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智工具箱
阳志平的私人写作空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识分子  ·  求爱被拒后为何会茶饭不思?丨一周科技 ·  2 天前  
果壳  ·  不是开玩笑,柯基真的是牧牛犬! ·  3 天前  
科普中国  ·  眼瞎了,羽毛球打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智工具箱

元认知学习法——以微表情和网络心理学为例

心智工具箱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2-06 23:31

正文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 元认知学习法(1) (2) (3) (4) (5) 中,介绍了我的学习方法论:元认知学习法。2016年10月底,举办 开智部落深圳沙龙 时,在我发言前,是开智部落的警察木木同学,谈学习微表情的一些经验。一下子激发了我谈这个话题的欲望。于是,给在座的同学分享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听了前面木木同学的分享,突然想跟大家分享我两个早期学习实例。一个是木木所说的「微表情」;一个是「社会网络分析」。这两个实例,是我当年涉足全新领域,能很好说明如何从知识到产品运用「元认知学习法」。

三大思路掌握微表情

思路一:尽量找到所学领域中的高阶模型

在2005-2010年间,我对微表情这个领域颇有兴趣。当时我阅读了所有与微表情有关的书籍,并进行了大量内部测验。我在学习微表情的第一天,给自己立了一个项目,叫「别对我说谎」。最后这个项目集结成了一本书,不过没有出版,在市面上也看不到。有没有出书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途径可以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我这本书中,我与合作者结合文献,整理了158条识别谎言的线索。 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理解某种现象,需要尝试理解其中存在的高阶模型 。整理的这158条识别谎言的线索中,你会发现有些是容易理解和判断的, 有些则有一定的难度。那些不太容易判断的,称之为「反常识」 。比如线索中有一条关于眼神交流:「 说话者盯着对方的眼睛,眼球不断转动,或者刻意避免他人注视 」,这种判断说谎的线索是容易理解的。许多难以理解的线索,则是「 说话者的速度,嘴唇合在一起程度 」等。

把一个领域内所有变量罗列出来,然后你会发现总有一些变量是在日常生活中永远接触不到的 。绝大多数人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把时间都浪费在容易掌握的变量上,忽视其他更深层的变量 。尽管他们学习了多年,很可能也只接触到了这158条线索中的10%,这非常可惜。 高阶模型才是最重要的,要尽量找到领域中的高阶模型。

思路二:用写书来学习

给大家说下「别对我说谎」这本书的目录:第一部分是「走进说谎世界」,在第一、二、三章把人类说谎的基本行为模式用故事的方法总结;第二部分具体展开,详细阐述微表情,假表情等。还有后面提到的对称之美,这个是很多人不容易掌握的高阶技巧。这些内容基本上把人类说谎的方方面面知识体系都囊括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依靠任何国内的微表情专家,他们的知识体系对我没有任何意义,我是完全依靠自己生成的一套知识体系

这本书是我与南开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翻译《 超越智商 》的张斌老师共同完成,当时花了1年的时间。后续系统开发与练习又花费了几年时间。这个项目完成后,我在判断谁容易说谎方面已经达到一个比较高阶的水平。 这就是我强调的通过树形结构生成知识体系。 未来如果有更多关于说谎的认知科学和 心理学 研究,我可以不断的往这个树形结构体系中注入。通常我比一般人提取信息的速度要快很多,这得益于用写书来学习。

思路三:给高阶模型创造实践机会

人类总是存在贪多的心理 。比如芒格他提出200个高阶模式,许多人总觉得不够,恨不得能掌握2000个。有的人提出了20个高阶术语,他们就恨不得两周内全部消化完。我的做法则恰恰相反。当时我们罗列的158条说谎线索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基础上,每一条线索背后都有一堆的研究。那时候我们没有贪心,把它当做满足我们求知欲的一种方式, 耐心地按照反常识程度和学习难易程度做成一个表格,最后从中提取20条人类最不容易识别的说谎线索 。用了2年的时间反复学习,训练,与他人进行场景模拟,由此产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成果。

反过来看,许多人即使拥有大量学习资料,依旧学不好,其中的原因就是没有给高阶模型创造足够多的实践机会 。举个例子, 人人都强调时间的复利,但是在决策的时候依然会忽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在生活中创造足够多的践行时间复利的机会。 人类总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产生过度自信偏差 。他们总是迫切希望在一年之内掌握100个高阶模型,或者用3个月时间全部掌握158条说谎线索,可芒格用了60年才掌握200个高阶模型而已。如果我们把三个月的微表情学习时间延长至2年,把158条线索减少为20条高阶线索,并且在生活工作中,例如面试,谈判场合,不断运用,这些高阶模型就能成为本能和自主心智。

通过我学习微表情例子与木木同学学习微表情例子,可以看到两种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最后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尽管到现在已经过了10年,当别人讲到微表情的时候,我脑中还依然会涌现许多关于微表情的高阶模型,帮助我去更好的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

三大维度学习网络心理学:

第一维度:广度搜索,寻找源头

2001年2月份,那个时候网络心理学刚刚兴起,一开始我搜集了所有跟这个领域相关的2000篇文献。用了3个月的时间,不加选择的顺着线索全部阅读,找到高阶模型,发掘源头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大拿,学习到了他们的一手源头知识。可以看下我当时整理的《网络心理学研究者参考资源》,现在在互联网上还能检索到。

我当时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生,那时,Facebook,微信这些今日流行的社会网络还没诞生。但我独立地寻找到了时间源头。 有了这些源头信息,就可以很容易预测出社会网络会成为一个趋势。 当时这一系列的研究获得了许多奖项,以本科生身份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在大三的时候,我的一个子研究还获得北京市首届挑战杯科研竞赛特等奖。

时隔十多年,回头看,这个过程是如何形成? 其中关键的一步是不依赖任何人的学习习惯 。当时我得出的结论「 社会网络会变得很重要 」,并不是我的导师告诉我的,而是我借助国家图书馆的资源整理,用3个月时间,把2000篇文献编成卡片索引,不论重要性的进行广度搜索,独立生成新的知识体系。我当时把它命名为「网络心理学」,其他研究者称之为「互联网心理学」和「因特尔心理学」。完成广度搜索后,我意识到社会网络和心理学结合,最有前景的就是社会网络分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