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周黑鸭是在北京南站,当时非常不情愿地被逼着吃了块鸭锁骨,然后一厢情愿地忍着辣,吃掉了整盒。
大概在去年,我开始炒美股和港股,周黑鸭是第一批下手的公司,因为太好理解了,比较有把握。
人们总说,买股票,一定要挑业务简单的公司,越简单越好,一句话能总结是干什么的:
周黑鸭一家零售公司,卖零食的。SKU只有几种,品牌和口味有护城河,库存周期短。以自营为主,全国店面800多家,坪效高、毛利好。
这是我对周黑鸭的粗暴总结。
后来有两篇报道加深了我的认识。
第一篇是IDG的一个投资经理,分享了他入股周黑鸭的逻辑:
首先原来街边卖的鸭脖子
,
不知道它从哪来
。
但现在有人采取直营店和中央工厂突破的方式
,
再进行品牌化运作。两个一比
,
肯定会买更放心的哪个。
其次中国有太多品类可以品牌化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后来干果、酸奶、包子、肉夹馍、牛腩、棒棒鸡...
每个品类都足以支撑起一个品牌。
第二篇是前两天看到的对今日资本徐新的采访,她让团队把所有零售公司全部研究一遍,所有传记、采访、年报都要看,最终总结出了零售业态的winner pattern
(
胜者模型
)。
徐新总结这个模型就一句话:
控货、控店、控心智。
这7个字完全总结了零售业态的逻辑:产品、渠道、品牌。
做了张表梳理下:
1
产品标准化程度肯定越高越好,因为越高越容易复制扩张
(包括门店扩张和外卖)
。
中餐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标准化,行业内通用的做法是用中央厨房来解决这个问题。
周黑鸭也是如此,所有产品做好后直接装入真空包装盒中,店铺仅仅起到「展示」和「收银」功能。
真空包装盒这个细节也非常厉害,它让产品的最小销售单位变成了「盒」,直接提高了客单价。
2
高度标准化有很多好处,比如对员工的数量和素质要求都不高,店铺坪效却非常高。
在渠道方面,周黑鸭店铺普遍十几平米左右甚至更小,两三个店员,坚持自营。
店铺选址大多在机场、火车站、商业综合体这种人流量大、决策时间短的地方。买完即走,没有什么时间做决策或体验。
3
在品牌方面,周黑鸭是最早上市的,和绝味都有相当的认知度。在口味方便,周黑鸭更偏甜辣,这也是它的辨识度和护城河之一。
正是这些品质,让周黑鸭取得了让人眼馋的业绩:
虽然在全国只有800家店,2017年销售额高达32.5亿,净利润超过20%。
可能你还没什么感觉,把这组数据平均到单个店铺的话,是这样的:
一家十平米的店,每月销售额33万左右,每个月可以赚7万块。
这组数据绝对让所有做零售的人眼馋,看得我都想掏加盟费了!可惜周黑鸭目前以自营为主。
它最大的对手,绝味鸭脖倒是可以加盟,全国7000多家门店。十倍于周黑鸭的体量,总销售额却只多了6个亿,利润还不如周黑鸭...
买了周黑鸭的股票,让我赚到了几年吃鸭脖子的钱。也是运气好,前阵子需要用钱就给卖了...
我觉得这家公司很有投资价值。
首先虽然它是行业老二,但各项数据都远好过老大。其次它在港股上市,估值很低,目前只有18倍
(在A股上市的绝味市盈率32倍)
。
现在周黑鸭又跌倒了比较很诱人的位置—估值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低,如下图:
(点击图片看大图)
红线为高估线,绿线为机会线
但周黑鸭2016年底才上市,这个历史最低,确实不是那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