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被金钱与物质绑架,以物喜以己悲,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以命博钱。这种状态,轻则使人抑郁,生活质量下降,重则导致折寿短命。
洛克菲勒曾经也是这样,长期以来每一天都是在极度劳累中度过的。只要工作起来,他常常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有时候甚至会两天两夜不睡觉。
在他的事业达到高峰的时候,身体却突然垮了。医生诊断出他患有心脑血管病和其他多种慢性疾病。医生表示无药可救,最乐观的估计,洛克菲勒活不过48岁。
一天,公司需要派人去非洲考察。洛克菲勒决定亲自去,于是便带着随从去了非洲。
正是这次非洲之旅,改变了他的下半生。
在路上,他们的车陷入了泥坑中。洛克菲勒和当地的导游去寻找帮助。他们走进了附近一个村庄,发现那里的人都在休息。
洛克菲勒表示,只要能帮他把车弄出来,就给他们很多钱。
没想到,那些人拒绝了。导游告诉洛克菲勒,原来,当地人认为当时是冬天,所以不要钱。洛克菲勒不明白冬天和钱有什么关系。
导游解释说,这里的人非常信仰大自然的规律,认为,既然庄稼是春种、夏耕、秋收、冬藏,那么人类也应该是这样。春天要开始种庄稼,做打猎的准备;夏天要侍弄庄稼;秋天开始收割庄稼,打猎;到了冬天,他们就不再出去干活了,一边把多余的生活物质分享给其他缺乏的人,一边享受闲逸生活。
洛克菲勒有些鄙夷地说:“难怪他们不会成为富人。要做富人,一定要努力,要勤奋。无论是春天,还是冬天,都要辛勤工作。”
当地居民听了翻译,鄙夷地看了洛克菲勒一眼,说了一段话。导游告诉洛克菲勒,他们觉得他为了钱,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放弃了很多体验人生的机会。
他们的一生由很多个春夏秋冬组成,而洛克菲勒的一生只有一个春夏秋冬。
他们还警告洛克菲勒,如果再不改变人生态度,恐怕连体验第二个春天的机会都没有了。
洛克菲勒深受震撼。
他回顾前半生:年少如同春天,边上学边做点小生意,是人生的预备阶段;青年如同夏天,白手起家开始创业;中年如同秋天,硕果累累,成为了美国首富;现在,他就要进入冬天了,他还有机会看到第二个春天吗?
这次非洲之行让洛克菲勒决定换一种活法。
我怀疑上述故事是后人杜撰的。不过,洛克菲勒后来的转变是真实的,也实践了这个故事所说出的道理。
我在真业心学理论中也曾探讨过类似的道理,可以用来作这个故事的一种解释:
人生的最大价值,不是赚钱;以赚钱为目的的事业都是伪业,它会牺牲与吞噬作为手段的他人利益和自已人生中真正有意义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