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立春节气的由来、习俗、三侯以及养生要点。文章指出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人们通过迎春、打春、咬春和游春等活动来庆祝立春。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立春三侯和养生的相关知识。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立春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据《礼记》记载,周朝时已有迎春大典,表明人们对春天的重视和期盼。
关键观点2: 立春的三侯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陟负冰,分别描述了大地解冻、虫类苏醒、鱼开始活动的现象。
关键观点3: 立春习俗
立春时,人们会通过打春、咬春、迎春和游春等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旨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关键观点4: 立春养生要点
立春养生关键在于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时节。应常开窗保持空气清新,进行适量运动,注重保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正文
“立春”一词,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已出现。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每逢“立春”,周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士大夫,在东郊举行迎春大典,然后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
当时的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地开始复苏,万物开始生长,因此将这一天定为立春。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第三个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打春,盛行于唐、宋两代,最早来自皇宫,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古时农业靠天吃饭,因此旧时人们会在立春前一天用泥土做春牛,立春时用红绿鞭抽打,被称为“打春”。立春“咬春”,就是用极薄的面皮包裹上新鲜的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细品“咬春”,满口都是春的味道。最初的迎春活动,主要是国家祀典,后来发展为民间的活动,如贴宜春帖、挂春幡、贴春画、戴春鸡等。游春即民间庆祝立春的一种活动。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十分壮观。
立春养生关键在于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应常开窗,保持空气清新。此外,春季是进行运动养生的最佳时机,体操、慢跑、散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立春后,气温开始上升,降雨开始增多,气温冷暖不定,“倒春寒”经常来袭,因此更要注重保暖。在立春后,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保持良好作息。
部分来源 | 人民网科普
美编 | 徐梦雨
徐州广电编辑 | 王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