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新科诺奖得主,流浪喝酒种树才是正经事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8岁女儿教会我“好友”没有“平替” ·  5 天前  
新周刊  ·  中国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标,你还没去过?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那些充满褶皱的小地方,正在唤醒我们的附近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0-12 18:06

正文




今年注定是属于“小城”的一年。


从年初“天水麻辣烫”的走红,到夏天贵州“非遗之乡”丹寨的人潮攒动,再到最近的“山西古建热”……


乘着社交媒体的快车,那些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村镇和小城,忽然之间成了聚光灯下的主角,凭借各自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生活,成了“爆款”的代名词。


小城和小地方,不再是某种古老、落后的“纪念碑”和“活化石”,它们的平凡日常,传递于每一块手机屏幕上,被看到和向往,进而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6月到10月,三联人文城市在河南中牟发起首届“三联人文风土季”,以“此时此地”为主题,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小地方”丰富的人文风土资源。


10月17至20日,我们将在中牟开启一场由音乐、舞蹈、展览、沙龙与论坛构成的精神盛会。我们希望和你一道,走近每一个参差多态的“此时此地”,发现其中承载的时代变迁,体验那些不断书写着的动人故事。




文 | 沈雨潇、刘向林

摄影 | 张景翔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全面的“地方文化复兴”



今天,“文旅”已然成为了承载人口流动的大交换系统。我们去一个地方,可以“抬腿就走”,资讯的流动又进一步打破了“异乡”的陌生壁垒,把各种各样的“小地方”从不起眼的角落释放出来,让其独特性凸显出来,成为一种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和体验的当代公共资源。

 

由此,人们打量这些地方的眼光,也全然不同了。我们的旅行从过去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单一方式,变成今天的感受型旅行。


中牟·潘安园


正如最近山西古建的走红——拜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精美场景所赐,隐藏在山西各个县城的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迅速成为十一黄金周的热门旅游地。曾经隐藏在群山和村落中的古庙、古塔、古戏台,因为被数字艺术再现、被短视频传播,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涌入。

 

人们涌入了这些“小地方”,追捧“慢生活”,也是去寻找一种能够承载个人情感和记忆的地方文化。

 

种种现象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我们曾经一再追求“City感”,向往水泥森林,而那些被忽略的小地方,它们以前躲在远离大城市的角落里,如今,已然再现于公众视野,重获关注,有了新的舞台,可以重新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中牟·建业电影小镇


另一方面,“网红之城”快速的迭代更新,会让我们怀疑,小地方的火热,是否也仅仅是大众传播和“文旅热”中一个限定“赏味期限”的快销潮流?

 

但一旦抛开纷纭的现象就会发现,在潮流背后展示的,是在地文化的深刻回归。大规模城市化塑造了我们生活环境和文化的一致性——相似的城市景观、连锁店、商场,在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老地方待久了,人们开始寻找陌生和新鲜,为自己单一的生活注入养分。

 

大城市非常平整,小地方充满褶皱。小地方的旅行是发现之旅,也是寻宝之旅——发现小地方变成了我们“找不同”的游戏。


中牟·建业电影小镇


著名人类学家吉尔兹在《地方性文化》一书中指出,“(地方性文化)是一定地域或社区内部独特的文化实践、习俗、信仰和知识体系。这些文化现象深深根植于特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和生活方式。”

 

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建筑、风俗或方言中,更在于生活方式和情感共鸣。县城中的烟火气息、村镇中延续数百年的节日与习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带着泥土的气息,它与现代化的快节奏、标准化截然不同,承载着一种我们迫切需要的安全感与松弛感。

 

我们正见证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复兴,一种深植于地方性土壤中的文化复兴,它携带着地方风土的强大力量,涌入了今天我们现代生活的洪流,并成为这条洪流的一部分。




传统土地上的消息已在当代的风中飘扬



一个地方的“风土”就是地方文化的最直观呈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学者董梅认为,风土中的土,是此地,是在地。而风,像《诗经》中的“国风”一样,是一个地方的人和族群他们在生活中产生的音乐、舞蹈、习俗和所有人类的美的创造。所谓“采风”中的“风”正是此意。


自然条件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风土”则是在自然之下,由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发展出的独特文化实践。


中牟·普罗理想国社区


地方文化的复兴并不仅是对过去的怀旧,也不再是对喧嚣都市的短暂逃离。当现代化以技术和产业高速推进时,地方文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支撑与修正。现代生活不仅可以有高楼大厦,也可以有小镇的灯火、村落的风俗、以及无数地方文化聚成的风土。


年初时分,在福建长乐,空气中依然弥漫着节日的余温。街道上,锣鼓声响彻云霄,游神队伍缓缓行进,神像被虔诚地抬起,流动在人群与风中。


长乐游神曾是当地乡村田野间的宗教仪式,象征着驱邪避祸与丰年祈求。而今,这场融合了舞龙舞狮、神像巡游的盛大活动,并没有停留在遥远的历史图景中,风土传统正是现代的时尚。现场的年轻人拿起了手机,短视频记录下神像摇曳的瞬间。透过数字化的传播,游神的景象跨越了空间的界限,曾经属于地方的传统仪式,化身成为了一个文化现场。


中牟·潘安园


今天的地方文化不再只是需要维护的传统遗迹,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当代话题;不是被时代抛在脑后,而是即时流动、焕发着与现代生活共鸣的活力


这个“游神”的线上现场,由远方亿万人们一同参与,在他们的评论、转发和推荐中,一场规模庞大的文化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正如建筑学教授罗纳德·卢科克所说:地方文化不仅通过物理意义上的传承得以延续,还通过创新、数字化以及艺术的方式在当代社会找到了新的表达路径。它们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现代的再创造


中牟·建业电影小镇


不久前的中秋节,烧塔仪式,成为另一时髦的风土呈现。


烧塔节是南方独特的地方习俗。每逢中秋,在贵州、云南、江西等各省的大地上、夜空下,火焰冉冉升起,点燃数百座高耸的“塔”。塔形火堆在节日的仪式中象征着驱邪祈福,映照着人们对家庭、丰收和团聚的美好愿望。


村庄间的篝火如星辰般闪烁,几百年来,它一直在乡村夜空中升腾,照亮了集体记忆与社区的凝聚力。如今这场古老的仪式,也已不再是专属乡村的盛景。今年的中秋节,在城市的广场、公园中,塔形火堆重新搭建,烧塔比赛成为年度盛事,塔形的高度、造型不断被创新。“烧塔”从民俗演变成当代的文化符号,成为地方认同的新载体,同时也作为新的文旅标识,吸引着年轻人。


如果说,长乐游神与中秋烧塔还只是“风土”作为仪式性的大场面而被关注,那么艺术家胡尹萍的“织毛衣实践”则是从最小的微观地方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证明


中牟·一八学校


今年春天,三联人文城市联合策展人崔灿灿共同发起了“小城之春”第二季共创项目,艺术家胡尹萍正是《小城之春》的共创人。作为当代艺术家,她选择了看似平凡的“织毛衣”作为艺术媒介。


在《小城之春》项目中,这一传统的女性劳动,被她赋予了全新的解读。胡尹萍回家时发现,长期住在四川小镇的母亲靠编织手工毛线帽子打发时间,并等待外部公司廉价收购。回北京后,胡尹萍委托同学假扮成法国公司的中国CEO“小芳”,收购母亲和小镇阿姨们的帽子。这些帽子在北京的艺术空间展出,在巴黎展览,甚至远赴爱尔兰参加活动。看到自己的作品走向国际,母亲和阿姨们信心倍增,甚至学会了上网、使用微信和网上银行,将小镇生活连接到更广阔的世界。


织毛衣,这曾是老一辈女性的家庭职责,带有强烈的地域与时光印记。胡尹萍让这种手工劳动穿越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与当代艺术发生碰撞,使它成为了身份认同的象征,成为我们对现代生活与文化的反思。


中牟·贾鲁河


当全球化进程迅速抹平着城市之间的参差多态,个体被裹挟于高速流动性中,生活被标准化、一致化,无论是今天的世界,还是身处其中的我们,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生活,都有赖于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与再造。正如吉尔兹在《地方性文化》中提到的:“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成为理解我们生活多样性的关键。”


可以说,风土是传统的载体,也是创造的基石。没有风土的现代化,便失去了它的土壤,也失去了推动之风。


而此时此地,风土传来的消息,每一座小城,是否已经收到?




中原县城如何从一众“小地方”脱颖而出?



如何实现地方文化复兴?不同地域的小城做着自己的努力。河北依托“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去河北”推广地方文化,福建通过数字化平台重燃长乐游神的热潮,江西景德镇将千年陶瓷文化打造成国际品牌。


坐标河南的中原县城中牟,也在这场“文化复兴”大潮中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作为曾经三国官渡之战的古战场、诗经中描绘过的中原富饶之地,中牟有着传承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今年夏天,首届三联人文风土季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耿朔来到了这座河南的宝藏小城,实地寻访有关于黄河、三国、古都的历史记忆。


在中牟的CityWalk之旅中,三位嘉宾穿越历史长河,见证古老的漕运体系如何滋养中原大地;漫步官渡古战场,感受三国风云变幻的余韵;走进箜篌城,追溯中国古代乐器的起源……


行走于黄河边的三位嘉宾,感受着历史时空赋予中牟的深厚底蕴和风土资源。作为千年古县,从民间传统手工艺到古老的庙宇,中牟承载着中原文化的精髓。


中牟·只有河南


不仅仅是这些历史遗产,此时此地,中牟的土地上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当代文化实践——中牟开始在现代语境中探索一系列新的文化表达。它们让这座中原县城在一众小城中,脱颖而出。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便是这种努力的一个缩影。这个以戏剧为核心的大型文旅项目,通过现代戏剧的沉浸式体验,将河南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吸引了大批游客。在幻城里,地方文化不再是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通过动态的、互动的方式,与当代观众产生了直接的情感共鸣,让更多年轻一代的观众对中牟乃至更广泛的中原文化产生兴趣。


中牟的“文旅崛起”离不开有力的合作推动,普罗理想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作为一个占地四平方公里的大型社区,营造“现代生活共同体”是理想国的核心理念。它面向游客,更为当地居民服务,这里不只是一个居住社区,也是将地方文化、生态环境与艺术相融合的综合体。而这种融合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归属感。


社区日常 | 图源:普罗理想国


在小城的乡野间,中牟也打造出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其中,万邦集团通过定期举办的农业节庆活动,推广中原地区的传统农业技术和地方特色农产品,让中牟的文化价值通过这些产品传播到更广阔的市场,也让传统的农业景观与现代文旅体验交织,形成了一种既保留乡土气息又融入现代审美的独特文化生态。


中牟的“海昌奇妙城”则是“产业+文化”的结合典范。这个沉浸式的主题乐园不仅仅是娱乐项目,更是中牟文化的活态展示。乐园中精心设计的场景和故事,结合了中原地区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这种以互动体验为核心的文化呈现方式,使得地方文化在娱乐与体验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中牟·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


与此同时,自今年春天开始,三联人文城市举办的首届“人文风土季”系列活动落地中牟,为这里带来了有关地方文化的“新消息”。


首届“人文风土季”以“此时此地”为主题,已经先行展开了《小城之春》第二季展览、“我们生活在这里”摄影计划、“吃了冇(mǎo)?”mapping大孟社区工作坊等活动,用文字、绘画、音乐、影像、手艺、装置、行为勾勒出当地的风土人情,聚焦在其中承载着时代变迁、不断书写着的动人故事。


“人文风土季”并没有止步于单纯的文化展示,通过影像、文字、讲座等形式,三联人文城市邀请了当代艺术家、文化学者和地方居民共同参与创作。


中牟·建业电影小镇



西北根源音乐人张尕怂,2020年困在甘肃白银靖远县的家里,闲来弹琴抒发骚情,几首歌在社交媒体上反馈不错。今年他买了一头驴回家,母亲对此感到困惑。张尕怂将他们的对话写进了歌里:“买个驴娃子腊月二十八,妈妈说没个正形每天想这个啥,多少年不务地,家里又没草没料,你买个驴干啥?”


张尕怂说,西北乡村的家庭过去几乎都养过驴。小时候听到驴叫,就有一种安全感。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机械化的普及,像许多其他民俗和传统一样,驴也被大家忘记了。他买驴回来后,村子里的人议论纷纷;将驴写进歌里,驴也成为了明星。他觉得,自己不仅创造了一个灵感,也在快速前进的时代里找回了某种故乡记忆。


驴不只是驴,而成为一种群体文化的象征,如同建筑、语言、习俗、艺术这些具体形式成为当地人文风土的代言。这些文化形式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与传承,形成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郑州海昌海洋旅游度假区


艺术家伍伟此次回到河南中牟参与《小城之春》第二季展览,回到自己的故乡,伍伟的这些兼具怀旧与实验的作品模拟了一个虚拟的家庭场景。五斗橱、床头柜、冰箱……这些作似乎是每一个家庭里都使用过的物件,但在新的材料和语境里,与生活和记忆保持了审慎的距离。


摄影师张景翔的家乡也在河南。对儿时的张景翔来说,河南所在的“中原”是一个湿气氤氲的院落,里面长满了石榴树、玉兰树和樱桃树。成年之后,走出河南,世界的尺度在持续变大,“中原”也变成了一片辽阔而干燥的平原。


在中牟的两周,张景翔用镜头记录下黄河边的麦田、贾鲁河两岸的野树,也记录下公园里的人群、物流城中的劳作者和儿时向往的主题乐园。


他遇到长廊里独自拉二胡的人,练武的小朋友们,唱豫剧的阿姨,侃侃而谈的退伍军人大叔,始终为有缘人留一扇门的古寺僧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如同赫尔德试图阐明的精神上的风土性,对这片土地而言,“风土为它培育出唯有从其风俗及生活方式的整体才能觉察到的微妙素质。那是非常难以表示的,特别将其一一分开看时,就根本无法表现出来了。”


中牟·官渡寺


中牟以官渡之战闻名,张景翔在官渡古寺中漫步时想到:“也许有无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无数王侯将相的风光或者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上千年的历史都像是滚滚的尘埃,在一个个的脚印中腾空而起,最终都归于平静。”


中原究竟意味着什么?可能是黄河、古道、落日、西瓜,以及方特欢乐世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绿博园、海昌海洋旅游度假区……其中人与人的生活,才是“中原性”的真实呈现。


2024三联人文风土季不止于此,既回望历史,关注当下,又感知地方,发现地方,仍旧是“此时此地”为主题的期待。在10月17日到20日,我们将继续在中牟落地一系列活动,在回望传统的同时,探索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风土没有消亡,也没有终结。地方文化的复兴之潮,涌动依然。


人文风土季

活动一览

10.17

“大地的回响”

跨界声音剧场

跨界⾳乐演出“大地的回响”将聚焦⼈⽂⻛⼟对当代⾳乐创作产⽣的影响。传统的乐器及传统⾳乐将在当下演绎出怎样不同的旋律?中国国乐与其他国家的⾳乐、乐器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花?


回声当代乐团,将⽤他们兼具传统与当代,东⽅⻄⽅的跨界⾳乐创作带领观众进⾏不同维度的⽂化溯源,通过⼀场超越物理空间与传统演出模式的限制的演出,带观众前往到不同的⽂化语境当中。


回声当代乐团


国内首支由多国音乐人组成的“跨区域”混合室内乐团,创建于2016年。乐团立足于中国北京,面向海内外,且涉猎面广泛,涵盖了古典、先锋、实验音乐等。回声当代乐团主理人陈宇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曾受邀担任2022年新华社x抖⾳《华彩追⽉夜》中秋晚会、2024年抖音《华彩追月夜》中秋晚会音乐总监。


演出曲目


序 大地的回响

自远方来的声音

间奏I悠远的诗意

时间的印记

间奏I来自旷野的风息

序:大地的回响(首演)

历史长河的余音—“重构十面埋伏与酒狂”(首演)

间奏I:悠远的诗意

时之星辰(首演)

间奏II:自旷野的风息

天堂鸟(首演)

地平线上的琴歌(首演)

终曲:自远山的呢喃(首演)


表演艺术家


陈宇晟  回声当代乐团主理人、作曲、声音表演

龚力娅  中阮、柳琴、作曲、声音表演

曾沛云  电子音乐设计、声音表演

王樱洁  电子音乐设计

侯恺奕  马头琴

德格金  呼麦

马晓可  箜篌

连恩泽  键盘

连恩其  作曲、电子音乐设计

Tianshi (特邀)电子音乐设计、声音表演

秦然 (特邀)  行为、肢体表演

贾铃瑶  艺人统筹


时间

周四 10月17日 20:00-20:45 


地点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乾台


咨询电话

18612810309、15810532504


10.18

“此时此地” 

⼈⽂⻛⼟论坛


⼀⽅⽔⼟养⼀⽅⼈,特定的⻛⼟⼈情塑造了独特的地⽅性格,也为曾经或正在⽣活于此的⼈们带来了精神养料。⼈⽂⻛⼟为何重要?为什么要不断去讨论它、关注它?它⼜为创作者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与灵感?


在⼈⽂⻛⼟论坛中,三联⼈⽂城市邀请建筑、城市、经济、⽂化、艺术、美⻝等不同领域的领军⼈物,就本届⼈⽂⻛⼟季主题“此次此地”给出他们的解读。


时间

周五 10月18日 14:00-18:30 


地点

郑州美术学院·大礼堂


招募人数

200人

 

参与福利

所有参与活动的读者,将有机会获得人文风土季特别伴手礼

 

报名方式

前往'城市家City+'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发送【您的姓名+电话+参与活动原因】,最终报名成功与否,请以短信/电话通知为准

 

签到时间

周六 10月18日 13:30

 

咨询电话

13717625116、15810532504



参与嘉宾(按演讲顺序)


董梅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语言与文明系主任,古典文学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学术关注为中国古典诗学与中国文化精神阐释、古典文学与中国文化的视觉研究。《诗经》研究、《红楼梦》研究。十数年来以田野调查方式踏访《诗经》十五国风,以大文学的方式重新阅读《诗经》,唤醒脚下国土的诗性。


韩昇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原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等。著有《从封建到大一统》《隋文帝传》《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正仓院》《海东集》《良训传家》等,翻译出版《九品官人法研究》《隋唐帝国与东亚》等译著,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梁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出版非虚构文学著作《梁庄十年》《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作为方法的“乡愁”》等。


黄印武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主任、副教授,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理事长。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乡村可持续发展等。主要作品包括沙溪复兴工程、榆林窟保护与管理用房、先锋沙溪白族书局、茶马古道艺文中心等,著有《在沙溪阅读时间》。


邬建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代表中国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伯克利美术馆及太平洋影像艺术中心、巴⻄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等收藏。


张尕怂

西北根源音乐人,民间小调收集者,生活观察者,天才创作者。他以西北民间根源音乐为根基,用不设限的音乐方式改编、再创作,让西北的民间音乐艺术瑰宝在主流的平台上大放异彩。代表作:《谈恋爱》、《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烦事先放哈》、《春暖花又开》等。


10.19

“从花园开始”

大孟社区营造

工作坊沙龙分享


2014年起,位于中牟大孟镇的多个自然村被逐步拆迁。截止2015年年底,拆迁村民入住城市化社区。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中,拆迁村民入住的社区生活硬件条件获得提升,但习惯于原有生活的居民,对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仍然有着诸多不适。


今年7月,三联人文城市邀请建筑师、策展人何志森与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年轻人来到中牟大孟社区,同社区居民一起,共同举办社区活动、建造民众花园。在这里进行的社区营造工作坊,将为各地面对相同挑战的社区、街道,带来积极的参考及引领作用。


在10月19日的活动中,何志森将对工作坊的缘起和进程进行分享,同时和参与的年轻人、在地居民一起聊聊它所带来的改变。


发起人、分享嘉宾:何志森


何志森是一名建筑师、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是跨界组织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何志森曾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和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现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和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同时担任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其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首尔建筑城市双年展、深圳-香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意大利马里诺·马里尼博物馆、广州设计三年展等地展出。


时间

周六 10月19日 16:00-17:30


地点

⼤孟社区民众花园


咨询电话

13717625116、18600770797


10.19

“来来!沿着河走”

舞蹈工作坊及演出


舞动身体,是人自古以来进行表达、连接自身与自然、自身与其他个体的方式。舞蹈,并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可以使用的表达方式。


在1985年出版的《迪斯科入门指南》这样描述迪斯科:“身体摇摆幅度较大,步伐比较自由,上身动作放松,胯的扭动灵活,两腿不停地踏着节拍跳舞。并根据各自的技巧、风度、个性和对乐曲的感受去发挥、展示和创造适应各自体态的美的姿态。”


近年来,二高作品常与舞蹈的公共性相关,而上面这段文字正是2014年所创作的《来来舞厅》研究文献中的一段话,在十年之际,《来来舞厅》重新启动,迪斯科带着我们抵达不同公共空间,与更多伙伴共舞。


这次来到中牟,希望对外招募5位共同创作者,在黄河边上共建一个临时的“流动舞厅”。同时,借由“掷果盈车”的潘安作为对于美/帅的联想基点,共同创造适应每个人个性的“迪斯科姿态”,与观众们一起沿着河走。


合作舞者:二高


二高表演由何其沃于2007年发起,是位于中国广州与顺德的一个当代表演机构,坚持以身体作为审视焦点和创作对象,以剧场、影像、合成现场、社区舞蹈等方式,荒诞且严肃地讨论中国社会和文化中身体、性/別、身份等诸多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从自身表达与本土叙事展开的、生长中的影像与身体文献库,以及地处中国南方的艺术家中转与交流空间。


二高(何其沃),出生于1985年,广东阳江人,目前生活与工作于广州及顺德左滩。于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毕业后,2021年继续研修新加坡[CP]3当代表演艺术评论。2007年创立二高表演,其作品常以身体作为审视焦点和创作对象,通过剧场、影像、合成现场、社区舞蹈等方式,荒诞且严肃地讨论中国社会和文化中身体、性/別、身份等诸多议题,近期作品关注中国社会中流动的新城市移民,山寨的身体以及舞蹈的公共参与性议题。



招募人数

5人


招募人群

1)舞者、舞蹈教师、编舞、有身体训练的表演者

2)需满足以下时间安排


时间


周五 10月18日 

10:00-12:00 工作坊上午场

14:00-17:00 工作坊下午场


周六10月19日

18:30 - 19:30  演出


报名方式

10月13日前,向[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发送邮件,“说说你自己,并且加上联络方式”,我们将与各位及时联络确定最后共创者名单名单。


工作坊签到时间

周六 10月18日 9:40 


地点

潘安公园


咨询电话

15549043760

10.20

“在田野里实践”

人文风土实践沙龙


在过去的两年中,三联人文城市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实地考察了超过50个建筑、城市更新、以及艺术策展项目,旨在探讨中国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这些项目为人们、乡镇和城市带来的改变,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启示。  


本次实践沙龙,三联人文城市邀请在乡村振兴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通过沙龙的形式展开分享,将他们工作中的发现与思考,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公众,并通过讨论多维度的实践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和乡镇生活的多样性可能,思考人文风土的在地重要性以及乡村振兴的未来。


时间

周日 10月20日 15:00-17:30 


地点

中牟理想社区共享中⼼·聚汇礼堂


招募人数

200人

 

报名方式

前往'城市家City+'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发送【您的姓名+电话+参与活动原因】,最终报名成功与否,请以短信/电话通知为准

 

签到时间

周六 10月20日 14:30

 

咨询电话

13717625116、15810532504



参与嘉宾(按演讲顺序)


王求安

北京安哲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专注于乡村建筑实践。


何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三文建筑创始人,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建筑、城乡、艺术、灯光等学科的跨领域教学、研究和实践,近年来深耕于中国乡建领域,是中国新乡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左靖

策展人,《碧山》杂志书主编。安徽大学副教授。曾任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2011年后,以安徽、贵州、河南等地农村为基地,工作重点转向在地的城乡建设


刘庆元 

刘庆元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实验艺术系系主任。其主要工作方向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社会融入方法、跨学科实践和创作。


孙倩

瀚和文化创始人,越后妻有華园CHINAHOUSE创办人,大地艺术节中国发起人,艺术在浮梁、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划。



6-10月

“小城之春”第二季展览

开幕时间

2024年6月29日


展期

2024年6月至2024年10月


地点

中牟理想社区共享中心•社区美术馆


策展人:崔灿灿


联合发起人:崔灿灿 贾冬婷


共创人

班宇|作家|沈阳

顾桃|导演|大兴安岭

耿军|导演|鹤岗

段建伟|艺术家|中原地区

袁野|艺术家|中牟

伍伟|艺术家|郑州/北京

张尕怂|音乐人|西北地区

陈彧君、陈彧凡|艺术家|闽南地区

朱岚清|艺术家|福建东山岛

孙晓枫|艺术家|潮汕地区

佘海晴|艺术家|顺德

苗文翻译局|民间兴趣小组|苗语地区

胡尹萍|艺术家|四川小镇

罗宇杰|建筑师|晋中浙水村

程新皓|艺术家|昆明






三联人文风土季项目团队


总策划:贾冬婷

项目统筹:吴小霜

商务:董曼

活动:潘鸿、宋洋

策划:吴小霜、袁潇雪、俞冰如、吴佩珊

传播:沈雨潇、蒋瑞华、刘瑞丝


视觉设计:another design


三联人文城市联络方式:

官方公众号:@城市家City+

官方视频号:@城市家City+

官方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网站:http://city.lifeweek.com.cn/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蒲军强 15736184721 [email protected]