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 为“分级诊疗”把脉
让“家庭医生”胜“度娘”
“健康海南”建设备受社会关注,也是今年省两会上代表们
热议的话题。今年的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分级诊疗新模式,落
实医保、医药配送和资源下沉政策。其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是分级诊疗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医改的重中之重。然而,家庭
医生签约服务在海口实施1年多来,仍是叫好不叫座。记者走
访发现,不少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不知晓或热情不高,
有的人小病宁找“度娘”(网友对搜索引擎“百度”的别称)也不
找家庭医生。为改变这一现状,省人代表建议,设专项资金补
助鼓励二、三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临床医师当家庭医生;或者
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信息化系统,让小病在社区医院,大
病转诊大医院,病人康复期再回社区医院,形成良性的“双向转
诊”模式。
2014年海口试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与居民形成契约服务模式。试点1年后,海口印发《海口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社区医生服务团队主要由1名社区医生、1名护士和1名公卫人员组成,完成签约服务后,他们成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为辖区内常住居民,以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结核病患者、孤寡老人、残疾人等为重点签约服务对象,再推广至其家庭成员。
社区医院相关人士介绍,在海口,本来应该受到欢迎的家庭医生却出现居民不知情,医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南国都市报记者走访社区居民发现,他们确实有专科医疗服务的需求,但有一些人没听说过家庭医生。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则表示,压力很大,本来社区医生就不多,签约时很多居民不理解,他们的补助待遇也不高,所以有些压力。
吴女士家住海口现代花园,通过社区了解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括她在内的小区居民对此并不太感兴趣。在居民眼里,按字面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与私人医生性质类似,然而,目前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多为社区医生为主,很少二、三级医院医生。
“说是我们小区有个儿科专家,但到社区预约排号很难,何况个人医生与家庭对接。”吴桐说,“家里一些普通小病有时还不如问‘度娘’快,老人的慢性病等直接去社区医院方便,一些孩子发高烧等急诊类病情,主要是跑大医院。”
家住亚洲豪苑的何小姐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非常陌生。“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私人医生,随叫随到那种。”何小姐的理解与市民肖先生一样。肖先生希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医疗资源不单单局限在社区服务,可以调动更多专科医生甚至名医加入其中,与市民形成一对一的治疗服务。
吴女士期盼市场化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希望放开医生进入市场,有需要的家庭可以与满意的家庭医生团队里个别医生签约,直接对接,有偿上门治疗。”
府城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表示,他们是民营社区医院,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由于房租贵、补助少、上门服务收费不明确等,导致推进难。
该负责人说,目前的一些签约服务流于形式化,一般的常态是:病人选医生,而不是医生选病人。患者生病的时候,自己决定找哪个医生看病,并不一定就是签约的家庭医生,所以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病人就医时首选签约医生。
海口金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德肖说,他们医院已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医联体”,从3月开始,将会有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那些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都可预约在家门口找专家看病。
王德肖说,目前该辖区有30%的居民完成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要一个家庭医生团队来服务这些居民,社区医院压力确实大,这个团队里有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计划免疫接种人员,但是补助金按照服务人数来算还是不足,还有社区医院里医生流动大,留不住人,希望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提高服务补助金。
代表建议:
设专项资金补助家庭医生
鼓励大医院医生进社区服务
省人大代表、文昌市人民医院党组书记林道德说,当前,大多数患者选择直接到二、三级医院看病就医,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严重浪费了医疗资源。家庭医生签约是分级诊疗最重要的基础环节,建议加快我省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建立市民的防病观念,不是非要到生病才去治疗,签约家庭医生能给予市民更多的防病指导。”林道德说,现在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大多是社区医生,为鼓励更多专科医生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建议设置专项资金补助,鼓励二、三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进社区。
家庭医生如何才能受老百姓欢迎?省人大代表、儋州市人民院院长陈贻平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是一个过程,这跟家庭医生的诊疗水平等有关系。目前基层医疗人才流动大,这也是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面临的困境。对此,陈贻平建议,通过搭建“医联体”帮扶平台,提高家庭医生诊疗技术能力和诊疗水平。“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建立了“医联体”,家庭医生与大医院有联系,可以业务指导,对家庭医生进行培养,调动他们的服务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今年,儋州将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公立医院改革,把乡镇卫生院按照区域划分,与三级医院打造成医联体。陈贻平说:“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放射影像中心、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如,患者在社区医院看病,拍片上传,专家看了发回报告;给患者抽血送大医院化验后报告再传回去;这样就解决基层的一些人员、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减少患者的来回奔波。”
省人大代表徐世亮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持续地发展好,就要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同时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全科医生对病情做初级诊断,小病在社区看,医生对患者的健康档案了解,从而推进与家庭的互联互通,患者可以给医生打电话咨询。医生也可以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用药情况,基本状态等都可以在线服务。实施“医联体”和分级诊疗,要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会诊,在线咨询,康复预防等。
【
调查
】
如您有其他建议,请给我们留言或点
这里
海口龙昆南大转盘处的交通拥堵问题,虽然在海秀快速路开通后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遇到上下班高峰时段,拥堵仍会出现。伴随着海秀快速路的开通,国兴大道出现的拥堵情况也让交通管理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保障该道路的畅通。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堵车和停车难的问题一直备受市民关注。今年的省两会上,相关问题也引起省政协委员的重视。应该怎么“治堵”?大家纷纷支招。
国兴大道道路优化初见成效,车辆有秩序行驶。南国都市报记者 汪承贤 摄
民革海南省委会建议,规划建设海口环状封闭快速路网,将进出城口与市中心区、南北和东西相连形成内环快速路,多建一些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内环快速路与绕城高速相连,使海口市内的车辆可以直接快速进出城或到达另一个城区,内环快速路具有封闭(无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快速、无红绿灯等优点,是解决主城区交通拥堵的较好方式。
国兴大道东西两端高层比较低,很适合建下沉式两层道路方案。即将国兴大道建成下沉式双层道路,东西向车流走地下层,保证东西向车流无红绿灯限制通行,南北向车流和行人、机动车走地面道路通行,以此提高整个国兴大道的通行能力。
民革海南省委会认为,无红绿灯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的方案很合适海口的情况。该方案最大的优点是不拆迁、占地少、投资少,能在许多道路原有条件上实施改造,仅需两层立交桥,就可实现交叉路口无红绿灯限制,车辆左转、右转、直行、掉头同时通行的功能,如果采用下沉式通道来建设的话,还不会破坏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