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类型
|
变更原则
|
变更建议
|
自体 CAR-T、TCR-T、TIL 、成体干细胞等产品
|
一般原则
|
√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研发理念和“基于风险变更”的研究设计原则,采用变更前后批次的头对头对比分析(head-to-head
or side-by-side comparison)和变更后批次与变更前历史批次数据的对比分析,通过工艺优化持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证明变更不对产品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
当药学可比性研究数据显示变更前、后产品的质量属性存在差异,且基于现有科学认知认为该差异可能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有潜在影响,或者评估认为药学变更存在较大风险或不确定性时,需要进行非临床试验和/或临床的桥接研究。
|
生产场地、生产线(生产模块)、生产频次的变更(工艺不变)
|
“镜像”增加
符合cGMP要求,且在厂房布局、质量管 理体系不变的前提下
|
√
需充分评估新增生产场地或生产线后的生产环境、公共设施、生产人员、分析检测人员及设备等是否满足生产的需求。场地变更后需在新的生产厂房进行无菌工艺模拟验证,并根据生产模式,设计合理批次的生产研究,确认或/和验证其是否可正常运行并稳健地生产出质量符合标准的样品,并对场地变更前后的样品开展充分的可比性研究。
√
根据产品所处阶段合理开展产能验证研究。验证条件应根 据产品生产模式、厂房布局和工艺特点,尽可能模拟扩大产能后不同生产区域或操作间同时段的相同或不同工序的最差生产条件(建议重点关注人员干预多、混淆风险大、产品暴露或复杂工序等操作步骤)。
|
增加生产频次以扩大产能
|
√
需首先结合生产经验和工艺特点等评估生产频次变更的合理性以及增加生产频次可能引入的风险。
√
评估时建议分析既往生产偏差是否与生产频次相关,如有,需进行相应的整改和优化。重点评估生产环境、公共设施、生产人员、分析检测人员及设备、清场/清洁/消毒(或灭菌)程序等,以及其他辅助功能的适配性,并结合生产经验、历史数据以及无菌工艺模拟验证等综合分析,拟定产能验证方案,开展产能确认研究。
√
以产能确认研究的生产频次为基础,结合厂房布局和工艺特点等,充分评估最差排产情况和极端条件下生产人员、QC 检测能力、设施设备等实际情况,综合拟定产能。
√
建议重点关注复杂操作步骤等在相同生产区域或操作间的同时段生产过程中出现混淆、污染、交叉污染等的风险。考虑到不同产品的生产模式存在差异,建议申请人/持有人开展 研究前与监管机构进行沟通交流。
|
生产场地、生产线的变更(工艺改变)
|
在生产场地、生产线变更的同时变更生产工艺,如改变
细胞培养操作,改变培养基组分
|
√
励申进行全面的可比性研究,通过工艺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合理安排变更计划,积累工艺和产品相关知识,深入探索工艺变
更对
CAR-T 产品质量的影响。
√
对于变更工艺步骤,建议开展针对性的取样检验和研究。例如可以增加连续取样频次,基于对工艺过程的理解,开展适宜的工艺性能监测。也可以通过开展扩展的检验分析或采用更精确的检验方法,细化对变更后中间产物和产品的质量属性的研究,以加强对生产过程的风险管控等。
√
场地变更如伴随工艺改变,建议结合产品研发阶段、场地变更前生产和临床使用等情况,基于变更事项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等影响的程度进行评估。
√
对于变更生产用原材料,开展变更研究。研究时建议纳入多个代表性批次,关注对比项
目的全面性、预设可比性验收标准的合理性、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检测结果分析
的客观性等。研究结果应证明变更后的工艺能稳健地生产出符合质
量标准的
CAR-T 产品。
|
基因修饰系统变更
|
慢病毒载体工艺变更
|
√
如变更的风险较高,建议开展完整的病毒载体工艺、质量和稳定性可比性研究。如经评估病毒载体工艺变更可能影响
CAR-T 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时,需开展病毒载体可比性研究和 CAR-T 细胞可比性研究。
√
病毒载体质量可比性研究除了放行检测项目的对比外,还需要结合变更事项(包括质粒、宿主细胞等)进行风险综合分析,必要时开展扩展的质量属性的对比。例如,可能需关注病毒载体生产过程中外源因子污染情况、病毒载体的全基因组序列、病毒载体纯度、转导效率、工艺相关杂质和载体相关杂质等有无变化。研究中建议结合变更事项和风险评估结果等综合考虑开展头对头可比性研究和/或与历史批次载体数据的对比研究,采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设定合理的病毒载体分析可比性研究验收标准。
√
当可能影响载体的纯度、杂质水平和生物学活性等方面,进而影响 CAR-T 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时,需要在 CAR-T 细胞水平开展可比性研究,建议纳入变更前后的多个代表性病毒载体批次。建议采用等分血(即相同供者细胞一分为二)进行多个CAR-T 产品批次的生产,开展配对可比性研究,关注采用变更前、后病毒载体生产的 CAR-T 细胞的质量差异。需要对比的细胞产品关键的质量属性可能包括细胞活率、转导效率、载体拷贝数、CAR 基因表达水平、生物学活性、复制型病毒等。如有,可结合 CAR-T 临床批次或工艺验证批次数据,并根据统计分析拟定合理的 CAR-T 分析可比性验收标准。
√
如病毒载体通过委托生产或购买获得,需做好变更的研究计划,并通过与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等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
确证性临床试验开展后,包括上市后阶段,如确需发生病毒载体工艺重大变更,经变更研究或评估认为风险较大时,需要开展体内桥接研究。
|
慢病毒载体包装用质粒变更
|
√
如果所用质粒序列发生变更,需要根据 CAR 序列(CAR 氨基酸序列变化的情况除外)和其他元件序列的具体变化情况综合评估。
如果抗生素抗性、调控元件、增强子、启动子等元件序列发生变化,可根据序列是否包装进入病毒载体基因组、对转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等评估序列变更对病毒载体以及细胞终产品质量的影响。
如改变的序列不包装进入病毒载体基因组,且对转基因表达影响较小,建议开展慢病毒载体可比性研究,结合病毒载体的可比性研究
结果综合评估,拟定CAR-T 产品的可比性研究方案。
如改变的序列
进入慢病毒载体基因组,建议开展慢病毒载体和
CAR-T 产品的可比性研究。
经可比性研究或评估认为风险较大时,需要开展体内桥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可与药审中心沟通交流。
考虑到 CAR 元件是影 响 CAR-T 细胞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元件,如果 CAR 元件的氨基 酸序列改变,建议与药审中心沟通交流后按照新产品进行研究与申报。
√
如质粒序列不变,仅发生质粒生产工艺变更,建议结合具体工艺变更事项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变更前后质粒质量的变化。
当变更后质粒的纯度和杂质水平变化较大时(例如超螺旋比例、残留宿主 DNA 等),建议开展慢病毒载体工艺和质量可比性研究,分析质粒工艺变更对慢病毒载体工艺及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如质粒变更对慢
病毒载体质量影响较大,应进一步开展
CAR-T 细胞可比性研究。
|
血清、磁珠、培养基等关键原材料变更
|
鼓励采用化学成分确定的原材料替代人源/动物源性原材料,或替代使用质量控制等级更高的生产用原材 料
|
√
生产用原材料:可结合原材料的类型,变更的具体情况以及原材料在CAR-T 产品工艺中的作用开展相应研究。如果原材料生产场地转移、生产工艺变更等,应提供相关支持性数据,证明变更前后原材料质量具有可比性,各质量指标均在可比性研究接受标准范围内。
√
重组表达生产的原材料:参考 ICH Q5E等生物制品变更指南开展,研究时建议重点关注原材料变更前后的成分、纯度、杂质和生物学活性等方面的变化。
√
如果对CAR-T 产品的细胞组成、生物学活性等质量属性有潜在影响,进而影响到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开展 CAR-T 细胞的可比性研究。考虑到供者细胞的个体化差异和统计学分析的效力(statistical power)等,对于临床试验期间的变更,建议采用变更前后的多个批次原材料,采用等分血生产多个批次 CAR-T 产品进行可比性研究。结合 CAR-T 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分析结果等,研究原材料变更对 CAR-T 产品生产工艺性能和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说明变更前后原材料的等效性。
√
细胞因子用量改变、培养基成分改变等变更,建议进行全面的可比性研究,以评估可能影响终产品细胞组成和生物学活性等:除了在线控制测试和放行测试外,应纳入 CAR-T产品扩展的质量属性的对比分析,开展稳定性对比研究。
√
供者细胞采集过程变更:建议明确供者细胞采集、保存和运输的流程、步骤及参数的变化,分析可能对产品产生影响的操作步骤,说明不同的采集过程可能对起始细胞质量、产品质量和可比性研究的影响。
|
制剂处方变更
|
主要是剂型(冻存/新鲜)、制剂规格和辅料(冷冻保护剂、细胞保存液等)的改变,原则上不应对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
|
√
开展制剂处方的对比研究,提供新的制剂处方确定的依据,包括辅料(如细胞保存液)的药学研究数据、安全性数据、证明性资料以及制剂处方研究、稳定性研究等数据。
√
仅变更或增加新的供应商,需进行变更前后辅料的质量对比分析,变更后的辅料安全级别和质量标准不应低于变更前辅料。
√
更换细胞保存液的种类时,需结合变更前后细胞制剂批次的工艺控制和实际放行数据说明细胞保存液选用的合理性。同时应开展变更前后制剂的质量可比性和稳定性可比性研究。制剂处方变更后,需要开展与内包材、输液装置等的相容性评估或研究;需依据长期贮存条件下产品实时稳定性研究数据,确定变更后制剂的有效期。
√
当研究数据不足以确定可比性时,或者辅料种类变更引入较高风险时,应进一步开展非临床和/或临床的桥接研究。
|
贮藏、运输和使用条件的变更
|
需根据变更事项开展对应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和稳定性可比性研究
|
√
可能对产品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例如贮藏和运输温度改变):建议采用同材质包装容器开展代表性批次长期、加速、运输及使用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项目的全面比对分析,考察条件应能代表实际最差条件。如评估认为具体变更事项对产品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例如仅改变产品次级包装不改变贮藏、运输温度),依据完整的温度记录等相关数据可减免部分稳定性研究。如涉及运输条件的改变,应开展相应的运输验证研究。
√
鼓励开展合理的加速稳定性对比研究,分析变更前后产品降解特征等方面的变化,阐明 CAR-T产品在极端条件下的降解特征和评估现有分析方法对降解产物的检出水平,评估意外暴露于非预期储存运输条件下产品的质量。
√
如存在一批次样品或产品检测量不够况,可以采用多个批次互相补充研究的方式尽量最大整体呈现出样品或产品的稳定性性能。对于不满足检测量的一个批次可以基于已有相关和适宜的研究数据的支持适当减免一些稳定性考察项目(仅限于不随贮藏过程增
加风险的检测项目,如工艺相关杂质等)或适当减少检测频率,但是减免需要有依据且尽量与其他批次进行互补。如样品或产品足够,建议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稳定性研究中关注细胞活率、生物
学活性、CAR 阳性细胞数量等与安全和有效性相关的考察指标。如生产过程中存在暂停、放置等步骤,应对工艺中间产物开展稳定性研究。
√
延长 CAR-T 产品有效期:提供能够覆盖拟定效期的变更后制剂的长期稳定性研究数据,以支持全效期的批准。
|
分析方法变更
|
鼓励采用更适宜的分析方法并不断优化方法
|
√
分析方法优化/变更:对拟变更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确认或验证,对变更前、后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拟定分析方法与变更前方法等效或更优。应开展方法学桥接研究,建议使用新方法进行多个代表性批次产品的分析,并对方法变更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方法变更后相同样品的检测数据发生变化,需确认变更后方法的合理性,并评估是否需要修订质量标准。
√
检测场地变更:应开展方法学转移研究,需提前开展差异分析,制定方法学转移研究方案,应包括分析方法的操作细节、材料和仪器、使用的样品、预先制定的
验收标准等。对于流式细胞法,如有,可采用参考品进行不同检测场地的仪器校准,以保证仪器的一致性。完成转移后,可采用相同的样品在变更前后检测场地分别进行多次的检验,以确认检测方法等效性。
√
用于检测CAR 阳性率(如流式细胞法)和细胞数量等的分析方法,其变更可能对细胞给药剂量的计算产生影响,需要时,可通过调整剂量计算方式确保临床给药剂量的准确性。
√
生物学活性发生变更时,对其开展深入充分的研究,结合体内作用机制和方法学确认或验证研究等情况,合理选择与作用机制相关的方法作为放行检测方法。
|
质量标准项目和限度范围变更
|
不应导致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降低
|
√
通过研发数据的不断积累,探索产品质量和临床疗效的相关性,鼓励不断完善CAR-T 细胞的质量标准。
√
应具有充分的变更理由,以及支持性数据,包括变更前后多批次产品的质量研究数据、分析方法验证数据(包括对于参考品的研究数据)、稳定性研究数据以及人体临床批次数据等。
√
如涉及稳定性研究,修订后的标准还应适用于监测产品贮藏期间稳定性的变化情况,且产品的稳定性能够符合变更后标准限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