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川观新闻  ·  吟了这首诗,明天就开工 ·  2 天前  
当代  ·  一代人的盛宴,一群人的清欢 | ...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立春:真好,世间始终有春山可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教辅书编辑入行五年,终于做了一本“市场”书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07-25 11:59

正文



《超想和你做朋友》是一部由荷兰明星作家达芙妮·德克斯(Daphne Deckers)与荷兰艺术家乔伊·霍尔索斯(Joey Holthaus)共同创作的绘本。它用一个童话式的又颇具哲理性的视角,生动诠释了友情从向往、萌生到消融、重塑的经过,让我们重新去审视朋友之间的默契、快乐、遗憾、挫折,重新去探索友情的潜能、边界和真谛。于我而言,更希望这本书是一面的镜子,能够让读者透过其中投射出的影像,看到自己的故事。


点击图片购买↓


《超想和你做朋友》

今年是我入行的第五个年头,身为一个“准大龄”男编辑,经手过十几个大大小小的选题,清一色教辅书,全然不了解大众书应该如何策划和运作。 做这本书,我承认我有赌的成分。

01
误打误撞实现了一次“选题自由”

去年夏天,我第一次接触外版选题,具体契机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恰好是项目瓶颈期,想要缓解焦虑吧。我只记得当时看什么都很新鲜,觉得每一个选题都值得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但理智的那个我又会跳出来敲打自己:别异想天开了!是啊,当时的我连怎么去评估外版选题都不清楚。即便看到这个“梦中情题”,我也只是故作矜持地在一个不到5人的微信小群里说了一句“这本我挺喜欢的”,连个叹号都没敢用……接着,在进行了初步的文本审读后,我对选题基本情况、作者、绘者及相关品类市场情况做了简单的评估,发现它不仅有足够引人入胜的内容,而且可以切中不同年龄段读者的情绪需求,幕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挖,是一部有市场潜力的作品。这更加坚定了我做这本书的信心。可是,公司没有这样的产品线,对引进版权、大众书、绘本也全然不了解,种种顾虑让我没了底气,想了想还是搁置了。

我继续本分地忙着推进手头其他项目,但依然会时不时点开《创造好朋友》(这本书的原始译名)的样章端详,心想:要是能做一本这样的书,这辈子都值了!也许真是吸引力法则发挥了作用。大概过了一个月,版代突然找到我:“《创造好朋友》明天就结案了哦。” 彼时的我并不了解“结案”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如果再不争取,就彻底没戏了。 我试探着问了问总监,他鼓励我先报个价试试看。我自认是个不争不抢的“淡人”,可眼见这选题似乎真有一线可能,竟信誓旦旦地跑去跟领导表态:“这个选题,我很有信心,希望有机会试一下!”虽然领导也非常支持我,表示会尽全力帮我争取,但我心里很清楚,万一真的报价成功,公司就得预付近万欧元的版权费,当时连个像样的选题方案都没有,对公司来说,需要承担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

或许勇气可嘉,或许运气使然,在领导的鼓励与帮助下,我迈出了第一步。从选题评估,成本预算,公司内部层层审批,提交报价单,到竞价成功,仅用了10个工作日!我误打误撞,居然真的实现了一次“选题自由”!

但惊喜不过三秒,接下去的所有事,桩桩件件都是坎儿……

书中的莱维“误打误撞”遇见了莱夫

02
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

我是半路出家做的编辑,在做教辅书的时候,按部就班地约稿、审稿、校对、出版,各个环节也都挺得心应手的。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适合做出版这一行。直到做完这本书我才幡然醒悟,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外版引进”“大众书”“绘本”“精装书”“深度参与营销”……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看样子,我的编辑生涯刚刚开始。

经历了一番极限竞价之后,我必须去直面公司的“审判”。毕竟,没过选题会就要签版权,放眼整个出版界大概都是破天荒的存在。为了顺利通过选题会,新的市场品类、新的读者群体、新的营销路径都需要挨个研究,在营销老师的协助下,选题和营销方案大功告成,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带着三千多字的逐字稿,气沉丹田,字字铿锵。

选题通过后,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然而,新的难题也接踵而至——选译者。一开始找译者完全没有头绪,不知道通过哪些渠道找,不知道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前沟通好,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报价才算合理。无奈之下,我只能用笨方法,去书店一本一本找封面上的荷兰语译者,翻看他们的翻译风格,筛选出合适的译者。殊不知,小语种译者难找,小语种译者的联系方式更难找。我大概花了两周时间,在国内网站、外网换着不同的搜索词搜索,求助学小语种的朋友、搞语言学的朋友、研究生在读的朋友以及能联系到的“疑似译者的朋友”,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把能找到的信息都翻了个遍,几经周转,才最终选定了译者。

由于事先没有对全书语言风格进行明确的定位,翻译的过程也是磕磕绊绊。实话实说,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觉得区区5千字,又不涉及专业术语、生僻词汇,肯定不会有太大问题。事实证明我大意了。 哪怕一个标点符号的变化,都有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感受。 这一度让我陷入迷茫,不确定该用哪种标准去审读译文。所幸的是,项目组可爱的伙伴们不厌其烦地在一次次读稿会上帮我出谋划策,译者陈琰璟老师也特别能够理解和体谅我们的“吹毛求疵”,反复修改,让译稿变得越来越好。

莱夫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却又说不清楚到底少什么

03
人人都说“情绪价值”,到底什么是“情绪价值”?

如果教辅市场是强刚需,那么对于如今的大众出版来说,情绪价值就是催生畅销书的硬通货。谁抓住了时代情绪,谁就能够打造出爆款。从《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到《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几乎每一本大众畅销书都在映照着读者的情绪。向哪些人提供情绪价值?如何提供情绪价值?提供哪种情绪价值?这些也是我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书名,每一个书名背后,都有一个头秃的编辑。因为一个书名虽不过寥寥数语,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本书的命运。尤其翻译外版书的书名,既要忠于原著,准确传达作者的本意,又要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心理和阅读习惯,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让本就艰巨的一项任务雪上加霜。这本书荷兰原版书名是《Vrienden maken》,英译《Making Friends》,具有“交朋友”和“创造朋友”的双重含义。原始译名《创造好朋友》仅表达了其中一层意思。译者翻译的书名是《做朋友》,虽逻辑没错,但总觉得还差点意思。我记得当时我们项目组进行了两次头脑风暴,想了二十几个书名,才选定了最终的书名——《超想和你做朋友》。用我们营销老师的话说就是:“这个书名传达出了浓浓的情绪价值!”

书名就是我的心事

到底什么是“情绪价值”?

我觉得可以简单理解为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的情绪体验。当下很多年轻人每天都被无数的新闻、动态以及无时无刻不在更新的信息流所包围,在看似光鲜亮丽的社交生活中固执地自我拉扯,想要得到理解、接纳、陪伴,却又害怕被误解、被拒绝、被孤立,常常深陷焦虑,常常感到孤独。如果这本书能够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获得片刻宁静、感动或愉悦感,能够给他们带来舒适、稳定、充实的情绪。那么就可以说它为这些读者提供了情绪价值。这种情绪价值是陪伴、是分享、是治愈、是感同身受。

04
精益求精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复杂

为了进一步升华书中的情绪价值,我特意去小红书找到了两位手写博主,邀请他们分别书写内文全部文字和封面书名。

我明白这件事不会太简单,也预判到了一些过程中也许会碰到的问题,比如对手写文字大小差异的把控、审校过程中的反复修改、修改后的字体和最初字体的适配度,等等。于是在几次试写调整好书写标准之后,我便制定了一个自以为很周全的计划:先用字库里的字体排版,待总编室质检后请博主开始书写,检查无误后再送社。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重写的可能。可现实总是在你最没有防备的时候给你当头一棒。 由于直接在原书文件上书写的文字达不到印刷分辨率要求,且在书写时很难做到逐行拆分,导致排版的工作量暴增;由于没有合理规定好字距、行距和对齐标准,导致字多的页面观感十分不适,加之有些页面本身留白较少,过多无序的文字就会使其看起来杂乱无章,毫无美感。 而这都是在排版几乎过半,书写也基本接近尾声的时候才发现的,只能全部推翻重写、重排,大大拖慢了项目进度。那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非得要用原创的手写字呢?最终呈现的效果给了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而且这次合作的都是脾气超级好的弟弟妹妹们,他们不但同频了我的良苦用心,也在不断鼓励我、支持我,给了我满满的情绪价值!

《超想和你做朋友》内文手写字

05
“最美的书”是理想,也是目标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图书装帧设计也不再仅仅是cherry on the cake。因此,每一本书的封面我都尽量争取做到极致。每次去逛书店或是书展,我也会格外关注一些图书在设计上的创新。 做一本“最美的书”是我的理想之一,即使可能遥不可及,我也愿意在我做每一本书的时候努力朝着那个方向再靠近一点点。

这本书的原版装帧设计称得上精美,但偏冷静,会给人疏离感,和我们这本书的定位不太契合。所以在和设计师沟通设计方案的时候,我希望能脱离原版设计,整体视觉更温暖、更亲和一些。设计师也get到了我的要求,做了几个看起来还不错的方案,但总觉得都不太够劲儿。我斟酌了一段日子,寻求了周围不同人的意见,最后还是决定沿用原版的设计和烫金工艺,把画面颜色提亮。

布面书脊接裱+封面烫金火花

书名是请之前特别欣赏的一位手写博主书写的,贵一点,但超值!书脊采用的是接裱工艺,需要印厂人工操作,贵一点,但超值!书脊原本是特种纸,但是打样后发现极易磨损,便换成了布面,也贵一点,但超值!虽然最终封面的颜色没有完全达到我预期的效果,但颜值依然挺抗打的,我很满意!

06
一个待解之谜:究竟打破了几项纪录?

折磨完译者折磨设计师,折磨完设计师折磨印制老师。 (请允许我在此处向所有为这个项目受苦受累的朋友们真诚地致歉,大家辛苦了,感谢!)

教辅书大多属于快消品,所以在印刷制作阶段,更侧重如何在合理的范畴内让成本再低一点,对用纸、工艺这些通常都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大众书不同,因此自打一开始做这本书,同事们就都明白,公司正在合作的印厂,没有一家能接得住这单活儿。在印制老师帮忙寻找新印厂的同时,我自己也试着联系、走访了几家有相关经验的印厂,但要么报价偏高,要么不提供报价,结果都不了了之,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吧。

不过,这本在公司“独树一帜”的新书的确增加了印制部门的工作难度。特殊用纸没有库存,特殊材料没有对应工价,特殊工艺没有先例经验,成本高,造货难度大,周期长,还有很多无法预料的细节问题。那天,收到印制老师的灵魂发问:“最后我们可以统计一下,这套书会打破几项纪录?”我知道这次玩大了,做不好很难收场啊!

究竟打破了几项纪录有待统计,究竟是做好了还是做砸了也尚未定论,一起拭目以待吧!

高克重纯质纸全彩印刷,空腔书脊便于平摊

07
新环境下,唯有自我鞭策才能进步

这本书的营销方案和策划方案同步,营销计划也几乎和编辑端的各项事务并行。这是我第一次比较深入地参与营销。在与这本书营销团队的协同过程中,我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去学习不同的宣发手段,去提升文案撰写能力,去参与线下推广活动,对营销工作的规划与执行也有了相对清晰的认知。

《24个菜市场的环球之旅》的火爆破圈让很多出版人意识到,小红书或许就是书业的生机所在,它仿佛天然就是文艺类、绘本类、治愈类图书的营销宝地。我们也在小红书平台探索着,研究小红书流量密码,挖掘小红书宝藏选题,组建小红书自媒体矩阵,运营小红书自营店铺,并尝试在小红书平台直播,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这本书我们选择以小红书作主要渠道,其内容、风格、定位等特征与平台适配度高是一个原因,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以它为切入点,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的新媒体营销路径。

为了让这本书更契合小红书的平台调性,也为了更加凸显其友情社交属性,我们在极力追求装帧精美的同时,也特别为中译本设计了可以互赠的明信片以及可以互动拍照的透卡。此外,小红书平台还会额外附赠两个专属赠品——人生四格、友友承诺券。

随书赠品+小红书专属赠品

大环境下,产品和打法都在“卷”,做书越来越难,无论大众书还是教辅书,都躲不开要直面行业的变革。前路难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跟上“变”的节奏,不在“卷”的浪潮中迷失自己,继续做好产品,服务好读者,用自我的小进步推动行业的大进步。

08
做自己喜欢的书,幸福感冲淡了痛苦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选题,但它却是我职业生涯中值得纪念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回看这一路的经历,几乎各个环节都需要拓荒,用“步履维艰”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我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也有停滞不前几乎整个人要碎掉的时候,多亏同事们、朋友们慷慨伸出援手,支撑着我,才让我有了一次次往前迈一步的信心和勇气。

做自己喜欢的书是每一位编辑的夙愿,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是任何事都无法比拟的。很幸运,我们做到了!

这篇“编辑手记”终于收尾了,每次营销老师让我去写一些关于心路历程的文字,我都会有些抗拒,一方面是因为我不擅长表达,另一方面我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去把经验分享出去,权当给大家参考吧,敬请指正。就像书里的莱夫一样,我对“太阳”也始终抱有向往和追求,也曾向“海鸥”和“蝴蝶”分享过趣事或糗事,也会经常寻找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也会感到无助,也会孤独,是一个又一个“莱维”帮我照亮了整个世界;关于出版这件事,我还有很多问题要去弄明白,即使失败无数次我也不会放弃,因为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总会弄明白一切,因为我知道,“莱维”会一直陪在我身边。

趣味相投,雷打不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