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
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通过有序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整合社会数据资源,引进具有技术服务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的大数据企业、机构和团队,进行数据产品开发生产、供需对接、流通交易,构建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自贸港数字经济的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为什么我们相爱,却无法一起生活? ·  20 小时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周喜安被查 ·  2 天前  
Kevin在纽约  ·  你觉得自己是个遵循传统的人吗?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

国家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合集(一)

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  · 公众号  ·  · 2024-11-28 14:37

正文

国家数据局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了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案例涉及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文明等领域,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和成效。从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发布,以供学习借鉴。

案例一:“剑网”行动强化网络版权保护

案例单位:国家版权局

当前,互联网领域版权问题日益突出,网络侵权盗版活动侵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制约了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国家版权局坚持营造良好网络版权生态,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版权市场环境,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网络版权保护。
国家版权局连续20年开展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聚焦垂直细分领域,先后针对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云存储、应用程序商店、电子商务平台等领域开展版权专项整治,不断强化网络版权监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推动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多维度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一是注重分类规范, 先后制定印发了《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关于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管理的通知》《关于规范网盘服务版权秩序的通知》《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对网络细分领域版权保护工作进行逐一明确。
二是注重分类监管, 将3029家大中型视频、文学、音乐、新闻网站平台等纳入版权重点监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推动网站平台完善版权管理制度,要求网站平台落实主体责任、主动下线无授权作品,先后公布重点作品预警名单98批、1291部热播热映作品,推动权利人方与网络服务商建立版权保护合作机制。
三是注重社会共治, 充分调动行业协会、企业、权利人版权保护积极性,推动各方成立各类版权保护联盟、建立版权合作保护机制,促进合理高效网络授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主、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网络版权保护新格局。
国家版权局以“剑网”专项行动为抓手,引导网络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2005年以来,查处网络侵权案件11545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1200余件,有力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维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效发挥了版权保护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作用,网络版权环境日益清朗,网络版权产业健康发展。
案例二: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案例单位: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

在传统贸易过程中,企业需要向海关、海事、边检、税务、外汇等多个部门提交重复的信息和单证,存在流程环节多、信息不透明、贸易成本高、通关效率低等问题,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也增加了监管执法成本。海关总署会同口岸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以下简称“单一窗口”)建设,全力打造跨境贸易“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外贸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图1 “单一窗口”金融服务
我国“单一窗口”是一项跨部门、跨地方、跨行业、跨关境的多跨协同系统工程,依托中央、地方两级电子口岸公共平台,打造全国一体化的“单一窗口”环境,实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与地区之间系统互联和数据交互。在此基础上,推动口岸相关业务整合、流程优化、入口统一、无纸办理,实现企业办事“一窗提交、一站办理、一口反馈”,进境船舶申报由企业最多跑9次到1次都不跑,150页纸质材料全取消;LNG返税企业申请、海关审核、财政审批、国库返税全流程线上协同办理,返税周期由3个月缩短到10天。
口岸监管部门依托“单一窗口”共享监管执法信息,协同监管更高效,进出口环节41种监管证件中,除3种保密等特殊情况外,其余全部实现联网核查、“一窗受理”。对接金融机构,创新“外贸+金融”服务,运用大数据建模分析为企业“精准画像”,有效解决金融机构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让经营规范信用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更容易、更快捷地获得优惠融资贷款,授信平均时间由“月”缩短到“分钟”,惠及39万家企业。对接物流机构,创新“通关+物流”服务,在广州、厦门等地试点建设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程“一站式”通关物流协同服务,空港进出口物流时间最多压缩70%—90%;在沈阳试点建设铁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铁路通关物流协同作业,场站作业效率提升50%。推进国际互联互通,与韩国、智利、欧盟等14个国家和经济体开展贸易单证电子信息交换。

图2 “单一窗口”口岸执法服务

截至目前,“单一窗口”已实现与30个部门的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建成上线了24大类基本服务功能,提供服务事项889项,基本实现口岸执法功能全覆盖,并持续向国际贸易全链条延伸。平台注册用户880万家,日申报业务量2600万票。

图3 “单一窗口”门户

案例三: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络

案例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
全球互联网由几万个不同的网络连接而成,网间互联互通成为实现互联网全球通达的重要基础。在我国,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公众互联网主要通过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以下简称骨干直联点)实现三网打通,满足用户在多种场景中的跨网通信需求。2013年之前,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设置骨干直联点,较好的满足了当时我国互联网发展需要。然而,随着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网间互联带宽不足、网间绕转等问题突出,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甚至影响到我国互联网产业的整体发展及我国在全球网络地位的提升。

图1 骨干直联点功能示意图

为有效解决骨干网网间流量疏导不畅、路由迂回等问题,更好的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与布局调整需求,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信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支撑产业发展、服务人民生活为总体目标,遵循网络发展客观规律,打造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络,通过有序增点、合理扩容、按需调度等方式持续优化网间通信质量,保障网间运行安全。

图2 骨干直联点网络整体布局(截至2023.12)

打破骨干直联点在京沪穗三地的传统布局,实施骨干网间架构重大调整,形成区域均衡的骨干直联点网络。2013年以来开展多轮次增设工作,形成高速互联、智能均衡、协同一体的骨干直联点网络,西部十省(区、市)跨网通信不再需要到北上广绕转,减少2000-8000公里的绕转距离,实现网间流量就近高效疏导。
创新工作组织模式,协同多方力量和资源,为骨干直联点建设和运行提供全方位保障。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地方通信管理局、基础电信企业、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等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清晰高效的工作界面,从顶层规划、政策支持、行业管理、技术论证等多个维度保障骨干直联点网络建设工作高效推进。

图3 网间平均时延优化趋势图

骨干直联点网络有力推动了全国互联网整体架构优化和性能提升,对增强人民幸福感、助力数字化转型、推动行业发展等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一是显著优化网间性能,新增骨干直联点后,全国平均网间时延较2013年优化56%、网间丢包率优化超过90%,极大改善了用户在浏览网页、在线购物、即时通信等多种场景下的用网体验。二是加快推动全国互联网内容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骨干直联点建成后增加本地出省方向,优化了本地网络结构,吸引更多互联网内容部署。据统计,重点网站信源占比排名前五名之外的其他地区,信源占比从2010年不足2成到2023年增加至6成多。三是有力支撑地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骨干直联点后,为贵州、内蒙古等地承接一线城市数据中心溢出需求、吸引互联网企业落地提供竞争优势,助力当地算力规模跃居全国前列。


案例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

案例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重要抓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为群众提供均等便利服务。

图1 市民群众刷社保卡乘坐公交车

近年来,全国“一卡通”应用体系初步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区域“一卡通”初具雏形,“同城待遇”探索逐步推开,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和应用模式。
一是管理制度创新,建立“法规规章+政府发文+技术标准+应用场景目录”四位一体制度,如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立法实现突破。二是工作机制创新,形成“工作专班+区域协同+全省统筹+部门联动”协同联动机制,如长三角、京津冀、川渝等成立工作专班。三是应用模式创新,拓展“卡码融合+卡网融合+卡端融合”三驾马车模式,探索与政务服务码等融合应用。四是平台支撑创新,强化“平台专区+整合共享+能力复用+数据赋能”纵横内外支撑能力,全面支撑跨地区、跨部门应用。五是服务水平创新,提供“快速申领+联办申领+同步申领+线上申领”高效便捷服务。六是宣传方式创新,开展“新闻发布会+惠民服务季+主题宣传+日常宣传”场景式沉浸式应用服务宣传。

图2 老年人持社保卡在养老食堂刷卡就餐

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持卡人数达13.85亿人,覆盖98.3%的人口,其中10.26亿人在手机中领用电子社保卡,2023年共提供电子社保卡服务151亿次,社会保障卡已成为国家民生服务的基础性载体。人社领域“全业务用卡”全面实现。群众持卡或者扫码即可快捷享受身份凭证用卡、缴费凭卡、工伤结算持卡、补贴待遇进卡等95项服务。民生服务“一卡通”场景日益丰富。电子社保卡为国家和28个省级政务服务平台提供登录及身份认证服务。各地普遍通过社会保障卡实现本地和跨省异地就医购药结算应用。30个省份的317个地市通过社会保障卡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28个省份的238个地市实现持卡乘坐公交地铁。30个省份的242个地市已开通凭卡公园入园、景区购票等,28个省份的242个地市已开通凭卡借阅图书、进博物馆/展览馆等。


案例五:构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

案例单位:自然资源部

自然资源部通过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打造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管理的总枢纽、数据资源和工具组件开放共享的总通道、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总门户,持续提升数据汇聚、治理与融合、多端场景敏捷构建等基础支撑和智能化应用能力,不断夯实数字中国时空底座。

图1 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总体架构

一是统筹规划,推动自然资源全面数字化转型。 编制印发《自然资源部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总体方案》,确立以安全保障和制度标准“两个体系”为保障,以自然资源“一张网”、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三个一”为基础支撑,构建底线守护、格局优化、绿色发展、权益维护四大主题应用场景的“234”自然资源数字化总体架构,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二是推进数据汇聚、治理与融合,构建全国统一的底图底数底线。 形成以三维实景测绘成果为基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背景,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为反映的自然资源现实状况的统一“底图”“底数”,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和国土空间规划等,为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行为的统一“底线”,持续补充完善用地、用矿、用海以及经济社会人口法人等数据,形成覆盖“地上地下、陆海统筹、三维立体、时空连续”的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要素体系。
三是深化应用,打造智能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平台从数据支撑平台为主向智能化协同化运行平台全面升级,探索构建智能化工具应用,建成道路交通项目智能选址、数据云质检等智能工具模块,推进自然资源行业大模型建设,初步建成耕地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不动产登记与房地产市场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形成纵向对下统筹管理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对上支撑业务场景应用,横向推动各地各单位共建共享自然资源“一张图”,共用算法、模型、知识、工具、场景等资源的良好数字生态。

图2 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

通过近十七年建设,自然资源部不断完善全域全周期数据资源体系,建成包含六大类246小类相关数据、1550个核心图层的从山顶到海洋、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的自然资源“一张图”,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国自然资源现实状况和国土空间格局。随着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中国等建设应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数字中国时空底座作用日益显现。




案例六:全国房屋建筑“数字身份证”

申报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种类多样,通过开展普查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对防灾减灾至关重要。然而,传统人工走访、线下填报的调查方式效率低、数据质量无法有效保证、信息更新不及时,亟需采取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实施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承灾体调查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国家“天地图”为基础地图,统筹制定技术规范、制备调查底图、开发在线调查软件系统,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成果,全国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

图1 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技术路线

一是优化底图制备。 以国家“天地图”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智能解译与人工反馈相结合的方式,高效制备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底图。部分解决了依赖传统人工遥感解译的工作效率低、房屋建筑底图的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实现了“半自动+人工”的生产、质检流程化的作业模式,不断优化作业过程,突破数据处理效率瓶颈,提高了30%的工作效率。
二是开发统一调查软件系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导开发了集数据采集、质检、抽样核查、审核汇交于一体的在线软件系统,采用部省两级部署,实现了普查工作的全流程在线管理。不仅提高了外业调查的效率,还通过自动化质检和抽样核查功能,确保了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是强化数据库建设与管理。 完成了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数据的调查成果归集与建库管理,摸清了全国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道路、桥梁及供水设施底数,创建了反映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承灾体位置、数量以及属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了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空间位置与属性信息的一一对应。

图2 房屋建筑底图制备成果叠加遥感影像示意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全系统260余万人完成全国城乡房屋建筑与市政设施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共组织绘制城乡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图斑6亿多个,共调查城乡房屋建筑3.54亿栋、总建筑面积1280亿平方米,共调查与防灾应急相关的市政道路23万条,市政桥梁9万座,供水管线44万条。通过普查首次构建了全国房屋建筑“数字档案”,为每栋建筑赋予“数字身份证”。同时,普查数据支撑下,制作了房屋建筑白模,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管理打造了坚实的“数字底座”,显著提升了抗震加固、安全管理、城市体检及更新的数据支撑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飞跃。
案例七:新型基础测绘数据生产服务体系

案例单位: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图中心

数字经济时代,海洋地理时空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在海洋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支撑作用。在面临众多发展机遇的同时,海洋地理时空数据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与其他生产要素耦合协同程度不高,产品服务种类不够丰富;二是服务与需求脱节,难以满足新业态、新场景需求;三是事业单位数据流通渠道匮乏,制约数据要素的价值发挥。


图1 海洋地理时空数据库

上海海图中心搭建高质量海洋时空基底,为数据要素保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是搭建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并持续更新全国最大的海洋地理时空数据库,搭好服务数字经济的高质量海洋时空基底,为数据要素保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汇集了全球海图数据、航行指南、全球航线,以及北斗数据、水文气象、航行通警告等全球数据,数据量约60T。二是构建全领域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海洋地理时空数据服务体系,搭建统一的中国海事时空数据底座平台,实现海洋地理时空数据的一体化供给、一站式服务。针对海事监管、船舶导航、港区治理等行业典型需求,开发了“海e行”APP、中国海事民用海图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数字智能应用产品,“海e行”APP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海上智能导航APP和北斗应用终端,中国海事民用海图服务平台被作为交通运输部海事监管、海上搜救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的官方用图。三是推动数据产品交易流通。研发数据产品“海情数知”,陆续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数据交易机构挂牌,是中央部委首个通过合法合规形式落地数据产品和服务的尝试,创新事业单位公共数据资产化路径探索。

图2 “1+1+N”海洋地理时空数据服务体系

平台建设以来,一是数链通达,助力涉海产业优本增效。向社会供应海图产品超400万年幅次,累计为10个省市、28个港口、数百家单位和企业提供海洋时空信息服务,节省财政资金重复开发费用7.5亿元。支撑海上风电、石油管道输送等国家级战略项目开发,降低电缆、管道事故发生,每年减少事故损失超亿元。二是数据入海,科技赋能提升公共服务。推进海上移动终端北斗导航规模化应用,“海e行”APP注册用户超180万,年调用北斗定位超百亿次。中国海事民用海图服务平台,服务40多家企业,5万多艘船只,20多个港口,20多万名船员,2023年调用量达百亿次。一系列智能应用为船舶和航运相关用户提供按需、实时、精准、安全、绿色的海洋地理时空数据服务,服务数据交换累计已超过20亿次。



案例八:数字孪生水利防汛抗旱“四预”建设

案例单位:水利部信息中心

近年来,伴随全球气候变暖,水旱灾害趋多趋频趋强趋广。加强灾害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是水旱灾害防御的关键。水利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推进数字孪生水利防汛抗旱“四预”建设,助力“四预”能力提升,支撑打赢现代化防汛抗旱主动战攻坚战。
水利部秉承“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原则,锚定“延长预见期与提高精准度有效统一”目标,统筹推进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初步构建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具有“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为水旱灾害防御、突发事件处置等提供有力支撑。

图1 水利业务“四预”技术框架

一是构建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夯实数据基础。 水利部汇集更新基础数据、监测数据、业务管理数据、跨行业共享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5大类数据资源,涉及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55类1600多万个水利对象;实时汇集“天基”23颗遥感卫星,“空基”2500架无人机,“地基”15.5万个报汛站点(8.2万个雨量站)、1.5万个视频监控点,初步形成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感知雨水情态势,以丰富数据支撑防汛抗旱“四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