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津的“非遗贺新春”系列报道,特别是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的详细内容和历史背景。文章提到了从除夕到大年初七展示的八项天津春节特色非遗技艺,其中津派花丝制作技艺是本文的重点。文章详细描述了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发展、制作过程以及代表性传承人董小珍的经历和现状。文章还提到了通过网络直播和社交媒体等形式推广非遗技艺,以及将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结合,吸引年轻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文章介绍了天津的“非遗贺新春”系列报道,提到了从除夕到大年初七展示的八项天津春节特色非遗技艺,包括缸鱼年画、杨柳青剪纸等。
文章详细描述了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从宫廷花丝到民间的发展过程,以及与西方镶嵌技艺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津派花丝镶嵌技艺。
文章介绍了花丝镶嵌的具体工艺过程,包括化料、开条、拔丝、掐丝、组装、焊接等环节的复杂性和技术要求。
文章通过董小珍的口述实录,介绍了她与津派花丝的缘分、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以及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推广非遗技艺的经历和现状。
文章提到了将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结合,吸引年轻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以及通过网络直播和社交媒体等形式推广非遗技艺的举措和成果。
春节已至,年味正浓。
在迎来第一个“非遗版春节”之际,本报推出特别策划——“非遗贺新春”系列报道。从除夕到大年初七以八项最具天津春节特色的非遗技艺,精彩呈现天津非遗的美轮美奂与深厚底蕴。
这八项非遗技艺分别为:缸鱼年画、杨柳青剪纸、刘上道盒子花灯、东丰台木板年画、满汉双文福字、静花缘绒花、津派花丝制作和大郑剪纸,这些非遗项目所展示的吊钱、福字、红绒花、窗花、年画、灯笼、首饰等,都是天津人最熟悉的“春节标识”。
以此,与广大读者共度新春,共品年味。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赞的就是花丝镶嵌工艺,它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津派花丝的形成起源于北京宫廷花丝。辛亥革命后,大批宫廷艺术流向民间,那些曾在宫廷中的老匠人,将这门绝学带到了天津。后来,租界里来了很多外国侨民,随之而来的还有欧洲的镶嵌技艺。
在津的老匠人为了生存,将本土花丝的玲珑剔透与西方镶嵌的严谨巧妙结合,这就出现了天津现在独有的津派花丝镶嵌技艺。1964年,天津首饰厂建立,花丝制作技艺进一步得到发展,创作的工艺品融入麒麟、蝙蝠、祥云等祥瑞之物,在日积月累的创新中,这些花丝技艺逐渐有了“津味儿”,形成了津派花丝制作技艺。
金丝弄巧 珠玉传情
化料、开条、拔丝、搓丝、摽丝、掐、填、焊、堆、垒、织、编,并与镶嵌、烧蓝、点翠……花丝镶嵌,其实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的结合。
“花丝”是指将金、银等金属抽成细丝,用编织、堆垒等技法将其编结成形;“镶嵌”则是指将珍珠、宝石等镶在金属片做成的底托或者凹槽中花丝制作工艺复杂,前期最难的工艺便是拔丝,最细的丝直径只有 0.04毫米。还要求拔出的丝线如青丝般柔顺光洁,又具有独特的韧性。拉出的单根银丝被称为“素丝”,需经过逛丝、搓丝、摽丝等加工得到各种花纹丝,“花丝”之名也由此而来。
掐丝是用花丝掐成各种纹样,然后将制成的花丝纹样平填在规定的图案里,完成后再将各部分的装饰纹样组装在一起。组装采用焊接的方式将花丝固定住。焊接环节更是需要小心再小心,如果焊接不好,就等于前功尽弃。焊接过后,再涂上以天然矿物质银蓝为原料、经过800至900摄氏度高温烧制而成的各色颜料,最后经过烤蓝一件惊艳绝美的艺术品才能诞生。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变化多样,根据工艺品图纸的不同,制作手法也千变万化。
我是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董小珍。过年啦,小姐姐们总得打扮得漂漂亮亮。现在女孩子都喜欢穿汉服,再配上津派花丝工艺打造的首饰,一转身,就“穿越”成了古典佳人,“闺房”里还有传统工艺打磨出来的香薰、杯盘……这也太美了吧。
你听我说说这津派花丝的故事,就会更爱它了。我算是最标准的“85后”,出生在1985年。说起和津派花丝的缘分,那就是“在最灿烂的年华遇到最美的事业”。在我20多岁时进入天津首饰厂,先分配到车间做黄金项链。对于年轻人来说,满眼金光闪闪的饰品,那真是“很开眼”。但是,当这成为工作,就不能被“迷惑”了,赶紧开始学技术。做首饰是精细活,每一道工序都是巧手加灵活的头脑。我在工作上算是用心的,学得也快,可能是因为有点“灵气儿”,就被师傅发现并收为徒弟,成为津派花丝第五代传承人。
我看着厂里的老师傅们精心打造每一件首饰,听他们讲这门手艺流传下来的故事,到自己“上手”去完成一件产品……越来越体会到这门手艺的精妙与神奇。在我眼里,每打造一件饰品的意义,并不是珠光宝气,也不是价值连城,而是每一次琢磨,都是用心在与老前辈和老技艺的对话。
我们“85后”算是赶上了很多新的变化、新的事物。后来,企业改制,原天津首饰厂更名为古鼎世家(天津)珠宝有限公司。公司带头人刘军以前也是首饰厂的老师傅,他努力把首饰厂的老手艺人聚起来,深入挖掘古法技艺,继续发扬津派花丝技艺。这几年我也跟着老前辈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津派花丝是操作非常精细复杂的“手艺”在制作的过程中手要稳,心要静,从事这样的工作其实也是对自己身心的一种历练。
越走近,越热爱,当一件件亲手制作的饰品、摆设被认可、被喜爱,我就更有创作新产品的心气儿。2021年,津派花丝制作技艺被评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我更觉得骄傲,我也更想让更多人去了解它,爱上它。知道它不仅是美的,在珠光宝气的前后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和工匠精神。
近年来,电商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异军突起,这是一条新的“赛道”我和刘军董事长一起“触网”了。我们拍视频,开直播,不只是“带货”,而且讲津派花丝的历史,讲它蕴含的传统文化,也讲饰品的知识和鉴别技巧……通过网络我们也“圈粉”无数,很多年轻人来到我们的直播间,惊讶地说:“真漂亮呀,真讲究呀。”
现在我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探索时尚元素在产品中的实际运用。通过我们的产品和网络上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非遗”,经常有年轻人来生产基地参观、学艺。刘军董事长还带着我一起在十多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实习基地,大学生们头脑灵活,创意多多,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构思产品,我们把他们的创意落实成产品,把古老的技艺和新时代元素结合在一起,设计制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特色和天津元素的产品。
口述:董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