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青年电影手册关注!
李安处女作《推手》真的是李安电影生涯的推手,没有这一步,也就不会有之后的国际大导演李安。郎雄也接连跟李安合作了四次,从此被称为台湾银幕上的中国父亲。
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之
李安《推手》
编剧、导演:李安
主演:郎雄 / 王莱 / 王伯昭
故事:老朱(郎雄)被儿子晓生(王伯昭)从北京接到美国后,不但没享清福,反因与作家儿媳马莎(Deb Snyder)语言不通、在生活习性上有诸多差异,添出许多新愁(老朱对马莎的世界不好奇,马莎虽对老朱的世界好奇,却并不想作深入的理解,而是在好奇过后深深厌恶)。而在明白儿子已基本被马莎降服后,倔强的老朱一片灰心(竟然在儿子家里尝到寄人篱下的滋味!),愤然离家出走。
一次偶然事件令美国媒体对老朱的太极绝技称奇,晓生和马莎也在看过电视新闻后找到了老朱,但此时的老朱已明白,处境凄凉总好过晚节不保。
Q:从美国念完大学,到开拍处女作《推手》,这6年多的时间,你是怎么度过的?
A:1985年2月,我把所有东西打包成八个纸箱,准备回台发展。就在行李被运往港口的前一晚,我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在纽约大学影展中得了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两个奖,当晚美国三大经纪公司之一的威廉·莫里斯的经纪人当场要与我签约,说我在美国极有发展,要我留下来试试。当时太太惠嘉还在伊利诺伊念博士,带着一岁不到的阿猫(李涵),学位还差半年就拿到。我想,孩子还小,太太学位还没拿到,也好,在美国再待一阵子陪陪他们,也试试运气。经纪人当时极力捧我,“你将来在美国没问题的,若有人认为你是中国人有问题,那是他们的问题。”捧到我没有抵抗力,觉得好像是真的,当然后来成真,但当时谁晓得。那时期每隔一阵子,就有人说,看到我的学生片,很棒,我们来谈谈怎么合作吧!因为经纪人会把学生片拷贝一大堆,送到各公司去推销。就这样,一个计划不成,另一个计划又来了,总有几个在进行,所以老不死心,人像是悬在半空中。
直到1990年暑假完全绝望,计划全部死光,锐气磨尽,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要不要回台湾?老是举棋不定,台湾电影那时也不景气。平常我在家负责煮饭、接送小孩,分担家事,惠嘉也不太干涉我,我们经济不够宽裕,所以我也不太愿意进城。就这样耗了六年,心碎无数,却一直怀着希望,久久过一阵子,你会看见某位同学时来运转,当然大多数都是虚度青春﹑自怨自艾地过日子。这期间,我偶尔去帮人家拍片,看看器材,帮剪接师做点事,当剧务等等,但都不灵光。还有一次到纽约东村一栋大空屋去帮人守夜看器材,好恐怖,真怕会遇上抢匪闯入抢劫。为了身份,还曾干过两天的剧务打杂,做得很笨拙,大家一看我去挡围观的人就觉得好笑,有个非裔女人见我来挡就凶我:“敢挡?我找人揍你!”我连忙走开,闹了很多笑话。后来我只好去做些出苦力的事,拿沙袋、扛东西,其他机灵的事由别人去做。
Q:为什么选择《推手》这个故事作为你的导演处女作?
A:就在计划全部泡汤的几个月后,《推手》、《喜宴》的剧本在台湾得奖了,整个运势从谷底翻扬上来。当时我真不敢相信,因为过去六年都是走霉运。 所以“中影”的事情一来,又是华语片老头子的戏,我也不想拍。因为《推手》的剧本是为了拿奖金,原本不是为了拍片而写的,《喜宴》却是,但我对《喜宴》已经不抱希望。因为当时在海内外都筹不到资金,这个题材对那时的台湾来说比较敏感,对海外来说又太中国。就因为钱没有着落,《喜宴》被卡在那儿动弹不得。当时绝大部分的台湾电影只限于本地市场,海外市场及资金根本没个影儿,台湾电影在海外的上映渠道除了中国城的戏院,就是“新闻局”印制十六毫米拷贝“宣慰”海外华人。不像现在,华语片能卖世界版权。就算本地不拍,海外也能筹集到资金。许多人好奇我怎么熬过那一段心情郁闷时期。当年我没办法跟命运抗衡,但我死皮赖脸地待在电影圈,继续从事这一行,当时机来了,就迎上前去,如此而已。
Q:拍摄电影处女作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1991年4月10日,《推手》开拍。二十四天的拍摄期,一晃眼就过去了。以前拍学生片,单纯地只想把手上的剧本给拍出来。拍《推手》时,第一次感觉到拍电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以后我就这样过日子了。那时第一次有人叫我导演,拿个木盒给我坐,飘飘然蛮过瘾的。不过,资金上还是紧张,“中影”给我的一整笔钱都用到影片里了。主景是纽约北河谷区的一栋灰木两层洋房,真是家徒四壁。美术设计远从曼哈顿搬来家具,布置之后,我看了觉得实在不像样,除了情商画家好友贡献两三幅作品充充场面外,再和制片商量补救,追加预算仍不够,只得从自个儿家里搬来大半的家具——结婚时的对联、锅碗瓢盆什么的,结果都在男主角砸厨房的那场戏里给毁了。
后期制作时,徐立功来纽约看样片儿,到我家吃饭时,还奇怪我家怎么穷得连张餐桌都没有,我这才告诉他:“你没看到《推手》里那张被砸烂的餐桌?”拍《推手》的另一个领悟是,职业演员的事,这是王莱阿姨让我开窍的。刚开始拍时,我不太敢要求郎叔、王莱阿姨,因为他们是老前辈,就随他们发挥。结果拍了几天,发现王莱好像不太高兴。有一天,我终于鼓足了勇气跟王莱阿姨说我想要怎么样的感觉和表情,发现她反而高兴,觉得我有管她。我这才恍然大悟,演员是这样的,以后就懂得多跟她要求一些。
Q:拍摄处女作对你最大的帮助人是谁?
A:惠嘉对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她自己独立生活。她没有要求我一定要出去上班。当然她赚的还不够用,因为研究员只是微薄的基本薪水,有时双方家里也会变相接济一下。我一直不想让父母操心,我们家从来不谈钱的,但爸妈也会寄钱来给我们救急。
我拍片后,许多人都很好奇我太太是个什么样的贤内助。有一次,北美校友会因为她是“李太太”颁发“杰出校友奖”给她。她对“妻以夫贵”的事情很不以为然,在致辞时就很不上道地一语道破:“我只是不管他。”其实这正是我最需要的,她给了我时间与空间,让我去发挥、去创作。要不是碰到我太太,我可能没有机会追求我的电影生涯。
Q:对第一次拍片的青年导演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A: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做艺术,以电影这个行业来讲,多数年轻人的电影,包括很多成名的导演,他们是在拍别人的电影,而不是在拍人生,他们没有直入人生的最底层,跟真实的人做交流,而是从别的电影得到印象去重组。所以体验人生,对这个世界有什么话要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摘录于李安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
李安导演简历
李安,1954年生于台湾,祖籍江西德安。1975年从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电影系毕业,后修读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导演专业,并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1991年,执导处女作《推手》,获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评委会特别奖以及李安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多项提名;
1993年,执导《喜宴》,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6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第50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94年,执导《饮食男女》,获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多项提名,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闭幕电影,第52届全美记者协会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5年,执导《理智与情感》,获第68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和七项提名,第53届金球奖最佳改编剧本和多项提名,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997年,执导《冰风暴》;
1999年,执导《与魔鬼共骑》;
2000年,执导《卧虎藏龙》,获第54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4项大奖,以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提名;第5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动作设计、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女配角、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原创歌曲等,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
2001年,执导《抉择》;
2003年,执导《绿巨人》;
2005年,执导《断背山》,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电影配乐奖,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影片、剧本及主题曲奖;
2007年,执导《色戒》,获第65届全美记者协会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新演员、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造型设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技术贡献奖,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
2012年,执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配乐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摄影等。
本文刊发于《青年电影手册第六辑——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中信出版社
原文摘自李安导演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靓蓓著,李安口述
李安最新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将于11月11日登陆全国院线,敬请期待。
手 册 自 我 修 养
100位华语导演谈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