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浮躁的恶习
“躁”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浮”的意思是“漂流”。
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
“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
。
浮躁的人就像房顶上生长着的野草,植株高根底浅,无法抵御风雨的袭扰。现在的年轻人,甚至是一些中年人,他们做事常常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这便是浮躁的表现。
年轻的曾国藩在修行上功夫不深。他到了京城后,面对繁华的北京城,内心受不住煎熬,常常在夜晚降临时,与老乡同学一起吃喝玩乐。他父亲知道后,写信劝导他。
曾国藩在父亲的指责下,开始反省自己,他把自己的恶习记在日记里,并常常察看是否改掉了。他还给自己定下了“日课十二条”。其中有一条是“夜不出门”。
他的“日课十二条”里,还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静坐”,每日不拘时间,静坐一会,体会极静时“生阳来复之仁心”,内心里踏实安稳,如鼎镇住一般。
现在我们很多的人,在空闲时间里,都喜欢拿出手机来消磨时间,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反省自己,所以很难察觉到自己的恶习。
因此,我们不妨学学曾国藩,每天都静坐一会儿,体会在极静状态下内心的真实想法。
常怀察己心,
人生路上多一份保障。
改掉傲慢的恶习
曾国藩早年很浮躁,可以说是心高气傲,他30岁就进入了翰林院,并且仗着自己受皇帝提拔,又拜师军机大臣穆彰阿,所以他把鼻子翘的高高的。
儒学出生的曾国藩,对朝中的当官显贵们,更是在心底里瞧不起他们,常对他们摆出一副“高己卑人”的心态,无论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在情在理。
他的老乡同学和朋友发觉了他的“傲慢”,经常在私底下劝他这样做会得罪人的,一旦得罪位高权重的人,他的官帽就不保
了。
一开始曾国藩还约束着自己,但是当他官越做越大的时候,他的“傲慢”心又生出来了。
曾国藩回到湘乡老家创办团练时,是吏部左侍郎的官职,因团练搞得不错,朝廷赏给了他巡抚的官职,这个官职很大,一切地方官都要听从巡抚的调遣。
人一旦权大了,就开始飘了,曾国藩也一样。
他不顾一切的想把湘军做大做强,于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军制,改革触动了地方官员的饭碗,这下地方官不干了。
他们撕破脸皮跟曾国藩硬干起来,结合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把曾国藩公馆包围起来,要活捉他。
起初曾国藩仗着自己官大,觉得他们不敢把自己怎样,但是看到这阵势,吓得他急忙翻墙逃走。这事惊动了清政府,短短七天,曾国藩的巡抚职位就被革职了。
老人有言:
“吃一堑,长一智”。
经历此劫的曾国藩 ,反省一番后觉得自己做错了,带领湘军去了“衡阳”练兵。他写信给弟弟说: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
为了戒除“傲气”,曾国藩开始在“进德”和“修业”两件事上下功夫。“进德”是修品德,“修业”是读史、记日记的本领。
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不再高傲做事、傲气待人,而是俯下身来,从内到外修行自己,最终曾国藩戒掉了自己的傲气,成为晚清最后一位“道德楷模”。
改掉好色的恶习
曾国藩有一句座右铭叫: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只管耕耘”。
要说到这句话的来历,那就不得不提曾国藩好色的故事。当时曾国藩30岁进京做官,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