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的宏大叙事里,字幕本应是不起眼的存在。然而,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爆火,其字幕问题却成为网民的热议焦点。影迷们多次观影后发现,影片字幕存在多处错别字问题。例如成语“魂飞魄散”被误写成“魂飞破散”,“休养几日”被错写成“修养几日”,“莫惹事非”应为 “莫惹是非”等。这看似细微的瑕疵,实则折射出国产影视行业在发展中的深层问题。
从技术角度溯源,这些错别字多为同音别字,很可能是依赖智能输入工具时的疏忽。在快节奏的影视制作流程里,字幕制作人员为赶进度,过度依赖拼音输入法或AI识别技术,却忽略了准确性。拼音输入法联想出的同音字,AI识别中因样本不足、训练欠佳导致的偏差,都让这些错误有了可乘之机。技术虽带来便利,却也为粗心大意埋下伏笔,让本应精准的文字传递出现偏差。
但技术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知识储备与工作态度的双重缺失。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正确使用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文化素养,对于影视从业者而言更是基本要求。一部影视作品,从前期制作到后期审核,再到最终上映,要经过多道工序和层层把关。而这些低级错误,却能一路“过关斩将”出现在大银幕上,这不仅暴露了相关人员语文基础的薄弱,更反映出整个制作流程的敷衍与不严谨。这种对工作缺乏敬畏之心、只求速度不顾质量的态度,无疑是对观众和艺术的不尊重。
当然,我们不能因字幕的瑕疵,就全盘否定《哪吒2》在主要方面的卓越成就。其跌宕起伏的剧情构建、立体鲜活的角色塑造、精良震撼的特效制作,都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细节决定成败,在影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且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的今天,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字幕作为影片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一旦出现错误,不仅会破坏观众沉浸其中的观影氛围,降低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可能在国际传播中损害国产影视的整体形象,削弱其文化影响力。
观众对《哪吒2》字幕错误的批评,实则蕴含着对国产影视高质量发展的深切期望。这种批评并非无端指责,而是源于对国产影视作品的关注与热爱。它提醒影视制作方,在追求商业利益和票房成绩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内涵与艺术品质的雕琢。影视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字幕标准化建设,完善审核机制。制作方可以邀请语言文字专家参与审核,为字幕质量保驾护航;字幕制作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水平,增强责任心,在每一环节都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
《哪吒2》字幕错别字事件,是一次教训,更是国产影视行业自我革新的契机。希望影视从业者能以此为戒,将严谨的态度贯穿于创作始终,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用高品质的作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影视的独特魅力,让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跨越山海,传至世界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