关的建议和思考吧。


1.


在任意一个大众级的事件面前,有两类人是最容易成为事件本身的消费品的,也就是说,你很容易就被事件本身或事件背后的某些人消费了,反过头来,你自己却基本没从事件中获得什么价值。


这两类人分别是——

1)那些一直在表达愤怒、指责和不平的人;

2)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以围观为乐的吃瓜群众。


对前者来说,他们往往在从来未曾接近任意的事实就试图展现自己的愤怒和指责,但假如你的愤怒和指责后续遭遇了某些剧情反转 (恰如此前的罗一笑) ,你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你的朋友们又会如何看待你的行为?


又或者,在你此后又进一步了解到这家公司的CEO也面临着种种无奈和辛酸的时候,你是否也又会觉得自己的愤怒和指责过于随意和草率了?


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 在表明态度和立场前,最好你能确认,你能对于你所表明的态度和立场负责。


以我来说,我看到这篇文章之后的反应是这样两个——

1)打赏,因为内容的表述、经历和那名妻子的立场足够打动我;

2)祝福他们一家。


此后,我该干活干活,再未参与跟此事有关的任何讨论。


这里,我能够对我的每一个行为动作负责。


2.


关于第二类人,也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家伙们, 我的朋友小马宋说过一句话——在大众刷屏级事件面前,最好别在探究真相这样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才是你最宝贵的资产。对聪明人来说,更关注效率,会主动放弃毫无结果的纠结。


我深同之。


所以,可能的话,少围观少掺和。有那功夫,去多看几本书吧。


3.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事情的复杂度超过你的想象,可能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对错”能够去概括的,任意一个动辄就要指责、愤怒的人,可能都是不够成熟的。以创始人与合伙人之间的关系来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复杂,也特别需要经受种种考验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复杂到如果你要是没有真的创过业,可能是不足以去谈论它的。


还是以我为例,在我的某一次不太成功的创业经历中,最终我与当时的合伙人因为想法理念上的差异而分道扬镳,我离开,那个时刻,我对他的感受至少夹杂着3种复杂的情绪——


1)我因为他没有坚持我们最早一起谈论过并一直认同,甚至感到兴奋的产品方向,并且合作创业过程中他也向我隐瞒了很多事情而感到痛惜、遗憾、不甘,甚至有几分怨气;


2)我对于他充满同情——他实在太不容易了。我还记得,某次我们一起外出喝酒,席间我说了一句:其实有时候感觉你一个人背负了太多的东西,太过于沉重了,或许有时候你应该把这些你身上的压力和痛苦更坦诚的分享出来,告诉团队里的所有人,这样会更好些。这句话说完片刻,小我3岁的他当即就止不住的在饭店里失声痛哭起来;


3)我对他也存有几分感激——我认为,客观的说,当时那段不成功的经历,带给我的价值和帮助都是非常巨大的,我为此而发自内心的感激他。


回过头去看,我们的合作之间,存在所谓的“对错”,需要有谁为此而受到指责吗?我认为没有。


4.


承接着上面说的,给你分享一句话—— 你需要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尽管结局很恶劣,但一切的源初仍然可能都还是善意。 这话略拗口,大家自己理解吧,理解不了的,我也懒得解释了。


5.


最后,正好前几天晚上,有一位三节课团队的成员跑来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是更应该首先把对方看作朋友,再看作是领导下属之间的关系,还是首先应该考虑领导以下属之间的关系再来把对方看作朋友?


我把当时我给予她的回答分享给你,或会给你带来些参考启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