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教育报  ·  世界第一!他才12岁 ·  3 天前  
Datawhale  ·  Datawhale公益组,帮孩子找到兴趣和热爱 ·  3 天前  
男孩派  ·  学习上瘾的孩子,都是“宠”出来的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为什么即使学生天天坐在教室,却还有那么多人不会听课?那是因为老师没有做这件事!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13 21:19

正文

欢迎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刊社出品的“好老师”微信,点击标题下方的“好老师”可以订阅哦!


为什么你的班级里有的学生入学不到一个月甚至不到一周,所有的老师都认识他,而有的学生已经二年级、三年级了,还有不止一个科任老师叫不出他的名字?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学生真的会听课吗?”,课堂上你的学生“关注”老师了吗?

参与互动了吗?


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崔慧娟认为:即使孩子们天天都在听课,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听课。


这不?崔慧娟老师用自己听课的状态,给她的学生做了个示范。


各位老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崔老师是怎么教孩子听课的吧!

“好老师”也是“好学生”

2016年11月3日至9日,我作为“大连金普新区首席、名师高级研修班”的一员,到上海市沪江进修学院脱产学习。

 

在这一周时间里,同样是在课堂上,我的身份发生了转变,由台上站着的老师,变成台下坐着的学生。

 

带着如何做一个“好学生”这样的课题,我用心转变角色,全身心投入“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随时与老师进行无声的交流,我的这种听课状态得到了所有授课专家的认同和回应,有一位专家,还奖励我一个U盘。

 

这个U盘给了我太多的启示,于是我回到学校,走进课堂,第一时间就和我的学生分享了U盘的故事。

 

“你会听课吗?”话题一出,就被学生嘲笑了,“天天上课,谁不会听课呢?”

 

“那么,为什么有的高一新生入学不到一个月甚至不到一周,所有老师都认识他,而有的老生已经高二甚至高三了,还有不止一个科任老师叫不出他的名字?”同学们这才认真起来。

 

天天上课却不会听课的学生大有人在,“你真的会听课吗?”看老师我亲自给你打个样!下面就让U盘的故事告诉你。


“U盘故事”的来龙去脉

U盘的来历

“看看这个U盘,我在上海学习所得的奖品。”


“哇!”我一边生动地给学生讲故事,一边骄傲地把U盘展示给学生看。课堂上一阵惊呼感叹!


“在专家与学员互动环节,因为我第一个站起来发言,所以,授课专家倪闽景老师给了我这个特殊的奖励”。学生一边为我鼓掌,同时又用询问的眼神期待更精彩的故事。

我是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

我为什么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看似是我主动的,其实我是被动的,更确切地说,我是既被动又主动的。这也正是我第一个发言背后的更加本质,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在上海的研修活动,每一位专家在讲座之后,都有一个与学员答问互动环节。在此环节,通常也会遭遇黑色一分钟。即在互动开始的时候,老师们像学生一样往往谁也不愿第一个发言,导致现场出现尴尬的沉默、冷场,而一旦僵局被打破,一切便顺理成章,正所谓第一个发言者的言论未必是最好的,但却是最及时的。

 

“这种场面,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经常发生?”同学们点头称是。“那你是怎么面对的?”同学们热烈讨论,表现不一,有事不关己,静观其变的;也有主动担当,奋起救场的。

我本不准备互动

倪闽景老师的专题是《一个人的信息化》,太精彩了。


一个下午的讲座,使我多年来对现代教育技术一直有为难情绪的老脑筋,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掉头急转弯。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说CT时代(1976-1995)学习语言,人机互动,我没有上机;IT时代(1995-2010)世界联网,信息爆炸,我很少上网;那么DT时代(2010-至今),数据为王,虚实交融,我再不参与分享,再不三步并作一步走,融入这个飞奔的时代,我必将沦落为网络地球村的外星人。这种危机感将成为我奋起直追最大的内驱动力,所以说,此次上海培训,特别是得遇倪闽景老师,“一个人的信息化”,使我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可以说,我被成功洗脑了。

学生热烈鼓掌。

 

但是,在那么多的年轻名师面前,教育信息化显然不是我的强项。所以,在互动环节,我并不准备发言。


老师的微表情我立刻会意

倪闽景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一边启发学员发言,一边踱步到我的面前,见还没有人主动提问,他有一个仿佛并不经意“微表情”,我瞬间会意,于是就毫不迟疑的站起来,虽然没有准备,有点语无伦次,但却打破僵局,结束静默。对此,倪闽景老师竟然像变魔术似的,拿出一个 U盘(16G的),作为对第一个发言者的奖励。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而接下来互动的高潮迭起,一定是在倪老师的预料之中了。


同学们一边鼓掌,一边好奇:“什么微表情”?

 “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情。倪闽景老师当时的微表情,我能读懂,也许只有我才能读懂。”有学生脸上带着“坏笑”。


老师为什么选择我?

“为什么倪闽景老师在那么多学员中会选择我来破局?”同学们摇头。


“这是因为在听讲座时,我与他就有很好的交流互动。微笑,注视、点头,皱眉,摇头,甚至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倪老师也同样用微笑、注视、点头等微表情回应我。所以,在互动环节,倪老师不由自主地走到我面前,其实,如果没有出现静默冷场,我只不过是一个备胎而已。


当然,我也不辱使命,这种无缝衔接没有丝毫的破绽和刻意的痕迹。所以,其他学员毫无察觉,都以为我是主动发言,幸运获奖。”


U盘故事的启示

上课专家与我们学员的关系,其实就是师生关系。


作为老师,在课堂上,都喜欢那些与老师主动交流,积极互动的学生,因而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更加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更多的关心。


“四个互动”一定要做到

第一,听课环节的互动

我在课堂做了一个实验,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在瞬间环视一下全班50多个同学,然后汇报,你看到了谁,因为什么看到了他?

 

结果,五个班级共200多名学生,看到的人数都在1——5人之间,多数人看到2——3人。  看到的理由有:冲我笑的,盯着我看的,站起来的(别人都坐着),大声说话的(别人不说话),我主动寻找的目标等。

 

于是,同学们终于明白了,上课最能引起老师注意的有两类人,一是紧跟着老师的,二是不跟着老师的,难怪,爱举手的得到更多的发言机会,不听课的经常被老师提醒。而其他大多数人,在课堂上则很少被老师关注到。当然,每一课堂有很多环节,N多瞬间,交替进行,但都是如此。


第二,提问环节的互动

提问环节老师最喜欢什么学生?

没人回答的时候,你来回答;

大家都抢着回答的时候,你不争着多次回答;大家回答不够好的时候,你有更好的答案;

别人说都答完了,你还能补充,总结、提升。


总之,不是说的越多越好,当然不说肯定不好。

第三,讨论环节的互动

讨论热烈的小组,老师会欣赏,讨论不起来的小组老师会引导。这两组都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当然,老师还喜欢每个小组的组织者,调控者,积极发言者,不希望有一言不发者。

第四,汇报环节的互动

主动汇报的小组和个人得到展示的机会一定多。

“那么,之前,在课堂上你属于哪种人?今后,你想成为哪种人呢?”

这节课的效果怎么样?

这节课的效果不出所料,所有同学都受到极大的启发甚至是震撼,反思了自己的上课习惯,甚至是颠覆了一些固有的观念。


在接下来的两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互动指数爆棚。


但慢慢地,很多被这堂课打鸡血的同学开始打蔫,显然,他们需要不断地喝鸡汤,自身缺乏内驱动力。


半个学期过去,我虽用了洪荒之力,但课堂互动并未达到我想要的人人参与,时时参与,事事参与的理想境界。


不过可喜的是,每个班爱发言的同学数量明显增加,互动效果明显改善了,课堂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为什么有的高一新生入学不到一个月甚至不到一周,所有老师都认识他,而有的老生已经高二甚至高三了,还有不止一个科任老师叫不出他的名字?这个问题对每个学生都非常重要。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真的会听课吗”?课堂上你“关注”老师了吗?参与互动了吗?


天天上课但却不会听课的学生大有人在,眼看、耳听、心想、笔写、口说、手做,学生听课所需要做到的这方方面面,我们平时的说教和管教往往收效甚微,老师你能现身说法,亲自为学生做个示范,打个样吗?





崔慧娟老师开通微信公号啦

想离名师“更进一步”吗?

长按下方二维码

开启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吧!

崔特讲政治,公益微课堂。

于生似夜宵,美味更营养,

于师若咖啡,提神且清香。

之于众家长,课课是锦囊,

亲子共此课,跨代促成长。



本文作者:崔慧娟(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政治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 计划”培训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崔慧娟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本文编辑:杜京虹(实习)

感谢崔慧娟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有啥想对崔老师说的话,请评论留言吧!

欢迎给好老师来稿,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音频,视频,都请发到这里: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