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海口至儋州!海南高速公路+1 ·  10 小时前  
环球时报  ·  39名中国人获救 ·  昨天  
澎湃新闻  ·  爆火后,DeepSeek首次公开辟谣 ·  昨天  
南国都市报  ·  降温+降雨!7日起,冷空气将影响海南→ ·  2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汽车行业淘汰赛,加速到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

清华老教授跨界“养虾”,成了!

人民日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2-07 18:1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段云岭的跨界实践。他作为工程结构专家曾参与多个工程项目,临近退休时开始研究陆基海水养殖系统,并在宁夏乡村开展水产养殖相关研究。面对南美对虾饲养中的成活率低和尾水处理难等问题,他带领团队通过科研创新,成功营造出适宜养虾的水环境,实现亩产1500公斤的对虾养殖。他的实践不仅帮助当地农户增加收入,还通过培训和教学为当地培养了专业化渔业人才。他的乐观和坚持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物介绍及背景

段云岭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曾作为工程结构专家参与多个工程项目。临近退休时扎根宁夏乡村,研发陆基海水养殖系统。

关键观点2: 面临的问题

在宁夏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养殖户面临南美对虾成活率低和尾水处理难等问题。

关键观点3: 科研创新实践

段云岭团队通过科研创新,成功营造出适宜养虾的水环境,解决水质问题,实现亩产1500公斤的对虾养殖。

关键观点4: 成果与影响

段云岭团队的实践帮助当地农户增加收入,通过培训和教学为当地培养了专业化渔业人才。他们的实践还感动了很多人,展现了科研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


正文

封面上这位举着虾的大叔
名叫段云岭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曾经,他作为工程结构专家
参与三峡工程
天津供水工程等项目
负责结构计算与安全监测

临近退休,他转换赛道
在机缘巧合下 扎根宁夏乡村
研发的陆基海水养殖系统
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从“辛苦养了三个月
最后只捞一盘虾”
到实现对虾亩产1500公斤
这位跨界养虾的清华教授
全凭心里一个执拗的念头
“清华的形象
不是写文章写出来的
是靠实干干出来的!”

“在沉闷的氛围中

我们就着闷酒,把虾煮着吃了”


1994年
段云岭在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
土木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当年回国后来到清华大学
在土木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随后在清华任教
讲授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相关课程

多年来

他主攻分布式渗流监测系统研究

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

智能水库相关技术等方向

结构工程和水处理方面的专家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

软件著作权3项

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

大型地下储库技术省部级一等奖


段云岭(右)在某地下储库现场勘察


然而,临近退休
这位清华老教授遇到了新课题
宁夏银川贺兰县常信乡
四十里店村的养殖户
引进了鲜嫩可口的南美对虾饲养
但南美对虾的成活率低
尾水处理难等问题
使养殖户频频犯难,心生退意
于是,当地政府联系上
在水处理方面
经验丰富的段云岭

“一不小心就来到宁夏的小村庄了
起初以为只是养虾的尾水处理
让各项指标达标就行”
然而在以往的提标技术基础上
水处理的过程
也要符合食品生产安全规定
一系列程序下来
养殖虾所得收益
还不够水处理的电费
段云岭坦言
一开始,他“低估了这事的难度”

“清华的学科交叉涉及领域很多
但还没有水产养殖方面”
为助力乡村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段云岭决定开展水产养殖相关研究
从头学习有关南美对虾的知识

从虾的生长、脱壳
到养殖条件与技术
甚至探索哪里养出的虾最美味
……
他带领课题组踏入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当地成功建立了
清华大学设施水产养殖
综合试验平台

段云岭在贺兰县

宁夏水产养殖面积达50万亩
坑塘养虾的亩产几百斤
而设施养虾亩产可达上千公斤
段云岭便向当地负责人提议
“换成小型设施养殖水面
循环利用水资源
保障水质,提高亩产”

尽管当地企业曾尝试设施养虾
虾却在育苗期就遭遇全军覆没
“还是水的问题”
段云岭深刻意识到
必须对养殖水进行深度处理
他们查阅了近10年
关于水质处理的研究文献
按照其中流程正式启动养虾实践

可惜“第一次就失控了”
经过3个月的辛勤养殖
原本预计能捞出50多公斤的鲜虾
却只捞出了一盘
“在沉闷的氛围中
我们就着闷酒,把虾煮着吃了”
段云岭心里盘算着对策

段云岭制作设备

“这么多年,我们做的东西

市面上没有现成的”


在实际养殖中,段云岭发现
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
是一种水产养殖技术:生物絮团
生物絮团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
和其他有机物混合而成
为虾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同时能够调节水中碳、氮含量
净化水体

但仅依靠生物絮团很难稳定水质
虾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
生成小颗粒悬浮固体物
会附着在生物絮团上
很难被过滤出来
致使生物絮团疯长,影响水质

为了处理这些肉眼看不到
又“黏糊糊的”微生物
课题组开始了长达3年的试验
他们制作了过滤膜等设备
但应用效果不甚理想
投入产出比更是未达预期

段云岭查看水循环系统

“这个领域我相对陌生
但既然已经深入其中
轻易放弃实在可惜”
做水产养殖
清华人或许不是专业的
但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是清华人的必备素养
段云岭决心
要在微生物领域“走一遭”

几番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团队面前只剩一个办法——
使用污水处理的传统工具
硝化菌

他们找到了
能“吃掉”多余物质的菌种
基于硝化菌繁殖所需的浓度条件
段云岭提出
将硝化菌与养殖池内
多类微生物“嫁接”
最终成功营造出
一个适宜养虾的水环境

2019年和2024年虾重对比

“这么多年,我们做的东西
市面上没有现成的”
段云岭课题组见招拆招
在实践中拆解复杂难题

从2019年只捞出3公斤虾
每只约重37克
到2024年亩产1500公斤
每只约重64克
六年时间
清华团队在水资源短缺的村庄
开拓出一片
适宜南美对虾生长的“汪洋”


“汪洋”中的水能够循环使用
为缺水的村庄
保护了宝贵的资源
让当地养虾农户增加了收入
为他们的餐桌
增添了一道鲜嫩美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段云岭团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