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非要等到中年才开始感受职业发展危机的。
可能你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对未来的设想很美好,坚信努力就会有很美好的前途,就跟你玩的那些单机游戏一样,你有主角光环,只要坚持下去就会通关。
人生当然不是这样的。
当你三十了,哪怕你身在高大上的全球化牛逼外企可你还是个普通职员,你的职业生涯可能就真完蛋了,三十岁升不上去就悬了。
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问题是收入跟不上年龄的增长。
企业内部是金字塔结构,收入基本也是金字塔结构,收入挂钩职位,职位高收入高。
当领导,有人巴结,社交圈子也高端,积累社会资源含金量很高。
最重要的是,职位越高,你的职业生涯越“安全”。
这个“安全”不是说别人不敢动你,而是你进入了大公司圈子的旋转门,你永远不缺高级职位,有的是高薪职位等着你,职场永远是春天。
高管一旦成为高管他永远就是高管了,跟鲤鱼跳龙门一样。
我举个我前东家的例子,联想政教行业的总经理王俊杰跑到惠普当了副总,以前开会的时候他可是跟我们讲怎么打惠普,一转眼跑到对手那里打联想,到了惠普当了副总,以后有的是高级职位等着他。
只有底层年龄大的员工才会感叹,“中年了,外企失业何去何从。”高管从来不担心这种问题,只要别作死搞个西太平洋大学的毕业证被人揪出来,你金饭碗可以一直端到干不动为止。
所以,如果你没打算创业,那么职场打拼的唯一目标就是不断的升官,当领导。
89年出生的80后,今年也28了,这个年龄还是一个普通职员,他以后也够呛了,职场里正常情况是3年就可以一升。
80后的悲剧,不要在90后,00后身上重演。
本篇写给90后看,因为90后还有机会。80后该升领导的也升了,升不上去的也升不上去了。
从学生转化为社会人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其中要转变一种“努力-升级”思维模式。
所谓“努力-升级”来自于从小学到考上大学这种学习,考试,升学,简单明确的反馈机制。
你的老师和父母一直这么鼓励你“你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什么都会有的。”
你考取好成绩,父母会奖励你一个礼物,比如手机,电脑,旅游等等。
你也不断感受到这种正向反馈,小学升初中,初中升级到高中,直到大学,这种经过10多年的类似巴洛夫犬训练,你感觉到努力提高成绩就可以从老天爷那里得到个奖励。
“不断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什么都会有。”父母和老师的教诲不时在耳边响起,一直到考上大学,好像是这么个理。
到了社会上工作可不是这么回事。很多工作就是个波澜不惊的普通岗位,哪有机会给你证明自己,有些人干几十年还是一个普通员工,从来没当过领导。
进入职场,你努力是应该的,大家都很努力,但是没人保证你努力就一定能升职当领导。
“努力-升级”模式,这个游戏规则到了社会玩不转。
我们得从企业这个组织模式说起,大公司的大部分岗位都是按“标准件”设计的,谁今天从这个岗位离职,公司明天就可以从市场招一个熟手来顶替,马上干活。
包括你们觉得很重要的“销售”,“研发岗”都是如此,没有哪个人,哪个岗位是非你不可的,没哪个岗位是你跑了公司业务就停滞了。地球离了谁都转,大企业都是这种高冗余岗位设置。
那些越是受大学生们喜欢的“名牌全球化大公司”越是这样,比如宝洁、GE、IBM,国内的名牌大公司包括“BAT”也是如此设计岗位。
稳定压倒一切。
所有人都是大企业系统里互相咬合的齿轮。
所有人都在努力的咬合齿轮,保持机器的转动。
所以你的努力,都是分内之事,老板发工资了嘛,你应该尽力完成KPI,至于你是加班还是不睡觉去完成,那是你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
你的努力并不能保证你升官,除了少数职场奇葩,大部分人都很努力。
升谁的官,不升谁的官,这个就不是简单的业绩问题了。
如果你再没职场忧患意识那么更糟糕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