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个乐坛,恐怕再也找不出一个像Beyond的乐队,他们凭借着不死的
音乐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们的歌,唱家国情怀,唱和平与爱,唱奋斗与理想,唱精神与信仰……无数人听着他们的歌长大,唱着他们的歌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你知道那些歌曲创作的背景吗?了解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读懂黄家驹,读懂Beyond。
《大地》
这首歌是
Beyond
的成名之作,歌词含蓄地表达了像大地一样浑厚的父爱,同时也反映了两岸的关系,抒发了Beyond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地》原本打算叫《长江》,就像流水从青藏高原贯穿整个神州大地流到大海,是中国人的命脉。这首歌以父爱写大爱,意境得以升华。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
这刻在望着父亲笑容时
竟不知不觉的无言
让日落暮色渗满泪眼
《
长城
》
这首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历史沧桑的唏嘘。黄家驹曾说,写此歌是要“描写中国人一贯的民族意识”。长城,它是强权暴政下的产物,是牺牲了无数血肉之躯筑成的,然而后人大多只会以它为荣,无视值得反思之处。歌词是借物描写这种民族思想和境况,并借古讽今,并非只是写长城和远古的中国。
无冕的身躯
忘我的思想
还有显赫的破墙
谁也冲不开
谁也抛不低
谁要一生流离浪荡
《
昔日舞曲
》
Beyond乐队成立之初,黄家驹生活得很拮据,有一天他拿着吉他路过天桥时,有个乞丐拉住了他的吉他,黄家驹表示自己没钱。那个乞丐说自己并不是要钱,他向黄家驹诉说了昔日的理想,过去从事的事业、奋斗的历程以及历经的辉煌。乞丐的话让黄家驹感慨颇深,并激励了年轻的他。
1987年,黄家驹写下了这首《昔日舞曲》,以纪念那个乞丐与他的谈话,表达对音乐理想的不懈追求。
像幻觉 欢笑声 哼出那
曾试过 往昔日 的舞曲
热烈地共舞于街中
再去作已失的放纵
到处有我的往日梦
浪漫在热舞中
《光辉岁月》
1990年,Beyond远赴肯尼亚,亲眼目睹了非洲人民因为战争和灾荒而遭受的苦难生活。回到香港以后,黄家驹读到了黑人第一领袖曼德拉被困狱中的故事,被深深感动了。为了表达对曼德拉的敬意,黄家驹创作了这首歌曲,并呼吁世界和平,消灭种族歧视。
在他生命里
仿佛带点唏嘘
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
是一生奉献 肤色斗争中
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
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
《AMANI》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不久,黄家驹从各类文章影像资料中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意在提醒人们和平要靠自己来争取,呼吁人们资助非洲难民儿童。“AMANI”意为和平。这首歌影响非常深远,每次乐队在现场演绎时,都是全场大合唱。
无助与冰冻的眼睛
流泪看天际带悲愤
是控诉战争到最后
伤痛是儿童
我向世界呼叫
《不再犹豫》
这首歌出自专辑《犹豫》,是一首励志歌曲,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不畏艰难达成梦想,也表现了对音乐理想的坚持。Beyond从非洲探访难民回到香港后,黄家驹根据当地人的苦难经历创作了专辑《犹豫》,正好东方电影出品有限公司邀请Beyond拍摄自传式电影《莫欺少年穷》,专辑中的单曲《不再犹豫》就顺理成章地被选为了主题曲,恰好又很符合影片的主题。
问句天几高 心中志比天更高
自信打不死的心态活到老
我有我心底故事
亲手写上每段得失乐与悲与梦儿
《
海阔天空
》
1992年,Beyond将事业发展重心移至日本,但是由于日本对于音乐制作上的严格要求,加上语言不通,Beyond的发展之路走得非常艰辛。1993年5月底,Beyond从日本返回到了香港,这一年也正值Beyond成立十周年,于是黄家驹写下了这首《海阔天空》,记录了Beyond十年沉浮,有意气风发,有疲惫艰辛,有无可奈何,但都奋战不懈。同时也表达了黄家驹内心深处对香港乐坛的挣扎和失望。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 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情人》
虽然歌名是《情人》,但写的却不是男女之情。还有很多人以为是黄家驹写给歌迷的,其实也不是。《情人》的填词人刘卓辉曾在《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一书中说过,
《情人》
是通过写分隔异地的感情来谈家国之情。
它将内地和香港比作一对情人
,歌词中的“墙”隐喻地域和文化差异,好似一堵阻隔之墙,
营造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