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重”关税时代到来,海外仓或成出海必选项 ·  13 小时前  
百度智能云  ·  @所有企业,您有四款AI原生应用DeepSe ... ·  3 天前  
白鲸出海  ·  2025年1月成功出海的中国手游:《Whit ... ·  昨天  
中油工程建设  ·  公司与大庆建设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幸福是种副产品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9-01-19 22:30

正文


有关幸福的讨论,注定是一个不知始处也难见终端的话题,就像每一个追逐幸福的脚步一样,永不停歇。在很多人眼中,幸福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从来都不是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其本身就是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千百年来,在“以追求幸福为人生终极目标”这一共识下,每一个体都朝着自己所认为的“正确方向”前行,但是彼此的方向却又不尽相同。尽管我们都在追求幸福,但是对于“什么是幸福”却有着各自的理解。

1

“不同人对于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把它说成不同的东西。”从2300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人们面对幸福时的众说纷纭便已现端倪,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此论述道,“生病时说它是健康,贫困时说它是财富,在感到自己无知时,又对那些提出他无法理解的宏论的人无比崇拜。”

从诞生至今的上百万年里,人类大部分时间都同其他动物一样,为寻求安全的环境和赖以果腹的食物而奔波忙碌。在长时间同恶劣和匮乏的自然环境博弈的过程中,人类对于物质的渴望刻印在了基因当中。于是,当我们将幸福等同于拥有丰盈物质和安宁环境的生活时,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为了谋求幸福,人类不断发展技术,改善管理,提升生产力,这些努力让我们的物质生活逐步发生着改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和管理手段突飞猛进,生产力获得大幅提升,人类的物质生活相较于之前的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当下,信息技术更是进一步加持我们的物质生活,使其更为便利和优越。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享受着便利和干净的浴室和抽水马桶,出行用车和餐饮能够随叫随到,有发达的医疗手段和卫生设施为我们的健康生活做后盾。即使是相比于古代的皇家贵族,今天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已高出他们百倍不止,更遑论当时的普通人。

但是,物质不断丰裕的同时我们却并未感觉到自己的幸福感较之于前人有多么大的提升。大多数人依旧感觉深陷焦虑、担忧和疲倦筑成的泥潭,每个人都像奔跑在幸福跑道上的运动员,只是对自己参加的到底是多少公里的项目浑然无知。

这一现状反映出,物质仅是我们获取幸福的条件之一,而非获取幸福的要因。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对于什么是幸福,该如何谋求幸福,人类并未找到一条连贯的、可以递进的方法论,真正的幸福依旧难能可贵。

2


积极心理学开创者之一、《心流》一书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将幸福之所以难能可贵的原因归纳为两个方面: 1、令人沮丧却又无可奈何的外在环境; 2、人们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内心欲望。

《道德经》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从来就不是为了让一颗普通行星上生存的一类直立行走的动物过上幸福生活而设定的,相反,同所有生命一样,为了生存下去,我们不得不与严苛的环境博弈。要学会抵挡寒冷、逃避酷暑,还要时刻提防免受洪水和猛兽的伤害。在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外来力量面前,人类的很多努力都犹如蚍蜉撼树。

尽管如此,我们的祖先依旧在尽其所能地寻求改变,也颇有了一些成绩。在与大自然漫长的博弈中,饥饿被一点点地消除,很多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在当下的大多数人,其实已经过上了我们先辈所渴望的,拥有充足食物和安定居所的生活。

就在这时,我们又看到了另一个阻碍我们拥有幸福的元凶——欲望——当昔日梦寐以求的生活得到满足,它们便立刻显得微不足道,新的欲望几乎在旧的渴望被满足之前就翘首以待。


“生活越改善而越不满足的矛盾表明,提高生活品质是一件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役。”在意识到我们的期望会随着生活水准而不断提升后,米哈里说道,“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衣食无忧后,我们的大部分忧虑都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评判体系像一副沉重的枷锁,牢牢的束缚着每一个人。我们都背负着别人的目光前行,那些不知何来的要求和评判让我们感到焦虑和沮丧。

“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的奖赏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米哈里在《心流》一书中建议道,“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必须完全放弃社会认可的每一项目标;相反,我们要在别人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

在米哈里看来, 从社会评判中夺回属于自己的掌控感,从满足他人的目光转换为自我内心的控制,是我们企图接近幸福时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3


米哈里漫长的学术生涯都以幸福(Happiness)作为其研究主题。他发现,相较于外部环境,幸福与个体的内心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外界因素并不能控制我们是否感到幸福,而我们对自己的遭遇如何诠释,对于幸福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


米哈里认为,幸福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状态的一种看法,而如何看待生命状态,取决于我们所经历的诸多体验的集合。据此,米哈里给“幸福”找到了一个代名词—— 最优体验。

“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米哈里在书中阐释道,“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米哈里发起过一项以“心理体验抽样法”为主要调查方式的研究,参与其中的调查对象横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包含多个年龄跨度的男女。研究人员让调查对象们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一周的时间,呼叫器每天会随机发出8次讯号,每次听到讯号后,佩戴者们就写下自己当时的感觉或心情。

综合这些记录并对其分析发现,处于最优体验状态时,人们会感觉自我意识和谐有序,对于手头的事务他们全情投入,专注于事务本身,没有其它企图。同时,他们也感觉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据此,米哈里进一步将这种状态其定义为“心流”(Flow)。

幸福的状态也许不仅仅有心流一种,但是处于心流状态下的人肯定是幸福的。在没有其他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手段可选时,我们可以通过达到心流状态以谋求自己的幸福感。

按照米哈里在《心流》一书中的描述,达到心流状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需要有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或任务;其次,该项工作或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最后,我们必须针对该项工作或任务建立即时反馈。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可完成的工作和任务随处可见。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对一些比较模糊的任务内容确立其目标,同时学会辨认与评估相应的回馈。

针对如何判断我们是否进入了心流状态,米哈里也给出了相应的指标:


1、进入心流状态的人能够全神贯注于眼下的工作或任务;

2、面对任务内容时,能够深入且毫不牵强地投入其中,从而将日常生活中的忧虑和沮丧都抛诸脑后;

3、我们会在这种状态中体验到乐趣,感觉自己能够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4、心流状态会让我们达到“忘我”之境,当这一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极为强烈;

5、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会发生变化,有时候,几小时犹如几分钟,有时则恰恰相反,几分钟有可能像几小时那样漫长。


4


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 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弗兰克为了论述“成功”而将“幸福”作以对照,却无意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将幸福作为目标而展开的追逐往往都徒劳无获——这一点与米哈里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米哈里针对心流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幸福并不是设置在某条人生跑道上的冲线绳,等待我们拼搏过后的一次撞击。当我们全情投入到一件具体的事情时,我们便能体会到由无聊到有趣、由无力到掌控的感觉变化,这时,我们便已处于幸福当中。幸福不是我们刻意追逐的结果,而是我们在投入具体事务时意外收获的报酬与奖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