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学前沿
高分子界新媒体:海内外从事高分子行业及研究的小分子聚合起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复旦朱亮亮/台大周必泰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浙理工童再再课题组JACS:基于flat-o ... ·  昨天  
高分子科技  ·  苏州大学李刚教授课题组 Compos. ... ·  3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华南理工殷盼超团队 Angew ... ·  5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高分子,最新Nature!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学前沿

Nature:革命性塑料回收技术问世!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公众号  · 化学  · 2025-02-05 08:00

正文

全球塑料回收现状令人沮丧。目前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中仅有10-15%被回收利用,其余则通过焚烧、填埋或随意丢弃。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大量塑料垃圾是混杂着食物残渣、油墨和标签的肮脏混合物。要将这些混合物清洗分选成单一聚合物构成的洁净塑料(传统"机械回收"所需原料)成本高昂——机械回收即通过粉碎、熔融再造粒生产再生塑料
这解释了为何英国东北部即将投产的化学回收工厂备受关注。该设施理论上可处理所有类型塑料(包括传统"不可回收"的混合塑料),将其分解为类似原油提取物的化学组分,经再加工后可重新合成原生级塑料若成功运营,将开创塑料循环制造新模式,减少对化石原料的依赖。
技术路线对比
传统热解法(Pyrolysis):
· 全球约50座工厂(主要分布于欧美),年处理能力26.6万吨
· 需450℃以上高温无氧环境
· 约20%碳转化为无用炭渣,效率低下
革命性新技术——水热液化(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 伦敦Mura科技公司(下称Mura开发,全球首个商业规模工厂
· 采用超临界水(400℃/220个大气压),这意味着水处于超临界状态——它可以表现得像液体和气体,溶解油性聚合物分子并将它们切成碎片
· 污染物留存水相,避免炭渣生成
· 称较热解法减排80%
伦敦Mura科技公司表示,这是全球首个采用此方法进行商业规模塑料回收的工厂。其成功至关重要——若实现盈利运营,将推动全球范围内更多同类工厂的兴建。
若这听起来像是塑料回收的万能药,请三思。实际上,正如Mura解释的,该工厂目前对塑料废物原料仍有严格筛选要求——必须经过与机械回收类似的粉碎和分拣流程。且与热解工厂类似,并非所有产出物都能再生为塑料因此有批评者认为该工艺不应被归类为回收——Mura对此指控予以否认。
这些现实问题引发了对塑料污染治理前景的质疑:化学回收能否兑现其承诺的潜力?该理念并非完全失败——但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使其革命性不如宣传所言。
塑料星球
塑料污染是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现有回收技术已难以应对当前废物量,经合组织(OECD)预计到2060年塑料废物年产量将突破10亿吨
机械回收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尽管该工艺所得材料强度通常略逊于原生塑料,但对某些纯塑料流(如饮料瓶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效果良好。
但其他类型塑料废物更具挑战性。以柔性包装和薄膜类为例(包括购物袋、气泡膜和零食包装袋等),这些通常由各类聚乙烯和聚丙烯(聚烯烃类聚合物)制成,占消费后塑料废物的三分之二
这些材料可能是多种塑料的复合体——回收噩梦分离混合塑料极为困难,即便回收成功也往往只能获得适用于垃圾袋制造的低质材料,经济回报低导致回收商不愿接收此类废物流
这解释了为何约40%塑料废物被填埋,25%用于焚烧发电,15%被随意丢弃。也部分说明了化学回收热潮的兴起。许多研究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认为该方法能从棘手塑料废物中提取更多价值,从而提升回收动力。
据英国剑桥市场情报公司IDTechEx数据,当前主流化学回收方法涉及解聚合物链以回收化学单体,可通过溶剂或酶实现(统称"解聚")。但这些昂贵工艺仅对少数已分拣塑料实现商业化应用
IDTechEx预测,到今年年底,更粗暴的热解法将超越解聚法。热解不分解为单体,而是产出类似原油的烃类混合物(热解油)。其中部分组分经石化加工生成乙烯和丙烯等塑料原料单体(聚烯烃最常见单体)。
据IDTechEx统计,全球约50座热解工厂(主要位于欧美)年处理能力合计约26.6万吨,仅占这些地区塑料废物总量的极小部分。但预计今年底将有更多热解设施投产。
热解法存在多重问题:首先,部分热解油被制成燃料或其他化学品而非新塑料,因此该部分无助于减少新塑料产量。布鲁塞尔环保组织"零废物欧洲"(ZWE)等批评者认为这应称为"化学回收"而非真正塑料回收
其次,该工艺效率低下:输入塑料中高达20%的碳转化为无用烟灰部分以CO₂形式流失,热解油还可能含有需后续处理的污染物
再者,尽管号称能处理多种混合塑料,实际热解工厂仅接收相对清洁的聚烯烃类废物。IDTechEx技术分析师James Kennedy指出,此类废物产出的热解油更易融入现有石化流程实现商业价值。其他塑料(如PET)虽可热解,但会引入需后续去除的氧原子;更脏的废物则产出更脏热解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可持续性研究员Corinne Scown表示,为避免清洁成本,热解工厂仍需采用与机械回收类似的预处理步骤。因此,该方式制塑成本高于机械回收和化石油制原生塑料。
更优化学回收?
这正是Mura技术的切入点。该工艺称为水热液化,但Mura不锈钢反应器的秘密武器不仅是热水——在400°C和220个大气压下,水处于超临界态(兼具液态和气态特性),可溶解油性聚合物分子并将其分解。"表面看很有前景,业界充满期待。我参加的多个会议都在热议此技术。"Kennedy表示。
与热解类似,水热液化通过热能断裂聚合物链的碳-碳键,产生带有未配对电子(自由基)的分子碎片。热解过程中,这些高活性自由基如食人鱼群般相互撕咬成更小碎片。但在Mura工艺中,熔融聚合物通过超临界水更均匀分散,提升传热效率,确保碳自由基从周围水分子夺取氢原子形成稳定烃类,避免烟灰生成。
超临界流体已广泛应用于制药提纯、咖啡脱因等工业领域。其他公司正用水热液化技术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并回收棉-聚酯混纺面料。但Mura表示这是超临界水首次应用于商业规模废塑处理。虽然众多研究者正在探索超临界流体分解各类聚合物,Mura目前尚无太多竞争对手。
Mura称其工艺产出类似热解油,但CO₂排放更低、效率更高、对污染物耐受性稍强。Scown认为:"若该工艺对污染耐受性更强,将更具优势。"
黑色黄金
Mura技术酝酿已久,源自悉尼大学化学家Thomas Maschmeyer的构想。1990年代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时,某公司咨询其超临界流体处理市政废物的建议。虽未成功,但概念深植其心。
多年后在澳洲,他与化学家Len Humphreys设计出用超临界水处理木屑等生物质废物的反应器,创立Licella公司开发"催化水热反应器"(Cat-HTR)技术。除超临界水外,Cat-HTR可利用催化剂去除木质素中的氧原子,产出油状物。Licella与加拿大林业公司Canfor合作,刚在乔治王子城建成将林业废物转化为航空燃料的设施。
2016年,Licella投资者Steve Mahon建议用废塑料测试反应器。无催化剂条件下工艺依然奏效,Mahon与Licella遂成立Mura公司将该技术商业化(水热塑料回收技术Hydro-PRT)。现任Mura CEO的Mahon表示,自初期试验以来工艺已大幅改进,研发资金主要来自陶氏化学等石化巨头和美国工程公司KBR。"将实验室构想转化为工业流程,我们已投入近2亿美元和七八年时间。"他说。
与耗时数小时的热解不同,Mura反应器约30分钟即可将一批塑料转化为目标烃类混合物降压后,这些烃类与水分离并分馏为四种产物:石脑油、两种"瓦斯油"和"重质残油"与热解不同,塑料中的污染物存留于水中,使反应器可处理更脏废物而不污染产物。
重质残油可用作沥青添加剂。石脑油和分馏瓦斯油输送至陶氏化学,经蒸汽裂解装置转化为乙烯等新聚合物原料。剩余产物送往芬兰炼油商Neste工厂进一步精炼。
与热解类似,ZWE等批评者指出部分产物未再生为塑料。即便输往陶氏的蒸汽裂解石脑油,在与化石石脑油混合后才用于新塑料生产。Scown指出,再生石脑油供应量相比石化厂处理量微乎其微,混合使用在现有精炼流程中不可避免。
ZWE化学回收政策官员Lauriane Veillard表示:"表面看我们在推进循环经济,实则维系原生塑料使用。"Mura反驳ZWE关于"化学回收"定义的质疑,称该术语涵盖将废物分解为原料(不仅用于新塑料)的工艺
尽管Hydro-PRT可处理几乎所有塑料实际原料将限于能产出客户所需烃类的废物。"我们专注于聚烯烃,因其能为蒸汽裂解提供最优产品。"Mahon说。这也意味着Mura将采用与热解和机械回收相似的粉碎分拣步骤预处理原料。
该公司坚称仅处理机械回收拒收、本应焚烧或填埋的塑料废物。英国法律要求地方政府自2027年4月起收集居民区塑料薄膜和软包装进行回收,此类废物将大量供应该设施。
环境之问
这对环境有益吗?英国华威大学WMG可持续性研究员Stuart Coles受英国创新署资助,完成Mura工艺独立生命周期分析(LCA)。
研究发现每处理1吨废塑Hydro-PRT排放略低于0.5吨CO₂。主要来自分拣耗电和部分电加热,随着英国电网清洁化排放将降低。
该排放量远低于焚烧发电(每吨塑料约2.3吨CO₂),不到化石油炼制原生石脑油排放量的一半但Hydro-PRT的CO₂排放仅略低于其他研究估算的热解工厂,实际还稍高于机械回收。
Coles总结道:"核心结论是:能机械回收则优先机械回收无法机械回收时选择最适化学回收方式。"Scown指出若政府加大收集分拣投入,机械回收量可大幅提升。"这能最大限度发挥机械回收潜力(仍是温室气体最低选项)。"她说。
Kennedy认为机械回收仍有巨大升级空间,正在研发的技术(如通过添加剂增加再生聚合物链长)可提升再生塑料质量。"这将拓展机械回收适用范围,限制化学回收应用空间。"他说。
陶氏化学称Mura工艺将"减少对原生化石原料的依赖"。但这未必降低塑料生产的原油总消耗量,因塑料产量持续攀升。
Coles表示:"我期待更多回收技术应用能降低石化原料需求。但现实是:自始至终,石化基塑料产量逐年递增。除非建立材料循环体系,否则趋势不会逆转。"
Mura英国工厂年处理约2.3万吨废物,类似Hydro-PRT工厂拟在德、美、新、日、韩建设(部分授权三菱和LG化学运营)。Mahon称英国工厂将成为关键技术试验场,指导未来工厂发展。
但IDTechEx认为化学回收仍属小众领域,预计到2034年各类化学回收年处理量将超1700万吨——虽较当前大幅增长,仍仅占庞大塑料废物的个位数百分比。
监管与争议
Kennedy指出,驱动热解和Hydro-PRT等化学回收投资的根本动力是法规。例如欧盟指令要求2030年所有塑料瓶含30%再生材料;另一法规要求接触敏感包装(食品和化妆品容器)2030年含10%再生材料(2040年或提至25%)。英国也对再生材料不足30%的塑料包装征税。
Neste化学回收技术商业化负责人Outi Teräs表示:"包装再生材料最低含量要求将推动化学回收需求,因极少塑料能通过机械回收达到所需品质。"
但"再生材料"的定义已成争议焦点。例如,若某炼油工艺混合50%化石油和50%废塑原料,业内通常采用"比例分配法"认定所有产品含50%再生材料。
部分化工企业采用"自由分配法"调节再生材料比例——理论上高价值产品可标注100%再生材料,低价值产品则标0%。ZWE和美国塑料公约等环保组织指斥此为欺诈。非盈利媒体ProPublica去年调查披露,多家制造商借此虚标包装再生材料含量。
英国政府2024年10月裁定禁止自由分配法,要求Mura等回收商采用更严格的"燃料豁免质量平衡法"——废塑制燃料不计入再生材料,其分子份额不可重新分配。Veillard称欧盟正考虑相同方式。
Veillard承认水热液化优于焚烧填埋:"我们严厉批评化学回收,但从未全盘否定。它有其作用——但绝对不应是首选方案。"Mahon表示英国定义方式符合Mura理念:"我们致力于最大限度循环利用,让几乎所有分子都用于新产品而非燃料。"
未来数年,批评者与支持者都将密切关注英国工厂——看其是接近这一宏伟目标,还是沦为塑料回收未竟理想长列中的新成员。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