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做为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中国聚合物网www.polymer.cn”的新锐媒体,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苏州大学李刚教授课题组 Compos. ... ·  21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华南理工大学AM:提出“硅基无机胶水”策略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王双飞院士团队AFM:Janus非对称纤维素 ... ·  2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南科大丘龙斌课题组最新Angew:原位聚合诱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技

苏州大学李刚教授课题组 Compos. Sci. Technol.: 适用于数字医疗中不同微环境的自适应响应能力的柔性应变传感器

高分子科技  · 公众号  · 化学  · 2025-02-02 08:01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可穿戴应变传感器在医疗康养和运动保健等个人数字健康管理中的潜在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兴趣。皮肤-衣物微环境界面中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容易导致可穿戴传感设备的传感性能失真。因此,开发一种适用于不同微环境的自适应响应能力的柔性织物(ECGF)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使用聚多巴胺作为连接纤维和氧化石墨烯的桥梁,通过在纤维表面原位还原形成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层结构。使用等效电路对传感器的机电性能进行了仿真和分析。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具有快速响应(50 ms)、耐用性(>3000次循环)和透气性(762.07 g/m2 • h),有利于微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交换,在不同的温度水平(20.8°C - 44.9°C)和湿度水平(相对湿度:38% - 79%)下表现出稳定的传感性能,并成功用在个人数字健康的无线传感设备的集成监测演示,对于推进个人数字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202512日,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李刚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利用牛角瓜-氨纶弹性织物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制备的可穿戴柔性织物传感器件,适用于个人数字运动健康监测,该项研究为可穿戴个人健康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该项工作以“A Scalable Flexible Strain Sensor with Adaptive Response Capability to Varying Microenvironments for Digital Healthcare”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苏州大学硕士生刘竞舸和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张君泽为共同第一作者苏州大学李刚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作者还包括苏州大学硕士生刘静、李威强、沈宏强、王凌霄、丁宇琪,东华大学刘燕平教授、李毓陵教授,以及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教授。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司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随着人们对个人健康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可穿戴柔性传感器在健康监测和运动生活领域的应用潜力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皮肤与衣物之间的微环境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波动,常常导致传感器性能失真,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苏州大学李刚教授研究团队联合香港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发出一种基于牛角瓜纤维和氨纶/涤纶包覆纱线的柔性织物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以聚多巴胺为连接桥梁,将氧化石墨烯与纤维表面牢固结合,通过原位还原形成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层状结构。通过经纬交织设计,传感器的灵敏度易于调节。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快速响应(小于50毫秒)、高耐久性(超过3000次循环),在各种应变条件下均可以稳定地输出电信号。此外,该织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762.07 g/m²h),能够在20.8°C44.9°C的温度范围以及38%79%相对湿度的微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传感性能。团队还展示了基于该传感器的无线健康监测设备,可以应用于各种运动监测,并通过智能手机实时接收显示,为智能纺织品在个人数字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摘要图:ECGF传感器示意图,机电性能测试及运动信号监测


1. ECGF传感器的制备流程和表面形貌


2. ECGF传感器的力学、电学和穿戴舒适性表征


3. ECGF传感器的传感原理和性能测试


4. ECGF传感器在微环境温湿度变化过程中的稳定性能测试


5ECGF传感器对个人物理运动信号监测的可行性验证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该团队开发的ECGF传感器具有优良的服用舒适性能、传感稳定性、对微环境变化稳定性和户外运动监测可行性;该项工作是团队近期在健康功能纺织纤维材料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90 (2024) 151827.SusMat, 2024, 4(4): e207.)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ompscitech.2025.111034 


论文第一/通讯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刘竞舸,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及其在功能性智能纺织品中的应用。


李刚,教授,博导,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助理。江苏省第十五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侨联青年委员会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江苏校友会副会长。东华大学硕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美国塔夫茨大学访问学者(合作导师:美国工程院David Kaplan院士)。长期在丝蛋白生物材料、医用和智能健康纺织材料等多领域展开跨学科研究。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30余项,曾获2024年度中国丝绸领域十大科技成果、202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专利奖、2022年江苏省十大行业优秀成果奖、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指导老师、“香港首届创新大赛”冠军等荣誉。已授权国内外专利50余件。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智能仿生生物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和“霍英东”科教奖评审专家、Journal of Fiber Bioengineering Informatics副主编、《产业用纺织品》编委、《丝绸》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等杂志编委(https://web.suda.edu.cn/tcligang)。


相关进展

苏大李刚教授、牛津大学Kaili Chen博士合作 JMST:人工血管研究进展

苏大李刚教授、塔夫茨大学Ying Chen教授/David Kaplan院士 AFM:人工培养肉 - 食品行业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苏大李刚、中山大六院黄丹丹/郅敏 IJBM:丝素蛋白搭载CUR/5-ASA双药肛瘘支架

苏州大学李刚教授课题组 Appl. Surf. Sci.: 兼具抗菌和防蛀功能的羊毛织物

牛津大学刘泽堃博士/苏州大学李刚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徐宾刚教授SusMat综述:使用可持续纤维基可穿戴应变传感器革新数字医疗网络

曼彻斯特大学李加深团队、牛津大学刘泽堃博士 JMST: 用于热管理和电磁干扰屏蔽的柔性、透气且增强的超薄Cu/PLLA多孔纤维膜

苏大李刚教授、英国曼大李翼教授、帝国理工陈凯丽博士 CEJ: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水下可穿戴应变传感器

苏大李刚、余嘉/港理大赵泽宇 Int. J. Biol. Macromol.:伤口修复生物大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苏大李刚、余嘉和苏大附属独墅湖医院张喜成合作 Int. J. Biol. Macromol.: 蚕丝织物复合增强人工心脏瓣膜

苏大李刚、郑兆柱和苏大附一院李峰合作 ACS BSE: 丝素蛋白基药物缓释功能输尿管支架

苏大李刚教授、英国曼大李翼教授和牛津大学刘泽堃博士合作 AFMs: 牛角瓜纤维基可穿戴柔性应变传感器

苏大李刚教授、英国曼大李翼教授和牛津大学刘泽堃博士合作 CEJ: 可穿戴耐湿热变化的蚕丝负响应型应变传感器

苏大李刚教授/王晓沁教授/塔夫茨大学David Kaplan院士团队Acta Biomater.: 蚕丝/镁丝复合编织神经导管

苏州大学李刚教授/王晓沁教授/余嘉副教授团队ACS AMI: 天然长效抗菌/抗炎蚕丝医用缝合线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