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做为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中国聚合物网www.polymer.cn”的新锐媒体,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邦高分子  ·  2024年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量同比增长64% ... ·  17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Nature:革命性塑料回收技术问世!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东华大学史向阳教授团队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澳大张宣军、黄冠豪团队/南科大吴长锋团队 ... ·  4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浙大杨明英/港中文毛传斌AM:皮质骨样层状结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技

川大雷景新教授团队江亮/雷元 AFM:通过多级强弱动态结构设计低应变下的高应变响应和可回收传感器

高分子科技  · 公众号  · 化学  · 2024-12-27 13:3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一键订阅


电阻应变传感器因其简单的结构、易于制造和可靠的传感性能,在柔性传感技术中的实际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典型的电阻应变传感器是通过将高导电性填料(如碳纳米管、导电炭黑、 MXene 、石墨烯等)与弹性聚合物基底结合而构建的。然而,经均匀分散后的 MXene 、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具有良好的接触 性, 在非常低的应变下不容易破坏导电通道 (如图 1a ,这给准确检测微小应变带来了挑战 。相比之下,导电炭黑 在施加的低应变下很容易破坏导电通路 可以显著提高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 (如图 1a )。因此,设计一种可回收的应变响应式传感器,同时在低应变水平下兼具高灵敏度、优异的机械性能和成本效益,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

近期,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的雷景新教授团队 将导电炭黑与具有多层次强弱动态结构的丙烯酸树脂相结合,研制出了一种低应变下具有高应变响应的可回收传感器 PAV/Cu 2+ -CB-x ,如图 1b 所示。此外,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如图 1c-d ),分子结构中存在多种强弱动态键: 较弱的配位键和氢键赋予了这种传感器对微小应变的超常灵敏度,而较强的离子键则确保了其卓越的机械 性能。具体表现为: PAV/Cu 2+ -CB-30 的抗拉强度为 7.16 兆帕,断裂伸长率为 355.50% ,具有优异的再加工稳定性,同时还具有 0.294 S cm -1 的高电导率,在低于 5% 的应变下具有出色的灵敏度。


1. (a) 碳纳米管、 MXene 和导电炭黑基复合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导电通路断开的示意图。 (b) PAV/Cu 2+ -CB-x 复合材料的合成路线示意图。 (c) 基体树脂的动力学计算模型中丙烯酸和丙烯酰胺链段之间氢键作用示意图。 (d) 添加 导电 炭黑 复合材料 的动力学计算模型示意图。


所设计的 PAV/ Cu 2+ -CB-30 具有 独特强 - 弱动态 结合 网络 ,在较小应变下,较弱的配位键和氢键能够发生快速的重复断裂和键合,而较强的离子键则充当固定锚点,确保了其卓越的机械性能,能够应用于应变传感器。同时,凭借高炭黑负载量和响应微小应变的分子网络, PAV/ Cu 2+ -CB-30 应变传感器展现出卓越的电学性能,包括高导电性( 0.294 S cm -1 )和在极低应变(低于 5% )下的出色灵敏度( GF=8.24 )。这些优异的电学性能使传感器能够准确检测细微的活动 (如图 2 所示) ,如语音、喉部肌肉运动以及关节运动(例如,手指、腕部和膝部),尤其是在佩戴于喉部和关节时。因此, 所设计的 PAV/ Cu 2+ -CB-x 应变传感器在未来的人体运动分析和语音检测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2. (a) PAV/Cu 2+ -CB-x 复合材料 的电导率 (b) PAV/Cu 2+ -CB-30 电阻 恢复过程。 (c) 在不同应变( 0.1% 0.5% 1% 5% )下 PAV/Cu 2+ -CB-30 传感器的实时相对电阻变化时间曲线 (d) 5% 应变下 PAV/Cu 2+ -CB-30 传感器 50 次循环的稳定性测试。 (e-h) PAV/Cu 2+ -CB-30 传感器应用于不同身体部位 检测。


研究成果以 Designing Highly Strain-Responsive and Recyclable Sensors Via Multilevel Strong and Weak Dynamic Structures Under Low Strain ”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doi.org/10.1002/adfm.202419308 )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杨天泰 ,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 江亮 副研究员和 雷元 副研究员。本工作得到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四川省青年科学基金和四川省先进建筑材料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平台等项目的资助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419308


相关进展

四川大学雷景新教授、江亮副研究员《Adv. Sci.》:醇溶聚氨酯构建可打印、可回收、超快速响应的电容传感器

四川大学雷景新教授、江亮副研究员 Macromolecules:具有可调节的机械性能、可循环回收和3D形状重构的环氧基聚脲

四川大学雷景新教授、符笑伟副研究员 Macromolecules:通过动态烯胺脲键设计强壮可回收的共价弹性网络聚合物

四川大学雷景新教授团队 AFM:利用动态半互穿网络结构设计可持续自愈合相变材料

四川大学雷景新教授团队《Small》: 基于多级动态稳定结构的自修复可切换胶粘剂研究

四川大学雷景新教授团队采用经典Diels-Alder反应制备了可回收、可再加工的固-固相变材料,实现了可持续的热能储存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