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久坐伤身?换个方式坐,反而排湿又养身 ·  昨天  
历史大学堂  ·  女人在这3个时候,最需要男人 ·  3 天前  
解放日报  ·  喻军:朱自清的三个站点 | 睡前分享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军营伙食:安西都护府的唐朝驻军会吃什么食物?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1-04-21 08:30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之前本号写过惨兮兮的汉朝西北边防军的饮食: 居延汉简里的汉代军餐:蘸着风沙的大漠饮食 ,今天我们可以来看看唐朝的塔里木盆地里安西唐军的饮食,在饮食上,戍守西域的唐军比汉代前辈们要丰富了不少,无论是《太白阴经》记载的理想情况,还是实际的出土文物以及其他记载,都证明西域唐军在饮食方面,有多种多样的选择:
唐代胡饼化石,类似于现代的小馕, 小麦面制成,表面粘着的果仁粒粒饱满清晰

首先最流行,也是最大众化的,就是各种胡饼。胡饼早在汉代就传入中国。汉刘熙《释名》就已指出:“饼,并也,溲麫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着上也。”《齐民要术》卷九“饼法”载有“烧饼法”及专用以烙饼的“胡饼炉”。普通的饼就是白面饼,胡饼就是撒了芝麻的白面饼,用来来区别于普通的饼。由于这种饮食很早传入,而且食材亲民,所以很受各种阶层欢迎,公元748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置备了18艘海船及配套的干粮,其中便有“干胡饼二车、干蒸饼一车、干薄饼一万、捻头一半车”。由于海上航行航期难定,因此要携带容易保存又能充饥的干粮,胡饼就是很不错的选择。


到了安史之乱时,玄宗逃命的路上, “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并不起眼的胡饼,在关键时刻成为了皇亲国戚的救命干粮。到公元9世纪,白居易为胡饼赋诗一首: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写诗的时候,白居易正在担任忠州(重庆市忠县)刺史,他的好友在隔壁的万州(重庆市万州区)当刺史,白居易给他寄了他模仿长安饼店制作的胡饼,来慰藉彼此的乡愁。白居易模仿的,是长安的最有名的辅兴坊胡饼,辅兴坊是长安朱雀门街西第三街由北向南的第二坊,离长安郭城西城墙最北的 一座城门开远门很近,很多胡商自西而来或出长安的时候,都会在 这里路过或集聚,这里的胡饼正宗且好吃,就不稀奇了。因为能够充饥,而且廉价,便于批量烤制+储存,所以毫不奇怪,这种食物成为了唐军的标准军粮之一。

除了胡饼,《太白阴经》提到的另一种重要胡食是毕罗(饆饠)。“毕罗者,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今字从食,非也。“毕氏”指的是粟特裔的毕国移民。毕国位于中亚泽拉夫善河以南,是中古时期布哈拉地区重要的商业城邦。这就很清晰的指明了食物的中亚来源。虽然有说法认为这是一种抓饭类食物,但更有可能是一种用面包馅的馅饼,馅有从牛羊肉,到蟹黄,蟹肉,再到野菜,几乎无所不包,分为“樱桃毕罗”“天花毕罗”“蟹黄毕罗”等等,这种饮食也是当年风靡唐朝境内天南海北的饮食,自然出现在了唐军的饮食清单里。

各种各样的唐代面点,可以参考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面点化石,这些就是当时唐人点心的直观写照:
来自唐朝的饺子,长6厘米、宽2.3厘米,1960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339号墓;皮儿是小麦面,很薄,饺子的形状如月牙,内有馅;
吐鲁番阿斯塔那117号墓出土的馄饨,长3厘米、宽2.5厘米,皮薄馅大;

1972年自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的化石月饼,直径6.5厘米,以小麦面为原料。表面花纹轮廓清晰,中心由两组连珠纹组成,并环绕有一周连瓣纹;
吐鲁番阿斯塔那337号墓葬出土的唐代花式点心;
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馕残片,很明显上面有压花纹;

除了各种面点之外,安西唐军不缺乏各种畜牧业的副产品:比如畜肉或者乳制品。唐军在西域征战的过程中,由于由于安西马匹价格相对较低,为了加速行军,唐军采用了全军骑马加速行军的方式快速抵达战场,这样的战术有利于在西域的草原,高原地带快速推进,捕捉游牧或者山地定居的敌人:

玄宗特敕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之。时步军皆有私马,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又十馀日至握瑟德,又十馀日至疏勒,又二十馀日至葱岭守捉,又行二十馀日至播密川,又二十馀日至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



在西域和漠北的战争中,不仅吐蕃,突厥,突骑施等游牧民族喜欢互相劫掠对方的牛羊,而且唐军在击败这些对手之后,经常可以获得战败者的大群牛羊。所以不难推测,安西唐军可以通过作战获得比较充分的肉类摄入量。对于牛羊肉,唐军的主要做法就是烧烤肉类,当时的烧烤 “炙法”,有炙豚法、捧炙、腩炙、肝炙、牛胘炙、灌肠法、跳丸炙、薄炙豚法、捣炙法、衔炙法等等,在烧烤的过程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唐军还会使用姜,盐,豉,橘皮,葱白,椒等香辛料给肉去腥调味。 当然,多数时候,唐军并没有机会享受这样的盛宴。


1985年,且末的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红柳羊排

除了肉类本身,唐军有充足的乳制品摄入,其侧面证据是:按照《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说玄宗朝“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摭言》记宣宗赐食给翰林院的孙宏,“皆乳酪膏脂所制”;唐代药学家陈藏器也在他整理的《本草拾遗》中,把水牛乳列为医疗滋补食品。同一时代,印度的《大涅磐经》传进中国,这部佛经将印度的乳畜产品制作方式带到了中国。由于西域就是印度-西域文化进入中国的中转站,这里的唐人可能也会将乳制品纳入食谱。在汉代,汉人就已经知道马奶酒是如何制作的:

以马乳为酒,撞桐乃成也。师古曰: 桐,音动。马酪味如酒,而饮之,亦可醉,故呼马酒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