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生研究所
每晚22:00 给你一个成为美好的理由  ̄ω ̄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印象笔记  ·  节后复工“丧”到不行?3招让你满血复活! ·  18 小时前  
学习曾国藩  ·  情商高的人,会有这5大说话习惯,很厉害! ·  4 天前  
印象笔记  ·  我发现了戒掉手机瘾的简单方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生研究所

一生很短,跟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人生研究所  · 公众号  · 学习  · 2017-07-25 21:59

正文

【回复 “请赞美我” 送给你一个特别推送】


你从未觉得技不如人,

但成功却没有落在你的头上,

那些看似平平的CEO,

究竟是成功在哪里?

曾经我有一个朋友,

读硕读博,后来找了份稳定的工作,

创业的时候却不断遭遇瓶颈和挫败。

他向我抱怨:

马云、罗永浩的书单我都读了好几遍了,

为什么却没有他们这么成功?



看似平凡的人却一举成功的案例很多,

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英语比他好的人大有人在,

但是他却自立了新东方并享誉全国。

经管学院出身的李靖,

从一个公众号起步,而后创业,

写营销写广告公众号的人那么多,

但却只有年仅25岁的他,

成了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

可能你读的书比他们多,

但你还是不得不承认。



这个世界上有读书读成高手的人,也有读了很多书依旧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



李善友教授曾在讲座上说: “决定你层次的不是知识量多少,而是心智模型高低。 ”

有研究说明, 人类95%的行为是自发式反应,而另外5%的理性行为,也往往是既定思维决定的自发式反应。

这可能是你第一次意识到, 你那些自认为有选择的“学习”,都是你的“思维方式”或者叫“心智模型”所主导的。

要成为高手,主导自己的人生, 大师查理芒格提了这么一个建议: “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既然这样, 为什么很多行业老手专业技能非常娴熟,人生却不过尔尔,并没有绽放太多光彩?

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一万小时定律”, 它认为一万小时的练习能让平凡人变成大师。仔细想想,可能你打牌也打了快10000小时了,为什么没有成为大师呢?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解释道, “一万小时定律”有着巨大的缺陷,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并不必然导向成功,甚至能把你练废。”

我们常说“熟能生巧”, 但一旦技能“熟”到不用想就“巧”的份上,也许你在这个领域的水平也就戛然而止了。

经验会让你掉进不思进取的舒适区, 却并不能 让你成为更 优秀的人。

所以, 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 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



那么什么是套路?

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都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举个例子,罗辑思维为什么会成功? 因为它是一家有理论癖好的团队,不管做了什么成功的探索,都要试图去总结它背后的道理,寻找其中的套路,然后反复练习。

所以,如果成功有公式, 那一定是:

【 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复动作 】

因此, 我们的人生一定要不断冲出技能的舒适区,跳入更有挑战的伸展区。要建立自己认知世界的结构,要不断追问事物背后的道理。


既然我们知道了成功的公式, 那就只需要我们不断地“刻意练习”了。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

是发现或创建事物背后的方法论。

大师查理·芒格称它为思维模型。 他一生读书,总结了100多个思维模型,而其中最常用的有20多个。这些思维模型是指引他投资走向成功的瑰宝。

刻意练习的第二步是反复练习。

李叫兽就是个典型的案例, 一个有刻意练习控的人,他有个思考习惯,一旦掌握了一个“道理”之后,他就会反复努力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其它什么现象?

第二,我的哪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理论改造?

找到套路不是终点, 你还要把这个套路“内置”到你的脑子中去,学以致用才是有效学习。

高手所做的, 就是把正确的套路,通过反复、刻意、长期的练习,内置到大脑中去。


刻意练习的第三步,是及时反馈。

即使你已经在有意识地反复刻意练习, 你仍需要一个教练对你的练习进行及时反馈。

他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帮你认清自己。

在刻意练习中, 在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可以非常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

以上所分享的内容, 都取自于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大学的讲座中,所阐述的观点,内容仅为讲座内容的1/20。



你可能好奇, 混沌大学是哪所高等学府? 为了实现美好愿景, 混沌大学 遍邀全球创新教练。



马东

米未传媒创始人,

他是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

他是爱奇艺首席内容官




他一手的《奇葩说》堪称内容经济典范;他对娱乐产业体系化的思考,对号内容必须表达的内在价值观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混沌大学,马东将首次揭秘他经营奇葩说的30个心得和对内容经济的见解:


1.60后老板怎样管理90后团队;

2.《奇葩说》的广告凭什么能卖4个亿;

3.内容的本质和内容经济的本质;

4.什么样的内容最能打动90后;

5.节目怎样持续创新。



王强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

牛津大学哈里斯·曼彻斯特学院基石院士(终身荣衔)。




他重致力于帮助那些拥有国际意识、懂真格的青年人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六年时间里,真格投出了易到用车、小红书、聚美优品等明星企业。


在混沌大学,他将为你:

1.剖析当前典型的商业模式;

2.解构投资人眼中的模式创新价值点;

3.详解模式创新五个要点。



李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