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里认为,幸福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状态的一种看法,而如何看待生命状态,取决于我们所经历的诸多体验的集合。据此,米哈里给“幸福”找到了一个代名词——
最优体验。
“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米哈里在书中阐释道,“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米哈里发起过一项以“心理体验抽样法”为主要调查方式的研究,参与其中的调查对象横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包含多个年龄跨度的男女。研究人员让调查对象们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一周的时间,呼叫器每天会随机发出8次讯号,每次听到讯号后,佩戴者们就写下自己当时的感觉或心情。
综合这些记录并对其分析发现,处于最优体验状态时,人们会感觉自我意识和谐有序,对于手头的事务他们全情投入,专注于事务本身,没有其它企图。同时,他们也感觉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据此,米哈里进一步将这种状态其定义为“心流”(Flow)。
幸福的状态也许不仅仅有心流一种,但是处于心流状态下的人肯定是幸福的。在没有其他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手段可选时,我们可以通过达到心流状态以谋求自己的幸福感。
按照米哈里在《心流》一书中的描述,达到心流状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需要有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或任务;其次,该项工作或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最后,我们必须针对该项工作或任务建立即时反馈。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可完成的工作和任务随处可见。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对一些比较模糊的任务内容确立其目标,同时学会辨认与评估相应的回馈。
针对如何判断我们是否进入了心流状态,米哈里也给出了相应的指标:
1、进入心流状态的人能够全神贯注于眼下的工作或任务;
2、面对任务内容时,能够深入且毫不牵强地投入其中,从而将日常生活中的忧虑和沮丧都抛诸脑后;
3、我们会在这种状态中体验到乐趣,感觉自己能够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4、心流状态会让我们达到“忘我”之境,当这一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极为强烈;
5、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会发生变化,有时候,几小时犹如几分钟,有时则恰恰相反,几分钟有可能像几小时那样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