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康石石
做艺术留学,更做艺术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媒体聚焦 | ... ·  3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荣耀时刻|金鸡奖璀璨星光,照亮讲堂舞台 ·  4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荣耀时刻|金鸡奖璀璨星光,照亮讲堂舞台 ·  4 天前  
艺术世界 ArtReview  ·  ARC ... ·  6 天前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现场直击 | ... ·  6 天前  
LCA  ·  秋冬,展卷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康石石

申皇艺之前,我还跑去考了个台湾研究生

康石石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11-20 09:00

正文

这不是我大学在台湾那边上的嘛,大三下学期才跑来汉艺做作品集,加上学校大四又忙到不行,不出意外,嗯,就gap了。

gap那会儿我还怕万一这申请不顺利,连保底都没有咋办?试着考了个台湾的研究生,没想到还真考上了!当然最后也没选择去,但吾心甚安,遂踏实准备皇艺。


现在梦校offer来了,收拾行李,出国去咯~




|本期分享学员|



blulu


汉艺国际教育 23届学员
本科 台湾实践大学 媒体传达设计学系
GPA:3.9/4.0
获奖经历(截至发稿前)
伦敦国际青年艺术家大赛 金奖
OFFER(截至发稿前)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MRes
金斯顿大学 插画 MA
伯恩茅斯大学 插画 MA
布莱顿大学 插画 MA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1

关于我一个插画生跑去申研究型硕士

多亏我在汉艺的主带w老师~

我原本是不知道皇艺有个MRes研究型硕士的,但上课时老师说我的项目特别跨学科,挺适合申MRes,让我去试试。没想到一试就成了。

这个适合是怎么个适合法呢?语言形容略显苍白,从我写进皇艺研究计划书的那个项目来和大家细聊吧。

项目《The Crack》调研部分

因为我平时闲暇之余很喜欢看书、看文章。有次看到一篇文章,他写的是关于一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这位物理学家在观察池塘的时候,觉得池塘里的鲤鱼和人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它们被困在池塘里,与人类社会有难以跨越的屏障。那我就在想,是否人类也正在被什么屏障困住呢

“维度”一词就这么印入脑海。然后我就去查资料,进一步发现了11维度空间这个科学概念,它讲说宇宙应是11维的,由震动的平面构成。目前人类只能感受到时间、长、宽、高这4个维度,还有7个维度是人类目前没有办法感受到的。

一些十一维空间的研究记录

在浩瀚广袤的宇宙面前,人类的存在太过渺小,有许多未及的认知。但人类的优点在于,我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去开拓宇宙,探索未知的事物。如果宇宙是边疆,那人类就是开拓者。就此我的故事雏形就诞生了。

在故事中,我将人类比喻为低维生物,而我们看不见的即是高维世界。人类向未知世界前行,就像破茧成蝶。我就设计了一个蚕形生物,画出它破茧成蝶,不断突破边界,在低维世界的终末缝隙中瞥到高维世界的一角。借此比喻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而结局停留在一个开放式角度,就是它看到了高维世界,但却无法突破屏障过去。至于未来能不能实现,谁知道呢对吧?

项目《The Crack》立体绘本

但是光有视觉刺激,我觉得可能还不够。因为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一定是跌宕起伏的,且我们认知世界的感官在不断增加。

感官有很多方面,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中描述,声音可以更直接影响人类的感受,尤其越抽象的事物,你的感官会更加直接。比如当你在听那种非常波澜壮阔的音乐时,你可能没见过大海,却能感受到它的那种壮丽景象。所以我想从音乐和听觉角度出发,将其可视化,转化成一本能描述感受过程的绘本

项目《The Crack》实验过程

那这里我就需要找一个非常适合意境的音乐,就匹配到了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它其实也在讲那个时代人类跟环境跟时代的抗争故事,非常符合我的主题。然后我就以其为基础,做了很多实验,将声音的震动转化产生不同的图形,再拼装重组,制作图像

其实聊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感受到我申研究型硕士的理由了吧www。

因为我平时比较喜欢看书和看文章,感兴趣的东西做的比较多。很多灵感可能只来自书中的某句话,记住后我就会去把它和我自身联系起来,然后再推演至更远的世界。我也很喜欢深入研究某个事物背后的理论和逻辑或是涉及到的其他学科,刚好和MRes的理念相符。

拍册子,记得当时拍照的时候旁边草地上在举办婚礼

这里也建议大家平时在看东西,或者观察周围时一定要随时记录灵感!因为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可能只是你今天猛然联想到的一个点,不及时记录明天就忘了。而通过这个点发散,多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我觉的它有趣?为什么我会关注到它?慢慢推演,或许就成为项目的出发点了。




#2

当然我思维活跃可能也跟本科有关叭~

我们学校是台湾的嘛,它的教学理念来自于包豪斯,旨在培养有多元设计能力的创作者

说起来我之所以本科去台湾念书,是因为艺考那年经由我爸爸认识的一位曾经在实践大学念书的校友推荐,说这边学校和国际接轨,和海本类似,很适合以后出国读研。然后我就背着包奔向台北念书去了

学校里经常会看到很多设计学院的作品

台湾这个地方在各类社交媒体都蛮神秘的,去之前我看到最多的是旅游攻略,那边真的很适合旅游。但就我的体验来说感觉和在大陆读书的时候很像,同学们之间关系很好,经常一起玩,也有很多共同话题。

特别逗的是,因为感觉两边信息互通比较少。很多我接触到的台湾老师都蛮厉害的,不过在家那边听过的人却不多。不过台湾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在大陆还是知名度挺高的我们有个老师他就特别爱上康熙,所以大家都认识他hhh。

跟同学一起拍mv

如果以此为跳板去申海外大学,倒的确不错。我也是来了后才知道,我们学校还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30所世界首选设计院校”之一。它和美国、日本那边的院校交流非常紧密。

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也比较偏西方。从大一开始就是导师制教学,从动手做作品开始学调研、设计思维等等那些东西。然后老师也不会限制你的创作方向和形式,比如我们大一第一学期就有一门课叫创作基础,会教我们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如装置、行为艺术、动画、插画等等,目的是让大家充分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形成固定思维

再比如我在本科选择的具体方向其实是3D动画,我们组专门做动画的比较多,但另一个小组就特别纯艺,交互、游戏、装置啥都做。

大一的时候制作的装置

可能就是在这么个比较创作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吧。我个人的思维就挺天马行空的,平常和主带上课时语速都老快了,还特别发散。而我主带她是那种温柔淡定的性格,思考上也会更理性从容,特别能兜住我hhh。

当然学校是发散思维的起点,我后来能在一本插画作品集中做很多“不传统”、“实验性”的尝试,和我在汉艺的主带w老师是密不可分的(超爱她!!)~

在晚上只开了一盏灯的房间画画

刚开始时我其实是不太懂插画要画什么东西,潜意识就觉得漂亮就行。然后我主带说,插画不是那么表面的表达形式,关键是要找到你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课上,她就经常问我,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啊?你这么表达的原因是什么?你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我觉得每日被老师这么问三次,真的帮助很大!

项目时做克拉尼图形实验,不会拉小提琴,经常发出锯木头的声音

又比方说,我在创作《The Crack》声音绘本时,总会用很多蓝色,就觉得它好看嘛。我主带那时就问我,是不是你觉得因为蓝色表达忧郁,所以才会使用这个颜色?但其实我真没啥理由,可能过去在学校每3周就要出个作品,哪有时间琢磨细节。

然后她就带着我看了很多艺术家作品,包括梵高、Andrea Serio等等,带我认识并非所有红色都表达热情,蓝色都表达忧郁,蓝色也可以表达轻松的情感。所以后来我在创作时就会更加关注冷暖色调、饱和度、颜色情绪这些问题了~



#3

我认为插画不算传统学科

在我认知里,我一直不认为插画是一个特别传统的学科。相反,我认为它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学科,需要你结合很多跨学科知识来解决。

包括使用媒介,无论是现在的新兴工具,如AI、3D软件之类,还是传统工具,如纸笔板绘等等。它们只是一种媒介的创新,具体来说还是要看你想表达什么,选择用什么来表达。

比如我的另一个作品《Into the Night》是一部关于噩梦的沉浸式穹顶动画,里面的场景就是3D结合板绘插画,也有用到3D Mapping的技术,下面的图就是在台北的展演现场。

我的作品在台北展演现场

项目《Into the Night》

所以我觉得插画还是蛮有趣的,未来也想继续在这方向精进自己。

最后的篇幅,给大家提一些我自己总结的学习经验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个是寻找灵感的问题。我自己很喜欢一个作品网站,叫cargo。不管是它的网页设计还是里面的内容,我感觉都挺前沿的,能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

一个审美培养的问题。这点有些难讲,但我本科时学校有个方法感觉其实挺有用的。就我们老师会带着我们看很多好的作品,以及那些可能不是特别合适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和坏的作品你都要看,时间久了达到一个训练审美的目的。

看展

再一个是多问自己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脑子中会冒出一些想法,但其实任何凭空出现的想法都不是无凭无据的,不要潜意识忽略过去

比如我感觉这一part用视觉来表达有些单调,那我不管是看书还是搜索网页,最终能找到黑格尔美学的概念。所以去深挖你脑子的想法,思考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想法?再通过这个点往外扩散、调研,你的作品立意就会变得更加宽广哦~


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能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