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有腔调
文化高地,文艺之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遵义茅台机场  ·  喜报丨茅台机场公司陈雯雯荣获第十二届“书香三 ... ·  22 小时前  
遵义茅台机场  ·  喜报丨茅台机场公司陈雯雯荣获第十二届“书香三 ... ·  22 小时前  
中国能源报  ·  小雪丨天升地降,闭塞成冬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小雪丨天升地降,闭塞成冬 ·  2 天前  
理想国imaginist  ·  他厌恶这个时代,但又给不出其他选择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新的一年,讲孩子听得懂的新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有腔调

听崔永元讲述“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丨活动预告

文化有腔调  · 公众号  · 文学  · 2016-12-19 16:10

正文

口述历史在中国,国内第一本MOOK 《述林》




【主题】口述历史在中国——

                 《述林MOOK》首发沙龙暨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与新民说战略合作发布会


【时间】2016年12月22日 19:00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希格玛大厦B1 小剧场


【嘉宾】崔永元

               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马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导

               丁俊杰

               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张钧

              《述林》主编,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



【主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腾讯文化

                    腾讯大学


  • 口述历史对于学术界,对于大众,甚至对于文化传承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 怎样搜集,整理口述历史资料,才能葆有其最大的价值?

  • 中国口述历史研究出于什么状态?

  • 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还有怎样的新规划?


四位嘉宾坐而论道

崔永元



崔永元,主持人,2013年9月22日,崔永元告别央视演出,成立个人工作室;2013年12月16日,正式从央视离职,入职中国传媒大学任教。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成立,2015年12月13日起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马勇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俊杰


丁俊杰,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张钧



张钧,《述林》主编,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


一段历史

1944 年, 卫立煌在滇缅战场(卫道然供图)


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团队采集的非虚构纪实文集,团队成员走访了二十一位中国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及其家属,收录了二十一位老人对抗日战争的点滴回忆。这些世纪老人回忆年轻时代遭遇这场战争时迁徙漂泊、辗转求学、敌后杀敌、远征缅甸、文艺抗敌,用故事和细节勾画出一幅普通民众的抗日战争史。



一群人的人生故事

 1945年,延安王家坪。王敏清(右一)与父亲王世英(右二)。(王敏清供图)


书中所收录的这些讲述、手记,用故事和细节,为我们提供了触摸那场战争的另一种路径。个人的记忆,呈现的也是一个时代的真实。



一曲没写完的回忆

 2008年,苏州阊门虹桥,晚年吕和声(吕和声供图)


从普通人的生活的视角出发,透视平凡个人在那场战争的真实生活百态,触摸历史发展的脉络,看到重大历史进程中普通人生活的轨迹。即使口述主角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其讲述角度也是个人生活



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

文 张钧



到2015 年,抗战胜利已经七十年了。七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的一切消逝,年轻的容颜、爱情、活力、记忆,甚至生命。就像书中那些老人讲述的一切,其实在七十年前就已经结束,都不在了。

     

但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些事情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当兵、求学、逃难、出国,这些年轻人在硝烟弥漫的中国土地上艰难地展开着自己的生活;沦陷区、游击区、解放区、大后方,不同属性的土地上都有年轻的中国人顽强成长;仇恨、恐惧、愤怒、喜悦、难过,人类的种种情绪更不会因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磨殆尽。

     

这正是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能感受到的。我们试图通过二十一位老人对抗日战争的点滴回忆,使今天的年轻人对那场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战争产生一点新鲜的感受。你们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他们当中的一个,想象自己在那样的境遇里可能会有怎样的选择。人性从来都是接近历史真相最好的工具,善良或者贪婪,今人古人并无不同。如果能洞悉人性,你就很可能会洞悉历史。

     

 我们希望这些老人的讲述能带给你更多关于抗战的故事和细节,尽管这些故事和细节有时会显得琐碎、絮叨,但它们会让你暂时从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飞机大炮这样的暴烈中挣脱出来,历史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多值得触摸和探寻的所在。

这些老人后来的人生境遇、社会地位各不相同。我们在编辑此书时,也刻意消解掉这些标签,这不重要。在书里,在1931 年到1945 年的十四年间,他们是更为平等的一群人——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

     

巧合的是,完成这些口述稿的校注整理工作的一群人,绝大多数也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和有的老人当年的年龄差不多。我相信,在字斟句酌的推敲,对当年历史背景的探寻,对主人公个人命运的追索中,今天的这些年轻人也获益匪浅。

     

时隔七十年,两代年轻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对话,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 新民说i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