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知远
1980年12月31日,一个北京人收拾利落,早早开车到首都国际机场。让他专程等待的,不是远道而来的朋友,而是一台来自岛国日本的14寸“日立”牌电视机。
为买这台电视,可费了好大周折。他特意委托一位做外交官的亲戚,让对方每月攒下十几元的“外汇人民币”,如此坚持一两年,才如愿以偿。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家里能拥有一台日本电视机,绝对是身份的象征。
但
如今,时代变了。
日本电视机已经很少在中国看到,万万想不到的是,曾经只信“日本制造”的日本人,却排队买起了中国电视。就在此时此刻:
中国电视,正在攻陷日本。
据日媒报道,今年1-9月,来自中国大陆的品牌电视占有率已经达到49.9%,单月来看,从7月起,份额一路突破50%,成为电视市场的主角。
这是相当不易的,要知道,日本在制造业方面堪称“老顽固”,很多日本人都有“日本制造”的情结,认为质量和售后才有保障。韩国的电子巨头三星和LG,都在日本碰了一鼻子灰。2021年,韩媒甚至专门发文吐槽,说日本是
“洋家电坟场”
。
更何况,电视机还是日本的传统优势产业。
但现在,这个外企眼中“的“老顽固”,硬是被中国品牌撬开了。
中国电视,凭什么让挑剔的日本人放下了成见?
罕见一幕
“一颗小螺丝虽然又小又轻,但却非常结实,正是这种螺丝支撑着日本。”
这是日剧《半泽直树》的一句经典台词。过去,这种“永不松动的螺丝”精神一直支撑着日本制造的神话,也让日本人对自家的产品,有一种迷之自信。
但如今,只信“日本制造”的日本人,却排队买起了中国电视。
日本最大的本土购物网站“乐天Rakuten”上,
电视销量前10名中有6个是来自中国的品牌。
第二名被TCL拿下,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九则被海信及旗下的REGZA包揽。
乐天Rakuten网站截图
在东京千代田区的比酷相机(Bic Camera)有乐町店,
摆在电视卖场最醒目位置的,也不再是松下、索尼等日本人的骄傲,而是曾经被他们认为“粗制滥造”的中国产品
——海信平板电视。
日媒报道,从55英寸来看,海信有些价格甚至低于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681元),与索尼集团旗下的索尼和松下控股(HD)等公司的20万日元左右相比,简直是碾压性的价格。
卖场销售人员透露,
“最近拘泥于日本企业品牌的人越来越少”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通过网络事先调查性能和价格等,点名购买中国企业产品的情况尤为突出。
“环时财经”同样提到,过去日本人最多接触中国的冰箱、洗衣机,而电视一直是日本家电的优势领域,很少有人买,但现在,咨询中国电视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了。
互联网上,也能看到年轻人对日本本土家电品牌的吐槽。
有消费者周末逛LABI(山田电机,日本规模最大的连锁家电零售商),看到海信的Regza和索尼电视并列排放,左边的Regza大概售价3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71万元),右边的索尼5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55万元),
索尼比Regza贵了1/3,结果画质相比起来,都不需要测评博主说参数,肉眼就能看出来——
左边为海信Regza,右边为索尼;图源:小红书
消费者直言,“画质差得我瞠目结舌,索尼是不是要完蛋了?”
从日媒统计来看,索尼这类本土家电品牌不说彻底完蛋,但至少在电视生产领域,已经是江河日下,存在感越来越低。
反观中国电视,攻城略地的势头越来越猛:
2005年,日本电视市场本土企业占有率还高达85%,
中国品牌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
2017年,中国登上全球电视出货量第一的宝座后,在日本开始崭露头角,但
占比也只有8.1%。
2019年,海信收购东芝电视业务(Regza)后,中企占有率
扩大到25.3%。
到今年1-9月,中国大陆企业占有率已经达到49.9%。按单月来看,7月以后中企
超过50%
的状态一直持续。
从企业来看,今年占据龙头的也不再姓“日”,海信收购的“REGZA”占比25.3%,位居首位,其次是海信自主品牌,占比15.1%,两者合计拿下日本市场4成份额。
另一个表现突出的中国家电巨头TCL,占比9.5%,和日本的索尼(9.7%)、松下(9.0%)也是齐头并进。
除了超强的性价比,中国电视攻陷日本,靠的是什么魔力?
一进一退
回顾中国电视品牌向日本进军的历程,称得上戏剧:
中国的入场时机并非好最佳,却奈何不了日本选手自掘坟墓,送上“人头”。
2010年,来自山东青岛的黑电龙头海信,率先迈出了伸向日本的脚。
彼时,金融危机下的日本市场正被资本抛弃,现代汽车、法国家乐福等都掀起
“全面退出日本潮”。
同时,日本本土企业过于强大,以至于
大名鼎鼎的三星电子在日本都是“二进二出”,
不管是卖洗衣机、冰箱,还是卖平板电视、手机,全部干不过日本制造。
简而言之,赚钱效应太差了。
如此险恶的市场,三星都干不来,中国企业能行?
一开始,也是相当艰难。
根据英国欧睿国际咨询公司的数据,从2011年海信开始在日本销售电视,一直到2017年,海信在日本电视市场的占有率都只有2.4%。即便是所有中企加起来,也只有8.1%。
7年心血,只能算是把日本市场扒开了一条缝。
但正是这七年内,日本电视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电王国摇摇欲坠。
从2010年开始,日本家电出口萎缩,进口逐渐超过出口,家电行业贸易逆差开始显现。
中国品牌,等来了逆袭的良机。
具体到电视产业,日本正面临
全球产业格局变动与自身技术路线决策失误
的双重打击
。
一方面,日企自我封闭,面对中韩企业的崛起以及市场对液晶技术的转向,日本厂商却抱着等离子技术不肯放手。
结果,因为其
对等离子技术的高墙深垒,逼得对手在液晶技术上实现突破,反超了自己,
日企彻底失去了在液晶电视布局的好机会。
另一方面,面对手机等小屏电子产品的崛起没有引起警觉,日本企业却执意于研发“大屏”、“薄屏”。
以夏普为例,本来是日企为数不多的押中液晶电视的厂商,结果一厢情愿地在60寸电视以上巨额投入,甚至还嘲笑三星不造86英寸和100英寸的液晶电视。连日本经济观察家江上刚都看不下去——
“就全球绝大多数家庭而言,有多少人家里放得下86寸乃至100寸的电视?其他厂商可能不是不具备技术能力,只是不愿在这个错误的方向上持续投入。”
最后夏普只能大意失荆州。
于是,如同多骨诺米牌一样,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品牌,接连倒下。
日本
三洋
公司屡次卖身,2011年白电业务卖给海尔,2015年电视业务卖给长虹;
2013年,对等离子技术最执着的
松下
宣布,停止等离子电视生产,工厂被大规模出售;三年后,松下等离子公司破产,负债5000亿日元,成为日本制造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2016年,
夏普
宣布出售66.07%的股权给中国台湾省的鸿海集团,并成为其子公司;
2017年,
东芝
的彩电业务(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被海信收购;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创造日本制造神话的品牌,灰溜溜地淡出市场,试图接力制造强国的中国选手,丝毫不敢松懈。
依托全球最多的工程师、最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技术突破和规模效应。
2016年,中国彩电凭借本土销量猛增完成历史性跨越——全球占有率达到33.9%,份额首次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自此,中国电视品牌不再沉睡,完成本土市场统治后,一场面向老牌厂商日本发起的总攻,吹响了集结号。
“偷家”日本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市场,仍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