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班主任家园
班主任研究会是研究班主任工作和家庭教育的专门机构,在这里,教师与全国同行一起相互温暖,抱团前行;在这里,你会懂得如何做一名优秀家长,学会与老师沟通,助力孩子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幸福东台  ·  考试通知 ·  19 小时前  
爱平度  ·  12周岁以下禁止参加! ·  昨天  
爱平度  ·  12周岁以下禁止参加! ·  昨天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昨天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班主任家园

致教师:有多少教案是无用的!

班主任家园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8-13 06:57

正文

点击" 班主任研究会 "关注我们

作者 | 张祖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一贯追求“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境界



过去当老师,被别人检查教案;现在当教研员,检查别人的教案。

到底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大抵来说,大家都会搬出这么几条:

格式完整 ——有课题,有学情分析,有目标,有重点,有难点,有课时安排,有教具准备,有教学流程,有作业设计,有板书设计,有教学反思。

内容具体 ——一篇课文的完整设计,总得有个千把两千来字吧。

字迹工整 ——为什么要工整?那是因为领导要检查啊。

且这样的要求,不管你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一个样。

于是,为了应对这样的检查,老师们开始了集体备课——所谓集体备课,大抵是分一下工,每人负责1~2单元,然后从网上或者朋友那里,找一些现成的教案,发给年级组的老师们共享。

老师们真的会用这样的教案吗?根据我的长期观察, 我可以 负责任地说,大部分老师是基本不用的。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学生学情不同,怎么可以用千篇一律的教案呢?

那么,这些成批克隆的教案, 什么时候有用?检查的时候!

领导说,最近一个星期,要检查教案了。于是,老师们拿出崭新的老早打印好的教案,开始补写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在每个教案的后面,写几句不痒不痛的话。一般来说,2-3行,且多用红色字体。表示,我是认真反思过的。

面对这样崭新的教案,我常常无语。


静下心来想一想, 写这么繁琐的教案,到底是为了什么?

教案是什么?教案,即教学方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写给检查的人看的。

说句大白话,当下的大部分教案,不是为教学服务,而是为检查的人服务的。

问题出在谁的头上?当然是检查的人头上。

那么,检查教案的人,能不能不看这种八股文一样的教案?查什么?查个性化教案。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备课夹在书页中。在字里行间写点文本细读,然后夹一张便签,将教学目标和大致的程序写一写。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过去用过的备课本保存下来,这些备课本,记录着前几轮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甚至有过去学生的错误作业分析。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有足够的自信,向领导提出,我可不可以不写教案?我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的学习,记录学习个案,记录错误作业。至于教案中的目标啊,环节啊,都在我的脑子中。作业呢?当然会精心设计。这也行。

再比如,有的老师,什么都不写,认真地做PPT。PPT 做好了,教案也就写好了。当然也行。

当然,刚步入教师队伍,教案还没有入门的老师,必要的规范格式,写个三五年,也许是必要的。 (哈哈,为了避免误读,故意把这条用蓝色标出)

也许你说, 这样自由写教案,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不会啊,管理者进入课堂听课,看课堂效果呀。听的过程中,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看课堂目标适切与否,看教学现场是否足够精彩。听课,完全可以看得出老师是否真的备过课。

也许你会说,领导很忙,哪里来的时间?

哈,还有比进入课堂听课,诊断课堂更重要的事情吗?当然,领导要是觉得还有比课堂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没辙了。


关于教学反思,也值得反思。


真的每课都需要写反思吗? 我以为,为反思而写的反思,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那种两三行字的反思,能有多少质量?写了,还不如不写。

我以为,真正有价值的反思,是抓住课堂中的某些事件——或成功的片段,或失败的案例,从现象到本质,做深度的思考。这样的反思,才是有效的。

也许你会问,平时工作那么忙,哪里那么多时间写反思?!

别急,我不是说每课都得写反思。而是, 有感触的时候就写,没感触的时候就不写。

也许,你还会问,那么,我一学期都没感触怎么办?

好办,你可以下岗了!

如果你教一个学期,对自己的教学一点感触没有,那你还教什么书?


再来说说公开课备课吧。


上了不少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公开课。有些老师问我,张老师,你把教案传给我,学习一下。我说,我没教案。人家不信,以为我藏着掖着。

哈,最近两三年,我的大部分公开课,还真没有教案。

没有教案,不表示我没备课。我备在心里,备在PPT上。

为什么不写教案?故意不写!

什么?公开课不写教案?

是的!这几年,我一直这样的。

为什么公开课故意不写教案?

且听我说来。

我常常收到一些老师发给我的教案——有的甚至是已经成名的老师。大部分的教案备得都很详细,一课时的教案多达五六千字。老师问什么问题,学生答对了怎么引导;学生答错了,老师怎么引导。有的还预设了三四种不同的回答——当然,老师的评价语也有三四套。

累啊!

读这样的教案,我常常有一种读剧本的错觉。

课堂,不是剧场;学生,不是演员。 预设得细致一些没错。但是,学生的回答,岂是你可以预先写出来的?你的回应,岂可做到滴水不漏!

再说,写在教案上的语言,是什么?书面语言!

课堂上的语言是什么?口头语言!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听有些课,觉得老师在背教案?因为他把教案中的书面语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语言固然优美,句式固然齐整,但,这样的课,听着累,学生也往往云里雾里。这不是交流,而是在卖弄才情!

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薛法根等老师的课,为什么会给你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他们都是用很朴实的口语,在和学生交谈,而不是用矫揉造作的书面语在给学生朗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