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前注
本文删减版(因考虑到受众是初高中学生的原因)原发于《课堂内外》杂志2017年9月刊,现完整版刊于本人专栏,请大家支持正版杂志,如无许可,请勿转发。
再多说两句。一方面。科普难写,每句话都要引文出处,这点上,编辑妹子比我辛苦,专业单词不懂就紧咬不放,我很紧张哇!另一方面。话说,国内还是有不少同僚热心科普事业,甚是欣慰,没有这些“邀请撰文”,我都怀疑专栏写了3年到底有没有继续的价值。
题图
“职业病之父”:帕西瓦尔·波特(Percivall Pott,1714-1788)。
正文
起初,并“没有”什么职业病,只是当人们发现特定的人要容易得某一种疾病,于是人们自然开始思考:这些人和那些病之间是否有关系?他们和它们为什么总是相伴相随呢?关注这些问题的人当中不乏医学界的有心人士,帕西瓦尔·波特(Percivall Pott,1714-1788)就是这样一个人。
帕西瓦尔·波特,英国18世纪著名的外科医生,被誉为现代骨科学之父。波特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甚佳,不论贫富,求诊者总能从他这里获得最好的治疗。所谓“好人有好报”,机会总是留给有善念的人,波特这样公平的行医准则,给了他一个接触各色病人的机会,这些病人的种种特点沉淀在他的脑海中,只等灵犀一闪。
我们不妨回到18世纪的英国,看看有哪些时代特征浓烈的职业。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期,城市居民比之前任何时候更多地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由此可以燃烧煤炭取暖的壁炉被发明了出来,为了使壁炉燃烧充分,“烟囱”也随之成为了房屋的必要结构(1),于是这催生了一种特殊职业——扫烟囱!(请参见下图)
在求治于波特的患者中,就有不少扫烟囱的年轻工人,让波特觉得奇怪的是,这些年轻人的求诊原因都是“难言之隐”——都是阴囊肿痛乃至于溃烂。这很奇怪,要说,阴囊不适在一般人群中是相对少见的症状,在年轻人更是罕见,但现在却如此集中地出现在扫烟囱的年轻工人群体中,这道不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嘛?
作为外科医生的波特,在为这些扫烟囱工人施行手术后,对病理标本进行了考察,他的记录表明,这些工人得的都是阴囊癌——一种确确实实的罕见肿瘤,波特在他后续发表的文章中写道:“通过手术发现,在患者阴囊的病灶上沉淀着大量的烟油…我认为…这和扫烟囱这个工作密切相关,虽然目前缺乏可靠证据(证明烟油和阴囊肿瘤有关),但是考虑到本病的发生如此‘青睐’这些工人,把它称为‘
扫烟囱人癌(Chimney Sweepers' Carcinoma)
’是可行的…”(2)。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波特的描述有些简陋,证据更是不充分。但是放在200多年前,确实是他第一个指出扫烟囱的职业环境与疾病可能存在联系,这一观点实际上为后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要知道,在现代医学中,“职业病”正是一组和职业环境因素相关的疾病,是帕西瓦尔·波特奠定了职业病研究的方法论框架。
波特去世后200年,也就是1990年代初,研究证实了他的推测:烟油确实是“扫烟囱人癌”的直接致病因素(3)。
波特的开创性描述其实还有另一层意义,即间接推动了1788年英国“
扫烟囱工人法案
”的颁布(3),这一法规要求雇主必须采取保护措施以避免工人沾染烟油,同时它还鼓励采用新技术来清洁烟囱。是“扫烟囱工人法案”拉开了“职业保护”之幕,迄今各国的《劳动法》中都留下了它的印记:
保护职员免受环境因素之害
。
上文说到,波特首次阐述职业环境与某些疾病可能存在关系之时,正是工业革命轰轰烈烈之际,新行业层出不穷,职业病魅影已缓缓而起,只是很多人不以为意而已。
烟油是一种典型化学品,外形和气味很特殊,当他满布于病灶周围时,还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它是不是和疾病有关”的疑问的,但是绝非所有危险因素都那么高调、有形、有色、有味绝非常态,更常见的反而是伤人于无形的一些职业病风险因素。
20世纪初,当美国的涂料工厂中爆发性出现大量颌骨坏死病例时(4,5),由于症状类似,人们一度以为是早些年“火柴女孩病(Matchgirls’Disease)”再现——一种火柴制造厂女工因长期接触火柴原料白磷所致的职业病。但是问题在,涂料工厂中可没有白磷!
所以,到底是怎么回事?
“镭”被居里夫人发现于1898年,没几年,工业界就发现了这种“新”元素的价值,它可以使涂料发出夜光,现在我们知道,这其实是镭放射性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只是那时候人们还刚刚接触“
放射性
”,对它无色无味无形背后的巨大杀伤力认知不足。
居里夫人曾被镭灼伤过,结合这一案例,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镭,有人提出,涂料工厂的爆发性颌骨坏死可能就是镭相关的一种疾病,采取隔离措施应当能有效遏制病情,这一建议被实践之后,不久“镭中毒”现象(表现为颌骨坏死)果然得到了有效遏制(6)。
还有其他一些职业风险因素。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当大型机器开始进入工作环境之后,
噪音
开始出现了。噪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它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不可逆地损伤而致聋,在职业病领域,称之为噪音聋(7)。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职业环境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相应地危害因素也更加五花八门,比如,现代社会出现了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坐班白领,对他们而言,长期伏案工作,腰颈椎难免受损致病,严格上来说,这算是新一代的职业病!(但是我不知道痔疮算不算,长期坐着…)
有职业病,自然有职业病防护,事实上,职业病防护几乎是在职业病被定义的那一刻诞生的。不知读者们是否还记得上文,波特对扫烟囱工人的研究推动了“扫烟囱人法案”的诞生?其中要求雇主为工人配备防护措施,这其实表达的正是职业病防护的朴素理念——找到环境危害因素,避免之,或者无可避免,帮助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