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建集团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勘察与设计工作。包括机场的背景、地形地貌、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场区土石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勘测团队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确保了机场建设的安全与稳定。同时,还介绍了机场填料的选择与勘测数据的采集管理。最后提及了中建集团即将举办的建筑数字化创新论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建集团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塑造设计领先优势。
中建集团深入实施战略路径,通过设计创新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
关键观点2: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复杂地形地貌与软弱地基问题。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地处复杂地形地貌区域,面临软弱地基问题。勘测团队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勘测,提出处理建议,确保机场建设的安全。
关键观点3: 水文地质勘察对机场建设的重要性。
水文地质勘察是确保机场建设安全稳定的关键环节。勘测团队开展精细的水文地质专项勘察,为机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观点4: 场区土石勘察与填料选择的重要性。
场区土石勘察和填料选择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勘测团队采用多种方法查明土石比,确保填料选择和调配的科学平衡。
关键观点5: 勘测数据管理与科技创新在机场建设中的应用。
勘测团队自主研发“勘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外业勘察数据实时上传和管理,提高岩土勘察质量、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关键观点6: 中建集团举办的建筑数字化创新论坛。
中建集团将在山东青岛举办建筑数字化创新论坛,汇聚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建筑行业数字化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正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意识的居所,是栖居的诗学。中建集团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塑强设计领先优势。为繁荣建筑创作、增进技术交流,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集团微信为您带来“中国建筑大奖”评选的20项卓越项目奖(设计类)获奖作品巡展。
本期一起了解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项目的设计理念吧。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坐落于拥有着三千年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成都,航站楼构型犹如四只驮日飞翔的太阳神鸟,寓意着三千年古蜀文明在成都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延续、传承和生长,同时寓意着成都以自信高昂的姿态向世界腾飞。
2015年1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又称“成都新机场”)开工建设,是“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规模最大的国际航空枢纽机场。2021年6月27日,经过长达6年多的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顺利建成并通航。机场总占地面积约49.2平方千米,航站楼71.96万平方米、综合交通换乘中心8万平方米,能满足旅客年吞吐量9000万人次、货物年吞吐量200万吨、飞行年起降75万架次。机场现已建成3条跑道及2座航站楼,并配套建设空港经济区,为4F级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等级最高的航空港之一、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主枢纽。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地处成都市东部新城简阳市芦葭镇,区内河流、沟渠、池塘及水库等地表水系星罗棋布,丘坡与沟谷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复杂多变,为西南地区典型的红层砂泥岩浅丘地貌。沟谷间淤泥质土、流塑~软塑黏性土等发育尤为广泛。复杂软弱地基固结问题是机场跑道、建筑、地坪等不均匀沉降及沉降不收敛的重要因素,勘测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勘测出软弱地基,并提出处理建议。
中建西勘院勘测团队肩负起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疆拓土的任务。为全方位勘测软弱地基,勘测团队采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空、天、地”一体化勘测,结合场地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以及沉积环境等划分软弱土区域,再以钻探、静力触探、小螺纹钻等进行现场勘探、验证,精确查明软弱土空间范围,让软弱地基无处藏身。
针对软弱地基工后沉降问题,对含水量高、物理力学性质差的淤泥、淤泥质土采用碎石桩、塑料排水板加快土中水分排出,加快固结作用进而提高土的强度,其施工速度快造价低,但是自然排水的周期较长、强度提高有限。为了加快进度、提高强度,勘测团队还提出了联合堆载预压的方法,对软塑的粘性土采用CFG桩、强夯置换等地基处理措施。根据土的排水速度、含水量的变化以及复合地基沉降变化速率等指标,勘测团队结合试验段软基沉降监测数据,开展数值模拟专题研究,对软弱地基工后沉降进行预测,确保软弱土地基工后沉降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同时,勘测团队开展数值模拟专题研究,提出碎石桩、塑料排水板、CFG桩、强夯置换、堆载预压等地基处理措施,开展试验段软基沉降监测及数值模拟分析,对工后沉降进行预测,确保软弱地基得以妥善加固处理,保障了后期机场运维的安全。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地下水作为岩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岩土体工程特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会影响到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为探明机场所在地水文地质情况,勘察团队开展精细的水文地质专项勘察,结合工程建设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进行场地渗流场模拟演化研究,创新性建立了机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分析地下水变化对地基基础工程、边坡工程和地下抗浮工程的影响,为机场规划设计、防水和排水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让后续建筑的建设可以安全、耐久、稳定。
场坪工程挖填土方总体量达6000多万立方米,准确查明土石比可以减少对造价预算的影响。为查明土石材料性质及土石比,更好地掌握场地复杂地质条件,勘测团队采用对称四极电阻率测深法和多道瞬态瑞雷面波法对比探测,勘察引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海量的勘查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立体图像,有利于提高勘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这对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填料的选择上,勘测团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砂泥岩填料的填筑特性及适宜性测试研究,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的中风化砂岩、泥岩骨料可以作为飞行区、道面影响区及高填方区填料,而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的强风化砂岩、泥岩及土料可作为其他区域填料。研究成果为设计单位提供了支撑,让不同填料物尽其用,确保填料的选择和调配科学平衡,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保障了道面的稳定性。
针对庞大的勘测数据,勘测团队自主研发“勘测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利用智能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实现外业勘察数据实时上传、地质调查数据实时采集、勘察软件和三维地质建模软件无缝连接,大幅提高岩土勘察质量、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在勘察中,勘测团队始终坚持助力建设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的“四型机场”,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不仅是一座气势磅礴的现代建筑,更是凝聚智慧结晶的大师之作。如今,这里已成为展示成都市井文化魅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窗口。
8月15日-16日,中建集团子企业中建发展旗下云筑,将在山东青岛举办以“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为主题的2024云顶大会(建筑数字化创新论坛),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位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带来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实践以及深刻洞见,共同探讨建筑行业数字化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业内交流与合作。
责编
:邵雅青
素材来源:企业文化
部,科技与设计管理部
,中建西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