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协会
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协会接受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业务指导,依托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服务资源和有利条件,积极承担政府职能转移中一部分辅助性、外延性、服务性的政府职能转移工作。业务范围包括:开展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管理指导、经验交流、法律咨询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重”关税时代到来,海外仓或成出海必选项 ·  13 小时前  
百度智能云  ·  @所有企业,您有四款AI原生应用DeepSe ... ·  3 天前  
白鲸出海  ·  2025年1月成功出海的中国手游:《Whit ... ·  昨天  
中油工程建设  ·  公司与大庆建设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协会

两会声音|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完善科创体制机制,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

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协会  · 公众号  ·  · 2021-02-04 11:58

正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广州市两会期间,广州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透露广州最新科技创新工作“蓝图”。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列在2021年工作安排的首位,这也意味着,广州将科学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世界一线城市背后一定是科技支撑。”王桂林表示,广州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战略目标,锚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将建设一流科学发现高地,塑造技术发明竞争优势,打造产业发展最强引擎,构建国际顶尖创新人才队伍,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



建设一流科学发现高地

创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

1月29日,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广州全球地位不断跃升,GaWC世界城市体系排名历史性跨入第一梯队,跃居全球一线城市。


“全球一线城市,科技力量一定要强。”王桂林说,在日前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中国保持全球创新指数榜单第14位,17个科技集群进入世界百强。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是国内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群。


这背后是广州近年来科技创新布局的成果体现。近年,广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着力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科学发现,带动从“1到1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并形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过去我们科技创新的路径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反向复刻’模式,关键技术在别人手里,就容易被‘卡脖子’,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王桂林说,“避免掉入‘陷阱’,必须要靠科技、靠创新。”


广州正步入以科学引领产业的“正向推动”新阶段。


从布局来看,以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以“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为骨干,打造链接全市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构建承载广州创新发展引擎的主脉络。形成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省实验室(4个)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具有广州特色的“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硬核”布局。


进度如何?王桂林透露,广州创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高水平创新资源在黄埔、南沙密集落户。


以“一区三城”为核心的创新空间布局正蔚然成形。获科技部支持建设广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南沙科学城被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广州科学城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天河智慧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解决技术发明“卡脖子”难题

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

“原始创新不是目的,只有产业化才能最终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需要有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王桂林表示。


“在技术发明方面,广州近年来地位也在不断攀升。”王桂林说,“2020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000亿元,是2015年年的8倍以上,跃升到全国城市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中山大学‘羊毛甾醇前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系列成果转化金额就达到13.8亿元。”


深挖技术合同登记潜力,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


广州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布局新一代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医疗、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9大专项,推出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纸、载人无人机和31英寸喷墨打印柔性显示样机,自主研制的飞行时间质谱仪等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将科技和产业相连接,体制机制应该怎么理顺?王桂林特别提到了孵化载体的作用。


“要培育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资本化的孵化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他说。


当前,广州正加快创建国家新型显示技术研究中心等龙头企业创新联合体,建成314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孵化器要实行专业化、资本化、品牌化、国际化。”他说。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广州构建“一中心三基地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正式上线“华转网”,实现与港澳线上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和环华工、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全链条产业布局的成果直接体现在“成绩单”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从10.2%提高到51%,实现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营收百亿、十亿、亿元以上高企自2015年以来分别增长113%、81%和177%。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从2015年的119家、14家增至405家、29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数量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涌现了微信、小鹏汽车、燃石医学、明珞装备等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


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三年累计数达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一。生物岛实验室在全省疫情防控应急攻关中发挥领头羊作用,钟南山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



以更好的生态环境夯实人才支撑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其关键都在于人才支撑。


从人才储备来看,目前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15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07人,颁发人才绿卡7000多张,完成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141人(其中,外籍107人、港澳台籍34人),在穗工作的外国人才14478人,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3240人(占比22.3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