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气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 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跟过去、未来的自己对话
《秋水》是庄子的宇宙观和相对论的集成体。
在文章里,河伯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北海若是他的灵魂导师。
大概一二十年前,我读过《与神对话》的中文译本。书中讲到:有一个人坐着写东西,写着写着,突然他感到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和自己说话,于是他就把和精神上的something对话的过程记录了下来。
愿意的话,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去回答。如果你觉得有点困难,可以设想一下:一个现在的“我”正与一个未来的“我”进行对话。
庄子用的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你为什么不可以让自己发展出一套现在的我与未来的我的对话模式呢?甚至是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对话?
回想一下你的童年吧。
我的童年是在叫作“攀枝花”的小城市度过的。四五岁的时候,我设想过很多种自己长大后的样子。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练习——自己跟自己玩。四岁多的小梁冬在攀枝花的铁路边住着,每天都能听见火车响着轰隆隆的声音经过。
每天,他会穿越一个小小的火车站站台,去迎接妈妈回家。有时候妈妈会带一些巧克力,然后他们一路走过来,采摘路边的野花。
如果你作为一个现在的人,去回答当年小梁冬的问题,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对话场景呢?
如果把自己变成电线杆上的摄像头,看到下面那条路上有一个小男孩,牵着妈妈的手走过去。在这一刹那,作为那个摄像头,你会生起一种什么情绪?
看到那个小男孩和他的妈妈离开的时候,我心里在想:
他把家里冰箱里面的肉切成一坨一坨的,把筷子削尖之后,把肉串起来,用家里的煤气炉在烧烤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这个小男孩真不应该为一个苹果和其他孩子大打出手,他应该花多点儿时间去读一些有意思的书。甚至每天午后,他应该在阳光下多睡一会儿。
于是,我突然知道应该怎么跟我的儿子相处了。
另外,假如你有机会和八十岁的自己对话,会聊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年轻的时候少吃肥肉、少吃火锅、少抽烟。看看我一大把年纪的样子,就是被更年轻的中年梁冬折腾的。”于是,你一下子就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了。
庄子就这样用内在的两个“我”左右互搏,而他自己则站在中间看得很愉快。
不要用成见去束缚自己
庄子的内在有一个“我”是很执着的——河伯。执着的河伯会说:“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河伯问,既然如此,我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在辞让与接受、争取和放弃之间作做出选择,我究竟该怎么办呢?
北海若已经给他解释过,世界没有好坏差别。但是,执着的庄子内心那个执着的“我”仍然放不下,就像你我一样。
而他内心那个通达的“我”——北海若说,从大道来看,贵贱都是反复转换的,不要用成见去束缚自己(我在解读《齐物论》的内容里面说过,世界是一个圆环,走着走着又走回来了)。
对未来要有一个时间的判断
有很多人不愿意接触中医养生,觉得那是愚昧的体现。你怎么知道,你不会在最后的时刻,找朋友问一下能不能够最后再找一个中医,死马当作活马医再调一调呢?
鲁迅年轻的时候就骂过中医,后来许广平也吃了很多年中药。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周海婴也吃中药。曾经认为中医可有可无的人,如何让自己更好地接受中医的治疗呢?
智慧的庄子对一位执着的庄子说,世界是相互转换的。所以,如果你不小心做了一个决策,没关系。等着就可以了,它会转回来的。
没有买房子的朋友不要痛苦,再等等,房价会回来的。已经买过房子的朋友也不要焦虑,再等等,房价还会再涨的。
不同的是把这件事情放在什么样的时间周期里面来看。
所以,如果把所做的决策放在终极层面来看,是无所谓好坏的。
如果必须做一个决策,而且你已经有非常强烈的好坏、善恶的标准,那么请告诉自己,做决策要在未来多长时间之内体现它的价值。
也就是说,对未来要有一个时间的判断。否则的话,你就会陷入关于善恶的不可知论里面。
世界总是循环往复的,任何事情都会反转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了两个有趣的观点。
你是不是觉得这些内容有一点点绕?
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平常不那么关心的事情时,平常会让自己睡不着觉的那股力量,就得以休息。于是,你就睡着了。
睡前的功课里,其中有一个是:聚精会神于你不太了解的事情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睡前一看书就会睡着的主要原因。
如果大脑实在不能放松,你可以切换它的兴奋频率,让那些平常不能得到休息的频段,被强制性地进入休眠状态。
用一种兴奋来替代另一种兴奋,很快你也就会睡着了。
如果你站在摄像头外,
用上帝视角,
见到了七岁时候的自己,
你会提醒他什么呢?
说出来,
或许你就能明白,
以后怎么与你的孩子相处。
-- 今日编辑:烔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