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山书院
读天读地读自然 读书读人读社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平度  ·  咔嚓!晒一晒~~定格快乐送祝福! ·  4 天前  
爱平度  ·  咔嚓!晒一晒~~定格快乐送祝福! ·  4 天前  
钱币头条  ·  大年初五,这些习俗有讲究! ·  4 天前  
政法频道  ·  火壶百年燃 祈愿百家安丨我们的春节 ... ·  5 天前  
政法频道  ·  火壶百年燃 祈愿百家安丨我们的春节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山书院

【国画院】青山书院《国画院—国画专业》招生简章

青山书院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8-05-17 16:43

正文


古人作品


要成为一个画家,一定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及深刻的生命体验,以此去提升心灵的觉受力、感知力和创造力。心是工画师,能画诸世间;画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心灵层次,决定了作品的层次;心灵的境界,决定了作品的境界;心灵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

历史上那些名垂后世的画家们 ,无不具有丰富的学养和阅历。一个机械训练出来的干枯的心灵,怎么能画出伟大的作品呢?

齐白石、张大千这些垂范后世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为什么珍贵?为什么值钱?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人品高贵,人格值钱。画如其人,只有高贵的心灵,才有高贵的作品;只有值钱的人,才有值钱的作品。

古人作品


学生作品:王美璇,13岁,创作稿,学习时长8个月;


那么真正的画家是如何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呢?上千年的艺术史已指明了方向:自由的学习、深度的体验、明师的指引、执着的追求。

传统美术学习的方式是:师带徒的自由学习模式。

潘天寿说: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在漫长的历史中,师徒方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深刻的体现了国画教育的规律——非如此,无以出人才,非如此,无以造就大家。

古人作品


学生作品:张诺亚,20岁,创作稿,学习时长8个月;


中国画程式性强,讲究“理法”,师徒制比学校教育能更具体地传授老师对“理法”的独特理解与把握;

中国画又是特别需要灵性和悟性的艺术,最忌刻舟求剑式的死板记忆和数学公式般的划一,师徒制易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中国画有诸多门类、流派、风格、画法,学校教育面面俱到,学生走向平庸。师徒制突出老师本人最擅长、最熟悉的风格与画法,有利于从一点(一门)切入,从而求得对中国画本质专精的把握。

古人所谓:凡学者宜执一家之体法,学之成就,方可变易为己格。

师徒相授,老师的见识、素养、修为和能力深深的影响着学生。教者,长善救失;学者,扬长避短。

古人作品


学生作品:陈俊友,13岁,创作稿,学习时长2个月;


五代荆浩在总结唐人绘画时,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这种扬长避短的求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的重要原则。

宋代刘道醇以理论形式提出的“师学舍短”,被后人称作“千古不易”之论。

绘事之学,先自一门深入,后参诸家技法。

当师学有一定基础,就须转益多师。近代以来的任、吴、齐、黄、潘、张、傅等等,都是经过这一途径走向成功的,师徒相受、转益多师、自出机杼,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人作品


学生作品:刘诗柔,24岁,临古人作品(局部),学习时长八个月;


自学,还包括如何学做人(个人修养),如何在艺术上进行选择,如何学习画理及画法,历代画史、画记的论述不胜枚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书院国画院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及个性与艺术天赋之差异。将学生的心灵浸润在《人文化成》系列课程与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之中,让学生修身养性、明白画理。


古人作品


学生作品:李仁楷,10岁,创作稿,学习时长2个月;


实践课程设置了国画必经的临摹课与鉴赏课,以此提升学生的造型与技法运用能力。

写生要求学生在大自然中去观察与发掘,师生同修同练,相互切磋,积累创作经验与艺术素材。

色彩训练课程则以国画特有的“随类赋彩”为重点,强调超乎象外的主观色彩。

创作课程设置了从写生素材到色稿设计,再到艺术加工与意境(立意)思考的过程。创作过程就是画者的心灵呈现。观察对象与画者合二为一心心相印。

国画院的学习将为学生今后步入画坛或从事美术教育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作品


学生作品:张诺亚,20岁,创作稿(未完),学习时长8个月;


青山书院以弘扬民族传统绘画为己任,以南齐谢赫六法为绘事之理,精选历代古今圣贤之荆关董巨之典范,经书院多方品评研讨,搜罗拾遗经典画论自成体系。所精选中国古代画论为书院国画院国画必修之本,以便绘事者既有古圣贤之境,又有后学津梁。

体涉工写,地跨南北,或名宿宗师,开新风于先前,或盛名于当代;或业人物,或工山水,或擅花鸟;或质沿古意,以画变今情,或别开新境,以自出胸臆。诸子皆成一体,各领风骚。

青山书院国画院悉心画道,高明者锐意出新,与时俱进;沉潜者溯流穷源,格物致知。

读天读地读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书读人读社会,矩于环中,超乎象外。

古人作品


学生作品:尹麒茜,14岁,创作稿,学习时长2个月;


 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画专门教育,是以培养国画家为目标的。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办图画手工科,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上海美专),以及相继成立的苏州美专、武昌艺专、国立北京美专(后改北京艺专)、国立艺术院(后改杭州艺专)以及中央大学艺术科(后改艺术系)等各种美术院校系科,都开设中国画课。1949年后的各类美术院校,也无一例外地开设国画系或国画专科。近百年来,学校出身的国画家比非学校出身的国画家多,但成就卓著者,却比后者少。不妨先看一个名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萧俊贤、陈师曾、姚华、金城、吴观岱、汤涤、吴征、陶冷月、陈半丁、王一亭、冯超然、吴征、程璋、萧谦中、王梦白、俞原、俞明、贺天健、吴湖帆、郑午昌、朱屺瞻、吴华源、郑师玄、丰子恺、刘海粟、刘奎龄、樊少云、于非闇、陈之佛、丁衍庸、溥儒、溥雪斋、祁昆、溥松窗、胡佩衡、马晋、汪慎生、秦仲文、潘天寿、汪亚尘、张大千、张书旗、王个簃、诸闻韵、诸乐三、钱瘦铁、张石园、陆俨少、徐燕荪、黄君璧、颜伯龙、李苦禅、江寒汀、钱松喦、唐云、关良、谢稚柳、吴茀之、赵少昂、蒋兆和、吴镜汀、赵望云、叶浅予、林散之、陆抑非、刘凌沧、何海霞、陈缘督、陈少梅、秦古柳、郭味蕖、陈子庄、黄秋园、田世光、俞致贞、张其翼、梁树年、白雪石、启功、王叔晖、梁琦、崔子范、张仃、方济众、刘继卣、黄胄、黄永玉、宋文治、程十发、江兆申、黄般若、邓芬、卢子枢、卢振寰、来楚生、吕寿琨、方召麐、赖少其、赵松涛、孙克纲、赖少其、亚明、韩羽……

 这个远不完全的名单上的画家,都不是美术学校或是非中国画专业系科培养出来的。也许有人会说,陈师曾、姚华、陈之佛、丰子恺、张大千、傅抱石不都是留学日本吗?是的,但陈师曾学的是博物,姚华学的是法律,丰子恺到日本十个月,主要学语言和木炭画、小提琴等,张大千学的是染织,傅抱石学的是美术史。陈师曾真正师法的是萧俊贤、吴昌硕以及沈周、石溪等明清诸家;姚华、傅抱石均自学于古人;张大千前后受业于他的母亲、兄长、李瑞清、曾农髯,再临摹古人;上面没有提到的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他们的中国画基础都根出于广东画家居古泉而非东京美术学校,至于徐悲鸿、林风眠等,也没有读过中国画专业,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非学校、非中国画系培养的中国画家在总的力量对比(质量)上不亚于学校培养的中国画家,学校的中国画教育至今没有培养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吴湖帆这样的大画家,是不容置辩的事实。

古人作品


学生作品:刘相泽,17岁,创作稿,学习时长8个月;


【导师介绍】 出生于永靖县的党仁浩、孔晓婕夫妇,长期以来潜心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的研习和创作。先后在西北师大、中央美院、北京画院深造,特别是多年来跟随我国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大家莫晓松左右,修得真传。近年来他们参加各类大展,获得多次奖项。目前,党仁浩夫妇二人均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0年《天籁》获“美苑杯”全国美术院校研究生、本科生创作展二等奖。

2005年《西天月》参加“西部风情”中国画展,获优秀奖。



2006年《荷塘月色》参加“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晋京展”。

2007年7月党仁浩主要代表作《绿风系列》参加中国美协主办“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大展,同年11月《绿风图》入选“奇迪杯”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



2009年5月《冷香》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甘肃美术作品大展中荣获叁等奖。2011年《雨林春晓》入选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 



2013年《晨之舞》入选2013年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在敦煌市博物馆展出。为本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组委会收藏。

2014年6月《雨林晨韵》入选追寻中国梦甘肃美术作品大展。


2016《雨林春韵》获“我爱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二等奖。

2005年10月孔晓婕作品《国色天香》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西部风情—甘肃省美术作品展》。


2010年4月其作品《无声话语唱春晚》参加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集。


【招生专业名称】

  青山书院国画院国画专业

 

【教学宗旨】

 青山为师,书院为家。培养具有个性的独行者、幽淡天真的心画师,孕育出承前启后的国画大师。

 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中国画大型创作为教学主线,结合临摹写生,写生再到创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创作能力与艺术修养。

 

【学制及招生对象】

 一、 学制:一年(全日制脱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