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报道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该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一。文章重点介绍了火壶表演这一非遗项目,包括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表演形式和技巧要求等。还提到了表演者邱猛的经历和表演心得,以及火壶表演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最后,文章呼吁观众关注非遗之美,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该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一。此次申遗的项目包括全国各地和春节相关的所有过年习俗,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火壶表演是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独特表演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宋朝时期,盛行于明清两代。
邱猛是与火打交道20多年的表演者,他介绍了火壶表演的关键环节和技巧要求,包括点燃木炭、抖动幅度和穿戴防火装备等。
火壶表演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火”象征着热情,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表演时,火花瞬间升腾,围观群众发出阵阵惊叹。
近年来,非遗火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技巧,让人们感受到了非遗之美,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4年12月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这次申遗,该项目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和春节相关的所有过年习俗,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农历乙巳年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佳节,我们精心推出策划报道《我们的春节 世界的非遗·年俗大赏》,在充满仪式感的过年习俗中陪您欢度佳节。
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有一种艺术形式,它以火为墨,以夜空为画布,绘制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光影图卷,特别策划《我们的春节 世界的非遗·年俗大赏》今天要带大家感受“非遗火壶”的独特魅力。
火壶表演,即将烧红的木炭放入特质的铁网中,表演者需上下抖动、转圈挥舞铁网,使木炭迸发出璀璨的火花,形成漫天星火的壮丽景象。据记载,火壶最早可追溯至宋朝时期,但真正盛行于明清两代。据说火壶最初作为取暖用具而诞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独特表演艺术形式。
镜头里这位表演者,是与火打交道20多年的邱猛,从小他就在家人的带领下学习火戏,火刀、火棍、喷火舞、火壶通通不在话下。表演当天,邱猛和徒弟早早来到广场空地,将火壶表演中最关键的木炭点燃。
“要一个多小时左右,才能燃烧好,这个火壶是我们特制的道具,一会木炭燃烧好以后,就会放到我们特制的道具里面,然后全部抖动起来,再表演每一个动作,才能够把更完美的效果展示出来。”想要火花呈现效果越好,表演者抖动幅度就要越大,邱猛告诉记者,表演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可对臂力要求极高。
“这一个道具将近有十多斤,然后再加上木炭,有将近20多斤,你没有臂力的话,火花就抖动不出来,就没有效果了。看着简单,其实表演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邱猛说,在表演时,表演者还需穿戴防火衣防火手套,但防护得再好,火星仍会将衣服烫出洞。
“有的时候会烧到手,会烫到脚,烧到衣服,都会有的。比如说表演的时候风比较大,吹到演员的身上,也会有一些小烫伤,都是很正常的。”邱猛说。
“火”象征着热情,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火壶表演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当夜幕降临,火壶表演拉开帷幕,邱猛身着专业防火服,手持火壶,随着音乐的节奏,双手一抬一抖、一转一舞,火花瞬间升腾汹涌而至,围观群众发出阵阵惊叹。
近年来,非遗火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技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非遗之美,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不想错过精彩内容
记得星标“政法频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