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衰老与死亡这两个老年研究中的重要话题。文章介绍了衰老和死亡的定义、过程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现代医疗技术对于逆转衰老和死亡的可能性,以及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最后,文章强调了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并分享了有关老年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衰老与死亡的定义和过程
文章介绍了衰老和死亡的定义,以及它们在个体发展中的角色。讨论了衰老是个体发展中的一部分,而死亡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涉及临床测量的两种主要方式。
关键观点2: 现代医疗技术对衰老和死亡的逆转可能性
文章探讨了现代医疗技术如何可能影响衰老和死亡的逆转。包括外在的医美技术和内在系统器官退化的应对措施,以及死亡的逆转可能性。
关键观点3: 社会伦理问题
随着技术的可能进展,文章中提到逆转衰老和死亡所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如身份认同、永生是否是一种生命的困境等。
关键观点4: 死亡对生命的意义
文章讨论了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包括其在人类历史文明中的地位,以及为何人们会忍不住去思考死亡的原因。同时分享了有关老年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公众号“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的介绍。
正文
衰老与死亡
是一个人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也是在老年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对于这两个话题,
大多数人可能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因而很少去深入地了解它们
,以至于当我们自身或亲人接近这一阶段的时候,难免会有些手足无措。
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成为读者们
讨论它们的空间
,虽然可能并不能改变提到它们时唤起的难过与恐惧,但或许谈论它们对我们影响的本身就是意义。
我记得有的人是这样看待人生:“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这似乎是一种用衰老的视角诠释如何步入死亡的过程。
在这段话的描述中,衰老与死亡可以看成是一种
熵增
的过程,也是从有序性到无序性增加的过程,和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一样,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而生物可以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能量,从而减缓熵增过程的发生。
衰老
是个体发展中的一部分,是指
个体生理、心理或者功能的一种衰弱和退化
。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其实在每个年龄段衰老都会发生,只是我们在青壮年时期常常是增长相较于衰老是增加或是持平的,而在老年期,这样的衰老更加明显一些。
人们对衰老的
判断方式有很多
,例如细胞在分裂到一定程度后,染色体的端粒就会变短,从而细胞停止分裂而开始衰老,亦或是线粒体的能量生产不足和氧化应激增加,还有蛋白质的稳态失调……现在比较
主流的观点
是衰老会带来细胞的
表观遗传变化
,也就是DNA的甲基化,通常甲基团添加到DNA的分子中,就导致基因的表达受到阻碍,因此它也成为了
生物体衰老的时钟
。
提到
死亡
,通常会被看成是
衰老的结果
,然而从临床的经验可以得到,
并没有发现一种纯粹“老死”的情况
,造成死亡的原因都是外在因素,例如感染了疾病和吞咽功能退化导致口水窒息等情况,
而衰老通常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
。
死亡
是一个跨学科概念,在临床上的测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
脑死亡
,就是在脑电图发现大部分神经元的电信号是消失的,从而个体的意识无法维存。另外一种是
生理性死亡
,即是指个体由于窒息或者血液的流失,导致个体的器官无法得到充足的供氧,从而导致对器官或功能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
衰老
还是
死亡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都是一个
不可逆的过程
。然而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我们发现很多情况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去完成这种可逆化。
衰老在外在的改变,现在已经有很多医美技术去回应了。而在我们的内在系统中,像衰老带来的器官退化,可以通过
植入或者克隆器官的替换实现
,比如前几年的猪心脏移植亦或是在抑郁症病人的身体中植入一个电极,帮助他激活大脑恢复到正常水平。
死亡也亦是如此
。很多研究发现快凋亡的细胞不具有再生能力,但可以通过增加一个叫“山中因子”的物质,使之
恢复细胞的分裂能力
。我们现在认为的脑死亡,那些看似失活的神经细胞也可以重新激活甚至再生,例如临床的植物人复苏的案例可以证明。而生理性不可逆的损伤,可以像攻壳机动队那样,用机械义肢
去替代损害部分的器官的功能
。也正因如此,临床上对死亡的准确判断会比较困难。
现在看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生命中每个不可逆转的瞬间,我们都会有逆转的可能性
,只是目前因为技术的不成熟和时间窗口的限制。那么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
达到永生
呢?
这可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也是一个
社会伦理方面的议题
。无论是我们身份认同的“忒修斯之船”,
就是说“当我们所有的部件都被替换了,我们还会是我们自己吗?”
,还是人的永生是否是一种生命的困境,会进入到无限的虚无。似乎人类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也不断去叩问
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对人和事还有很多留恋
,所以每一段的分离都会成为内心中刻骨铭心的难过,抑或是死神无情地挥舞着镰刀,会让你感受到
生命的渺小与无助
。死亡总是会在我们的情感上
留下特殊的烙印
,才使得我们总会忍不住去想:“为什么我们要经历死亡呢?”
这个问题可能
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有的人会从
宏观的角度
说:如果没有了死,那大概率这个世界就不会新的改变,也不需要新的生命。也有的人会从
个体层面
上理解:恰恰是因为我知道明天可能我会死,所以我才会努力去过好自己有限的生命。当然会也存在有部分人从
死亡的性质
看:死亡是上天对生命公平的爱,无论是高贵还是低贱,贫穷还是富裕,强大还是弱小,总有一天会迎来自己的死亡。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常常感到虚无,
生命的有限性
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怎样去活着,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然而
有限又存在永恒之中
,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有限性却是疗愈产生的关键。这么看来,有限的生命何尝又不是一场巨大的疗愈,
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痛苦和无意义,也有爱与希望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老年心理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在此我们将分享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广老年心理学相关的科普知识,并推介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欢迎大家关注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