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都周刊  ·  打响大战!他们官宣,接入!融合! ·  昨天  
人民日报  ·  清华老教授跨界“养虾”,成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特稿 | 分析了5个案例,我们发现了“网红”农产品“长红”的深层逻辑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08-10 10:30

正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产品也搭上了数字化这趟快车,摇身一变成“网红”。

据抖音电商发布的《2023丰收节抖音电商助农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抖音电商共助销农特产47.3亿单,平均每天有1300万个包裹销往全国各地。

农产品的热销反映了市场对它的欢迎程度,但目前有不少农产品难以接住这泼天的富贵,销量迅速地从山顶跌落谷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让“网红”农产品“长红”呢?


“网红”农产品为何多是昙花一现?

2020年4月份,央视一个直播间在一分钟内卖出2.75万包热干面。2023年8月,东方甄选自营烟薯在一小时内卖出超过2万单。互联网带给农产品史无前例的流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直播中,主播对农产品全方位的展示、评论区的热火朝天,都增加了观众购物的沉浸感,也顺理成章地产生了一些现象级的销售额,让平时不起眼的农产品迅速变身“网红”农产品。

不过,有些网红农产品“红”得快,“翻”得也快。在各大电商平台售卖的网红栗子,有网友留言称栗子大小差别大,没有宣传的那么标准,还有网友称购买的热销苹果在运输中磕坏,口感也不好。

这些“网红”农产品只火了一阵子就迅速跌落神坛的原因,已初露端倪。

“网红”农产品与其他热销产品有个很大的不同点,即农产品很难实现标准化。

拿网络上畅销的动漫手办作对比,一个爆款IP依据各项数据是可以重复、大批量生产的,如果生产流程正常,那这批手办在外形上几乎一致,很容易实现标准化。

但农产品是非标品,作物生长、成熟要受到种子、育肥、温度等多方面影响,最后的果实大小和品质很难把控。

第二个不同是农产品保鲜期短。

对于消费者而言,到手农产品的新鲜度很影响消费体验,尤其是生鲜产品。这类产品易腐烂变质,不能长途运输,就算加了冰块,有网友还是会收到不新鲜甚至变质的产品。

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有些农产品难以坐稳“网红宝座”,但这些问题并非没有解决办法,有些网红农产品也确实做到了“长红”。


“网红”农产品如何“长红”?


在众多网红农产品中,“烟薯25”、仙居杨梅、民勤蜜瓜、云南蓝莓、十月稻田大米等农产品就接住了泼天的流量,为企业和种植者带来了持续的收益。

“烟薯25”作为国内甘薯最大的单一品种,是由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作物所所长辛国胜团队研发的新品种,2012年经国家鉴定后正式命名为“烟薯25”。

“烟薯25”形状饱满、端正,口味香甜,烤熟之后更是蜜得流油,已经取代遗字138的甘薯品种成为新一代最受欢迎的烤红薯专用品种。

不少网络博主在秋冬季节发布烤红薯的视频,夏天发布冻红薯的攻略,冻红薯口感胜似冰激凌又给“烟薯25”带来一大波流量。

“烟薯25”从上线拼多多到现在,依然是销量最高、最受欢迎的红薯品种,“火”了这么多年,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其他的“长红”农产品又是怎么做的呢?

(1)加大科技赋能

品质是产品能长久立足市场的关键。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指出,品牌的传播没有品种和品质的加持是有天花板的。

科技赋能品质是“烟薯25”长红的一大原因。中国农科院选育的遗字138甘薯品种凭借着好吃、高产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甘薯,霸榜60年来没被超越过。

直到“烟薯25”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最好吃的甘薯。然而,“烟薯25”的出现并不容易,辛国胜在研发该品种的时候曾感慨,以每个科研单位每年淘汰9000株系计算,找到一株烟薯25的概率是数千万分之一。

而且最开始“烟薯25”只适合在山东、河北等北方省份种植,到了南方就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品质和产量大幅下降。

为了让全国种植区都能达到一个质量标准,辛国胜和团队继续优化品种,推广脱毒种苗,普及深耕、覆地膜等科学种植方法,在2016年让“烟薯25”具备了适应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种植环境的能力,并实现了全年供应。

农作物在品质上实现标准化虽然有着较高的门槛,但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将会有更多的农产品像“烟薯25”一样跨进标准化的大门。

民勤蜜瓜能够火到现在同样也是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种植的蜜瓜微量元素含量高,汁多味甜、香气丰富,素有“蜜瓜之冠”的美誉。

但是民勤县处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个沙漠中间,每到浇水、施肥等管理节点就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生长环境不好作物产量也受限。

自从当地引入民勤蜜瓜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后,实现了从育苗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实时监测管理。农户可以根据土地数据远程实施水肥,能节约超过10%的生产成本,最终实现蜜瓜提质增量。

(2)借势平台发展

电商平台的兴起虽然给线下销售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对于产品来说,却获得了成为“网红产品”所需的巨大流量和更广的销路。农产品触网之后的效果尤其令人惊喜。

根据商务部数据,我国“数商兴农”成效显著,全年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达2.49万亿元和0.59万亿元。

“烟薯25”虽然具有“明星潜质”,但是在未登陆拼多多平台之前,还是籍籍无名的新品种。自从上线之后,第二周就实现了订单暴涨,并且在平台稳定的流量下,“烟薯25”一直保持着销售火热的状态。

据当时的拼多多商家回忆,该品种上线第一周反响平平,一天不过百十单,但第二周日订单暴涨到四五千单。听说北方有种蜜薯成了爆款,有南方种植户就把该品种引进到当地,“烟薯25”种植范围就慢慢地扩大到全国多个省份。

十月稻田能够成为大米品牌中独一档的存在,和它精准踩在国内电商发展黄金十年也有很大关系。

2011年,十月稻田创始人赵文君和搭档尝试着在京东开店,没想到第一天就卖了20包。对于当时竞争激烈的线下店铺,能够24小时营业、覆盖全国的线上店铺成了品牌在市场上的发力点。现在十月稻田已经布局盒马鲜生、天猫、拼多多等40多个电商平台,成为平台上大米销量最高的品牌。

平台为农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能够倒逼种植户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严格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同时,种植户还能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了解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从而控制种植规模,避免了供大于求导致的“网红”农产品滞销、降价促销等现象。

除此之外,平台还会启动农产品补贴机制,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同时也能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销量。

在平台获取大量订单后,通过稳定、成熟的物流将产品快速地送达到客户手中也是决定“网红”农产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3)仓储物流完善

要将好产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离不开稳定、高效的仓储物流体系。

有数据显示,水果和蔬菜在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达25%~30%,每年浪费约1200万吨水果和1.3吨蔬菜,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80%~90%的水产品多采用普通货车常温运输,冷藏运输率约为10%~20%。

要让“网红”农产品持续输出效益,就要从仓储和物流上双向发力。仙居杨梅产于浙江仙居,名气火遍国内外,在迪拜曾卖出60元一颗的高价。2023年,仙居杨梅产量12万吨,鲜果产值11.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亿元。

为了保鲜,刚摘下来的杨梅要吹干表面水分,在冷库中放置2-4小时,然后装在定制的外包装中,通过加冰块、真空、充氮气等多种方式延长保鲜期,最后搭乘“陆空”专线、全程冷链运输,国内城市最快次日达,最慢两天收货。

同样受益于成熟物流体系的还有云南蓝莓。蓝莓是商品化极高的水果,新发地批发市场统计,今年2月底蓝莓每斤平均批发价高达95元。2023年,全国蓝莓产量52.5万吨,云南为10.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0%。

云南海拔高纬度低,且昼夜温差大,蓝莓可以积累更多的糖分,这一优势让云南蓝莓迅速跻身国内“网红”农产品,但这种水果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变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云南当地种植户提前租冷库,将蓝莓预冷处理,然后由飞机或冷链车将蓝莓送至目的地,实现全国各大城市一日达,全球各大城市三日达的目标。

在科技、平台、仓储物流联合发力下,“网红”农产品才得以实现“长红”,持续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让更多的消费者和种植户从中受益。


结语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指出,品牌能够把生产者的语言翻译给消费者,也能够把消费者的需求传递给生产者。

“网红”农产品不仅带火了农作物本身,还推动了相关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让更多消费者逐渐的了解、喜欢、爱上这个品牌。因此,保障“网红”农产品的“长红”,是一个多方受益的结果,应该将这些成功的品牌打造经验持续推广开来。


参考资料:

[1] 冷链行业资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问题及其路径优化

[2] 一点财经:从“一时红”到“持久火”,“网红”农产品如何越向“长红”?

[3] 封面新闻:抖音电商助农数据:超2.4万个农货商家年销售额破百万元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打造“久经考验”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吹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轻化的号角

特稿|预制菜还搞不搞?!政策大起底!2024年风向如何?

特稿 | 车厘子销量暴增50%打败砂糖橘,从年货看消费市场变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