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山流水的心语屋  ·  东拉西扯:证明丈夫“举”或“不举”,竟然要众 ... ·  19 小时前  
高山流水的心语屋  ·  东拉西扯:证明丈夫“举”或“不举”,竟然要众 ... ·  19 小时前  
CZ老乡俱乐部  ·  山西一机场正式升级!山西省第二大机场! ·  3 天前  
解放日报  ·  喻军:朱自清的三个站点 | 睡前分享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招募 | 读懂中国的第一站,为什么是殷墟?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4-06-08 12:00

正文

在安阳殷墟博物馆里的一片甲骨上,藏着一个三千年前的“小心思”: 子其疫,弜往学。
说的是殷商时一位“王子”生病但又不敢旷课,所以通过占卜来询问:“王子生病了,不去上学可以吗?”
这位“王子”大概也和现代的年轻人一样,遇事不决,也想要预知未来,向命运索要答案。
▲安阳殷墟博物馆内 ,展陈着大量甲骨文
当甲骨文的灰尘被掸去,我们看见,古人也曾和我们一样迷茫无助。 祭祀、气候、收成、战争、出行,商人从占卜中得知祸福,决定行止。 在如今出土的约16万块甲骨碎片中,我们可以通过已认清的约1500多字,还原出商人丰满的日常。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历史,上下五千年。
看中国,殷墟是绕不开的一站。
三联中读七周年知识大会开放报名
▼在殷墟,和我们一起看中国▼
1928年,当考古学家董作宾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挖下了第一铲,沉睡了3000多年的殷商王朝被唤醒。宫殿的巍峨、王陵的庄严、甲骨文的神秘、青铜器的瑰丽,这些惊世发现犹如星辰般闪耀,直接印证了古史中“商”王朝的辉煌存在。这一刻,中国的信史得以跨越千年的迷雾,向更为深远的时空延伸。
“为殷先人,有册有典”。在殷墟,我们从甲骨中确认文脉的起源。 从《诗经》《楚辞》到《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从《尚书》《论语》到《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再到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皆自甲骨文中一脉相承。也正是这套世界上唯一没有“死亡”的古老文字,才得以将数千年来祖先的情感、思想、经验一代代存续。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青铜器内的 “亚长”牛尊
殷墟,也是中国人打开商王朝青铜文明的一扇大门。
看过幽绿刚劲的亚长牛尊,才懂了中国人何以用青铜来命名这个时代;
见过“青铜器之王”司母戊鼎,才明白中国何以有被称作礼仪之邦的底气。
作为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一部殷墟发掘史,就是半部中国考古史。一代代考古人在殷墟走过百年,让中国人站在博物馆前,得以听见数千年前文明的回响,也让世界亲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
但走在殷墟之上,面对只被挖掘了5%的遗址,我们要如何调动我们的想象力,去让深埋地下的“大邑商”,重新竖起历史的骨架,横陈千年的生活变迁?
▲商代青铜器鸮卣,展于殷墟博物馆新馆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从《三联生活周刊》到三联中读知识课,三联一直深耕文博领域,探听文明的心跳,挖掘历史的新意义。
从《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到 《博物 馆观看之道 》再到《这就是中国古建筑》 ,三联中读在追寻文明现场的道路上,前行了7年。良渚、二里头、三星堆、玛雅、埃及、孟加拉……千年世界文明的奥秘,就在一个个现场里。

<

每年固定举办的知识大会,我们也不停地 穿梭于过去、当下和未来,为生活寻找理想方案。

在成立7周年之际,三联中读决定:联合殷墟博物馆,邀请你一起重返文明现场,从殷墟,看中国。

我们邀请辛德勇、郑岩、耿朔、唐际根、李硕、李晓阳、高大伦、岳占伟、赵清荣等来自考古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和博物馆馆长,展开三场主题对谈,从宏观的大历史视野到微观的考古发现,带我们揭开商王朝的神秘面纱,读懂中国的文明密码。

2024年三联中读七周年知识大会将于6月15日(周六)13:30—17:00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举办,欢迎各位与我们相会。


报名方式:点击下图或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小程序,点击顶部图片即可进行报名。


现场虚席以待

▼立即报名,感受千年前的魅力▼



访古寻踪:中华文明的观看之道

辛德勇×郑岩×耿朔×贾冬婷




近年来,打卡博物馆几乎成为了人们走进一座城市的方式。


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无语菩萨”、三星堆遗址的“陶猪”、殷墟博物馆中的“愤怒的小鸟”……一方面,人们遵从自己直观的视觉感受,穿越时空,跟文物们进行着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另一方面,也有观众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站在文物面前“看不懂”。


逛博物馆,看不懂就是白看了吗?文物又该如何欣赏、如何观看?


我们特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辛德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郑岩 和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耿朔 ,并由三联中读&三联人文城市执行总编辑 贾冬婷 担当主持,为我们带来“文明现场的观看之道”:


“为了博物馆奔赴一座城”,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爱上了逛博物馆?
博物馆、遗产地这些文明现场,有着与史书文献怎样不一样的温度?
考古人讲究物证,学美术史的更关注视觉语言,普通人可以带着怎样的视角进入中国古代历史?

……

走进伟大的商王朝:

解谜甲骨文、青铜器背后的文明密码

李硕×唐际根×李晓阳×曾焱




“也许,我们至今也还难以完全了解我们自己。考古,就犹如一面深埋地下的镜子,倒映出我们陌生的形象。”


在青年历史学者李硕《翦商》的开头,曾复原过一场殷商晚期的人祭仪式,展现出了商朝少有人知的残暴血腥的“暗黑面”。


当我们从殷墟琳琅满目的青铜器、甲骨文、玉器、陶器前走过,我们一边惊叹于商朝最狞厉的纹样里藏着最童稚的美感,站在“人头甗”前,我们又会对那些被献祭的生命深深哀叹。


商文明,是文明还是野蛮?

商文明,又何以称为“伟大”?


本场将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曾焱 主持,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翦商》作者 李硕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考古队前考古队长 唐际根 和安阳文物局局长 李晓阳 ,带我们从微观到宏观,全面认识商王朝:


为什么商人如此沉迷甲骨占卜?
商文明人祭、人殉传统,跟商人的整体信仰体系有何关系?这种现象,是否是人类文明发展前期的普遍现象?
如何从一个宏观的大历史视野之下,全面地认知商文明?商文明伟大在哪里?
甲骨文的文字系统、青铜器所承载的礼制,对于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有着怎样的价值?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